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藏天下:釋迦牟尼與佛教的產生與發展

心藏天下:釋迦牟尼與佛教的產生與發展

當前佛教的代表:少林寺

佛教自公元前6世紀左右被創建之後,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在今日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第三大宗教。其創建與發展的歷史也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尤其是其創建者釋迦牟尼在擁有儲君的身份之後還能毅然決定拋棄一切世俗地位而選擇苦修,最終在樹下悟道,創建佛教。而佛教在創建之後也歷經多次磨難,最終在印度式微但卻在中國廣泛發展起來,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一、佛教創建之前的印度

任何一個宗教的成長,必然有它的文化背景,佛教既然在印度而不是中國或世界的其它地區產生,即說明印度必定有其獨有的能夠產生佛教的文化根基。所以要了解佛教為何又如何產生,就要先對印度傳統文化有所認知。

婆羅門教插畫

古代的印度始終沒有能夠產生一個類似於中國秦漢時期的大一統國家,各地不僅氣候相差許多,在文化方面更是千差萬別,各地更是政權林立,爭鬥不止。儘管印度處於諸國林立的狀態,但有一種制度卻是通行於印度各地直至現代依舊存在的,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制度通過將人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來確定社會的貴賤等級。此項制度不僅在政治上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在思想文化方面亦使得印度以婆羅門教為主要宗教。

壁畫里的古代印度

婆羅門教並不能夠稱之為「平民宗教」,其對於入教之人的身份有著明確的限制,「首陀羅」階層的窮苦百姓是無法信奉婆羅門教的,且此教宣稱「梵我」合一,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因信奉宗教而使自身與世間最根本物質「梵」相結合,從而使自我得以超脫。婆羅門教是與印度種姓制度密切結合的,帶有明顯的階級不平等的痕迹,所以並不能使大部分平民在精神上獲得慰藉,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的產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釋迦牟尼與佛教

一個宗教的成長,必然有它的文化背景,但開創這個宗教的教主,以他個人的歷史,與所建立的宗教,關係更為密切。所以研究一個宗教之前,必須要了解教主的生平。釋迦牟尼作為佛教的創建者是無可爭議的,其貴族出身的身份更是為其開創千年宗教蒙上了一層有趣的外衣,為何他放著國王不做而要去民間進行苦修,又千辛萬苦的開創佛教並進行教義的傳播呢,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釋迦牟尼悟道圖

釋迦牟尼出身貴族,其父為迦毗羅衛城的城主也就是國王,如果按照正常的生活軌跡,作為國王唯一兒子的釋迦牟尼將是日後的國王,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但釋迦牟尼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並對整個世界產生了無比重要且深遠的影響。釋迦牟尼自幼接受了完整系統的宮廷教育,能文能武,掌握當時印度境內的多種文字並擅長多種武藝,而也正是因為其能力出眾,15歲這年他被正式立為國家的儲君。

但釋迦牟尼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儘管其自小錦衣玉食,但當他了解到當時印度各地戰爭不斷,人民生活疾苦的現實時,他感受到了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併產生了解救人民於水火的大慈大悲之心。看到儲君整日悶悶不樂的國王決定給釋迦牟尼找尋伴侶以打消其出家的念頭,但釋迦牟尼卻不為此所動,據相關文獻記載,他於19歲這一年離開皇宮,前往民間探求解決民間疾苦之法,這也標誌著釋迦牟尼正式放棄了儲君的身份。出宮後的釋迦牟尼先是尋訪各地名師求道,後又在雪山林中苦行六年,在苦行過程中,釋迦牟尼忽然想到這種對肉體的折磨方法與之前看到的諸多苦修者沒有什麼差別,是無法悟道的,所以他決定放棄苦行而採用其他方法修行。最終於菩提樹下禪思四十八日之後成功悟道。

影視劇中的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

悟道之後的釋迦牟尼決定創建教派以傳播教義,他以「苦集滅諦」為四聖法向昔日追隨他修行的五人傳道,而這五人也成為最早的五比丘。此後歷經數年的傳教,佛教已經擁有數萬信徒,且教徒之間不分高低貴賤與種姓差別,在眾多弟子中又有十位比較突出,被稱為佛祖嫡傳十大弟子。傳道四十八年後,釋迦牟尼滿懷信心與欣慰的在拘屍那揭羅城的娑羅園的雙樹下涅槃,享年約八十歲。

釋迦牟尼與中國的孔子老子一樣,一生以言行傳教,並不注重立身著述,在釋迦牟尼去世後,佛教弟子開始了第一次大集會,對釋迦牟尼的教義佛法進行整合集結以載之於世,這一次的集合史稱「王舍城結集」。約百年之後,因對教義的理解與闡述不同,在吠舍離又召開了第二次結集,在這場集會中佛教發生了第一次分裂,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部,此後這兩部又不斷分裂直至最後有數十部之多。

第一次經典結集

三、佛教與中國

佛教在印度產生後歷經釋迦牟尼的傳教與此後印度王阿育王的發展,其態勢已然發展到頂峰,但此後歷經王朝變遷,中間雖有短暫的復興時期,但到12世紀回教傳入之後佛教便在印度本土再也不復當年興盛。

佛教傳入中國伊始必然要與中國本土的以儒家和道教為主的文化發生競爭碰撞,而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在三國戰亂時期正處於衰頹時期,也由此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在佛教傳入的一兩百年間便開始信奉佛教,信奉佛教風氣日盛,而這也直接推動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思想的產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戰爭使得民間民不聊生,而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與來世說使人們相信命運的安排,在亂世中找到了精神的依靠。另一方面知識分子又因為儒學發展已經進入瓶頸,無法適應亂世的變革,開始尋求思想的新方向,而戰爭又使得大量的讀書人開始產生厭世情緒,佛教遁世的思想迎合了士大夫階層的需求,得到了其大力支持。以上兩點因素使得佛教在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得以廣泛傳播,加之此時期出現的圖澄、鳩摩羅什、道安、慧遠等諸多名僧,使得佛教逐漸在中國文化中紮下根來。

圖為武則天贈物於道安

隋唐時期佛教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唐代中國佛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玄奘大師西行印度並從印度帶回大量的佛教典籍,回國後的玄奘在長安設立譯場,召集天下學人與學僧進行佛教翻譯工作。而在此時期,中國佛教出現了十個不同的教派,律宗、凈土宗、禪宗、密宗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教派,其中禪宗發展出自己的「叢林制度」從而使其綿延千年而一直香火不斷。

電影《大唐玄奘》中由黃曉明飾演玄奘

文史君說:

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本身的努力密不可分,釋迦牟尼放棄尊貴的身份選擇創建佛教,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歷經千年發展,至今仍然是中國人所信奉的重要信仰,其與儒學的融合更是對中華文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姚衛群:《佛教入門:歷史與教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 的精彩文章:

佛教:讀懂這一句開示,你就領悟了念佛法門的精髓
佛教:這三種人佛緣深厚,看看有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