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男孩街頭被罰赤身蹲馬步:懲罰孩子,怎麼做才算理性?

男孩街頭被罰赤身蹲馬步:懲罰孩子,怎麼做才算理性?

前段時間,一位硬核媽媽因為懲戒孩子上了熱搜。

原來,這位母親接到老師電話,得知兒子在學校摸了女同學屁股。她急忙向女孩家長道歉,另一邊又下狠手懲戒兒子。

她要求男孩在10秒鐘內脫光衣服,就在熙熙攘攘的街頭蹲馬步,接受過往行人的注目。

男孩母親說:現在孩子還小,必須用他對待別人的方式來對待他,讓他感受下別人的目光,以後絕不再犯。

對男孩的行為,這位母親太過痛心,所以她不惜用這種讓孩子羞辱的方式,給孩子一個教訓。

這次的重罰,輿論倒是出奇的統一,都認為孩子還是需要懲戒長記性。

然而,正如某些網友的質疑,這種嚴厲的懲罰方式其實並不合適。它雖然給孩子帶來強烈的衝擊,但也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甚至留下終身的陰影。

孩子犯了錯,要不要懲罰,該怎麼懲罰,其實是很多父母心頭的困惑。

因為懲罰,它似乎總伴隨著「打罵」這樣嚴厲的字眼,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讓人難受的體驗。

懲罰是一柄雙刃劍,用的好是利器,用不好可能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但是,孩子成長卻離不開懲罰。

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所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懲罰,讓孩子敬畏規則

上個月,四川一個街道上,發生了一件驚恐的事情。一棟高樓樓頂上不斷有東西往下掉,有木棍、鐵絲,竟然還有磚塊。

調查結果讓人瞠目結舌,這麼危險的動作,竟然只是幾個孩子的惡作劇

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清楚行為後果的,讓他們遵守規則,只靠口頭教育和引導並不管用。

這是因為,對於年幼的孩子,他們只有體驗到行為給自己帶來的不適感,出於趨利避害的天性,才會約束自己。

但是,孩子的年齡認知,決定了他們看不到某些行為的長期結果,等待的過程需要時間。這時候,懲罰就是那把規範孩子行為的尺子。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把孩子的道德認知分為六個階段。

處於第一階段的孩子,他們並不理解規則的意義,遵守規則只是為了迴避懲罰。

而對於那些沒被發現,或者沒有受到懲罰的行為,他們就認為這個行為是能被接受的。後果或者懲罰越嚴重,這個行為就越不恰當。

合理的懲罰,會讓孩子記住規則,敬畏規則,而這也是對孩子的保護。

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就曾指出,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有所「怕」

她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以外,還有敬畏。懲罰實際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真的後悔。」

就像闖紅燈會收到罰單,孩子需要明白規則的存在,懂得犯錯就要被懲罰。

懲罰就像一道屏障,保護孩子的人生軌跡不會偏離。

懲罰,不是控制孩子的手段

其實,大部分人對懲罰都是又愛又怕,用在孩子身上更是無比矛盾。懲罰可能會傷害到孩子,但用起來又著實順手,快速有效。

「孩子不好好吃飯,吼一頓就乖了。」

「吵吵鬧鬧不聽話,屁股來一下就消停」

孩子的行為當然是不當的,但是這些懲罰的背後,是父母被惹火的情緒,和被孩子挑戰的憤怒。

這樣的懲罰沒有標準,它跟隨的是家長的意志,何時使用,也全看家長的心情。它背後的邏輯是,孩子應該聽我的,否則就要得到教訓。

這樣的懲罰,孩子不能理解,也不會服氣,也許短期內有效果,但是卻會激起更大的反抗。

看過一期節目,小女孩嘟嘟的媽媽要求嚴格,她的殺手鐧是數「1,2,3」,話音落下時,女孩必須服從,否則就要罰站。

早上起床時,媽媽先溫柔催促,見孩子還在磨蹭,三聲落下,立刻把女兒從床上提起。

晚上嘟嘟看書入迷,媽媽希望她馬上去洗漱,見孩子沒有回應,媽媽使出殺手鐧:三聲,立刻去罰站。

就連吃飯時,媽媽也是規矩當先:手必須扶著碗,青菜也得吃。再有下次,立刻罰站。

無論是學習,還是放鬆,嘟嘟必須完全跟著媽媽的節奏走,否則就是沒規矩,必須立刻懲罰。

嘟嘟媽媽把懲罰當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意願,結果也並未如願。

視頻後面,嘟嘟面對媽媽,直截了當的拒絕:不!

用懲罰來控制孩子,並不能讓孩子真心改錯,他們只記得被懲罰的委屈和憤怒,等他們有力量時,也必將迎來反抗。

心理學家魯道夫就在《孩子:挑戰》中寫道:「試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是毫無用處的,沒有哪種懲罰能得到持久的服從。

懲罰是規範孩子行為的戒尺,卻不應該成為控制孩子的武器。

合理懲罰,需要建立處罰規則

看到一個視頻,兄弟倆在家玩油漆,他們不光塗的自己滿身,還弄髒了樓道。

爸爸看到後忍住笑,開始了問責:他先確認是誰的主意,機智的哥哥想甩鍋給弟弟,但爸爸可沒那麼好糊弄。

最後,爸爸宣布,兩個人都有責任,需要共同清理樓道,並且取消幾天的果汁作為懲罰。

孩子犯了錯,需要接受懲罰,這會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避免以後再犯。但是懲罰不當,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創傷。

那麼如何合理懲罰,既能達到目的,也不會傷害孩子呢?

這位爸爸給我們做了完美示範,懲罰孩子需要遵守的幾個原則:

先教後罰,符合孩子年齡特徵

懲罰要有理有據,確定孩子真的犯錯。

比如,一歲的孩子打人,兩歲的孩子罵髒話,這樣的行為看似有錯,但卻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也並不需要受到懲罰。

因此,在實施一項懲罰前,我們需要跟孩子充分溝通,讓他清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違反的結果是什麼。

就像視頻里的爸爸,他明確告訴孩子:你們的行為是錯的,你們弄髒了樓道。

懲罰需要明確的標準,它不是隨機的,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的心理防線,起到預防的作用。

懲罰要就事論事,和錯誤相關

去年國慶,一個9歲男孩整個假期都忙著撿廢品賣錢還債。原來,他為了打遊戲,悄悄轉走了奶奶微信里的2000塊錢。

撿垃圾還債,就是家人給他的懲罰。此外,債款還清前,他還被取消一切娛樂活動。

孩子犯了錯,而且造成了後果,那麼即便已經認識到錯誤,也需要為錯誤行為付出代價。但是懲罰要針對錯誤本身,並且選擇合適的方式。

懲罰本身不是目的,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並懂得糾正自己的行為,懲罰才有了意義。

懲罰要有度,拒絕暴力行為

孩子犯了錯,有些時候家長氣血上涌,怒火攻心,會做出比較極端的行為。

但是,懲罰一定要有度,絕不可以使用暴力行為,或者侮辱孩子自尊的方式。

心理學研究顯示,在家裡經常受到家長嚴厲懲罰的孩子,具有過度攻擊以及反社會的行為。

暴力懲罰,孩子感受到的是屈辱和不甘,這會剝奪他們自身反省錯誤行為的機會。

竇文濤在節目中,曾形容父親的懲罰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心裡怕的要命,自己也不敢再犯。實際上,父親並沒有真的暴打他。

合理的懲罰,孩子會為不當行為承擔應付的責任。

不當的懲罰,孩子會感受到行為帶來的羞恥和罪惡。

選擇合適的懲罰方式,考驗的不僅是家長的懲罰藝術,更考驗為人父母的一顆心。

懲罰是嚴格的,但懲罰也是有溫度的。懲罰永遠只針對錯誤本身,讓孩子知道,犯錯並不可怕,承擔責任的你,依然值得愛。

懲罰不是傷害,只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出於愛,懲罰就是孩子成長的良藥。

更多熱文

偽挫折等於虐孩子:現在的父母

是怎樣在愛的包裹下,傷害孩子的?

快遞員深夜視頻給女兒跳舞:孩子對不起,

爸爸抱著磚頭抱不了你,放下磚頭養不起你!

熱門微課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聰明的孩子都在學這個!4歲起,大局意識邏輯能力一個不能少!
家有男孩,這6件事越早知道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