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比印度後勤官還累,無比混亂的二戰日軍彈藥體系,什麼彈能打3000焦耳?

比印度後勤官還累,無比混亂的二戰日軍彈藥體系,什麼彈能打3000焦耳?

後勤駁雜一直是印度軍隊面臨的問題,十多種制式步槍就不多說了,光是制式步槍彈就有五種之多(5.56×45mm、7.62×39mm、7.62×51mm、7.62×54mmR和.300 British),所以印軍後勤官也被調侃後壓力最大的位置。

不過,二戰時期的日軍後勤官同樣也得面對複雜的彈藥問題,壓力甚至還要超過印軍後勤官。

19世紀末,法國率先裝備無煙火藥彈,引發了新一輪的彈藥改革潮。當時的日本也順應了這股變革潮流,為了提升現役步槍(當時日軍用的還是三十年廝混步槍)的性能,日軍於1897年開始換裝6.5×50mmSR圓頭彈。

然而後來的實戰證明,圓頭彈在飛行過程中無法有效存速,這也導致彈道不平直,射擊精度較差,所以日軍在列裝三十八年式步槍(三八大蓋)之後不久,開始換裝6.5×50mm尖頭彈。

尖頭彈的槍口動能可達2600焦耳,在當時的制式彈藥中算是比較弱的了,但優點是後坐力低,適合日軍的身板,而且彈道平直,精度比圓頭彈高了許多。

大家知道,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與陸軍一直存在矛盾,甚至用仇恨來形容也不為過,誰都想得到更多的資源,所以他們一個向英國海軍學習,一個向德國陸軍學習,制式武器的發展道路也出現了分歧。

海軍方面,他們進口了來自英國的劉易斯機槍,然後發現7.7×56mmR彈的威力、存速都相當不錯,特別是對於海軍來說,軍艦與軍艦之間的距離通常較遠,遠距離精度高的武器作用更強,於是日軍直接山寨了英式7.7×56mmR彈藥。

陸軍方面,在參考了德國、法國兩個陸軍強國的制式彈藥之後,陸軍隨即研發出了7.7×58mmSR彈。其實陸軍與海軍完全可以進行合作,共同研發新的彈藥,不過就因為矛盾太大,他們連合作的機會都沒有。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日軍發現三八大蓋的性能已經有些跟不上戰爭需求了,於是又研發出了九九式步槍,與之配套的是7.7×58mm彈。圖中就是6.5×50mm與7.7×58mm兩種彈藥的對比,裝藥量明顯高了很多。

按照日本陸軍的測試,7.7×58mm彈的槍口動能超過3000焦耳,總算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日軍遠距離殺傷力不足的問題,然而很快太平洋戰爭就爆發了,日軍遇上了裝備更先進的美軍。

其實光從彈藥種類來看,二戰時期的日軍和今天的印軍差不了多少,但問題是當時的日軍在太平洋作戰,各部隊被分割在不同的島嶼上,想要分清不同守島部隊使用的彈藥就很不容易,偏偏制海權、制空權又在美軍手上,想要把彈藥安全地運到島上也成了問題,可想而知日軍後勤官的壓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30年修復一輛尊達普挎斗,配上一挺古董MG34機槍,軍迷的人生完整了
兩伊戰爭舊照,薩達姆意氣風發視察部隊,御用座駕如同在泥水中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