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關於今生來世的爭論,你總是自己在揣摩嗎?佛教早就給了你答案50

關於今生來世的爭論,你總是自己在揣摩嗎?佛教早就給了你答案50

百佳爭鳴上,大家好,我是文忠,繼續我們的佛教史

上座部(根據北傳佛教的說一切有部世友的《異部宗輪論》記載)

雪山部- 第一次分裂(被稱為「本上座部」,此部只在北部印度。)說一切有部- 第一次分裂犢子部- 第二次分裂

法上部- 第三次分裂

賢胄部- 第三次分裂

正量部- 第三次分裂

密林山部- 第三次分裂

化地部- 第四次分裂

法藏部- 第五次分裂

飲光部- 第六次分裂

經量部- 第七次分裂

根據南傳佛教的記載,斯里蘭卡編年史《島史》和《大史》

上座部→分別說部→上座部佛教

化地部- 第一次分裂法藏部- 第三次分裂

說一切有部- 第三次分裂

飲光部- 第四次分裂

說轉部- 第五次分裂

說經部- 第六次分裂

犢子部- 第一次分裂法上部- 第二次分裂

賢胄部- 第二次分裂

密林山部- 第二次分裂

正量部- 第二次分裂

阿毗達摩佛教

說實話,真不知道怎麼把這個根脈說清楚。南傳和北傳又不太一樣,分別介紹一遍的話,肯定都暈掉了,所以咱們只介紹了北傳佛教的說法。但是為了大家全面了解,我都列出來了,供大家參考。

南傳和北傳兩套系統中對佛教根本分裂的說法,都已經介紹完了,在這個階段佛教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特色,就是佛教經律論三藏中的論藏部分,也就是對佛經的解釋和闡釋的部分,開始變得豐富和發達起來了。論藏按照音譯,就翻譯成了阿毗達摩。不同的部派,為了彰顯本宗的思想和教義,就不約而同的注重論藏部分的研究和發展,因此部派佛教又被稱為阿毗達摩佛教。

整個部派佛教時期,持續了大概200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上座部和大眾部,誰都沒閑著,各自分化出了很多不同的部派,這些分化和分裂相對於前面說過的根本分裂而言,則被稱為枝末分裂。

說一切有部和雪山部的由來,第一次分裂

先說上座部,在整個部派佛教時期上,各部先後發生了七次分裂,大概變成了十一個部派。在公元前二世紀的中後期,上座部發生了第一次分裂。上座部原本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重視佛經,對於論藏部分不太重視,但是後來有一位名叫迦旃延尼子的比丘,受了舍利弗《論書》的影響,寫出了一部與傳統的佛教理論有些不同的《發智論》,這就突破了上座部原有的重經不重論的原則。迦旃延尼子這一派就從上座部裡邊分裂出來,成立了說一切有部。

什麼叫說一切實有?主要指的是兩樣東西,一個是三世實有,一個是法體恆有,所謂三世實有就是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輩子都是實有,而法體恆有,是說一切法都有其不改不變的自性,它們也是有,所以就叫做說一切有部。這個部派是整個上座部分裂出來的所有部派裡面最大的,傳世的論藏典籍也是最多,後來就被視為了上座部的代表,而原來的根本上座部,因為一切有部分裂出去,自己實力大減,轉而退隱到了喜馬拉雅山之中,改稱為雪山部。

犢子部的由來,這是佛經中講過的很好玩兒的姓氏。第二次分裂

上座部的第二次分裂,從一切有部分裂出了犢子部,這個犢子就是咱們東北人經常說的那個犢子,是一個比丘的名字。但是可不要想把人家扯來扯去或滾來滾去的!這是個奇葩的名字,因為按照《異部宗輪論》這本書裡面的記載,上古的時候有一位仙人,有一天,突然間不知道為什麼就慾火焚身,真受不了,忍不住了,女朋友也不在身邊,就跟一頭母牛發生了親密接觸。牛在印度也是非常神聖的動物,所以仙人跟牛發生點什麼,咱們中國人雖然不太能接受,但是考慮一下印度的情況,也應該能夠理解。春宵一度之後,這頭牛了就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名字就叫犢子。後來犢子就變成了婆羅門的一個姓氏世代傳承了下來。(可以笑一會了)

我們現在所說的這位犢子比丘就是這一姓氏的代表。他原本是一位外道,後來皈依出家,奉舍利弗和羅睺羅這兩位佛陀的大弟子為祖師。那麼它主要的教義是什麼呢?他把一切事物分為了過去、現在、未來、無為和不可說,一共五檔。這五類均是實有,而且他還提出了一個特別著名的概念,叫做補特伽羅。大體上講就是「我」的意思,又不是我們平常理解中就是我自己,意思還不一樣,按照佛經原本的教義,我這個生命體也就是肉身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和合而成。

這裡有個邏輯bug,因為佛教還承認有業報和輪迴,那五蘊散了人就沒了,那又是什麼東西承擔的業力,進而進入輪迴呢?所以補特伽羅概念的提出就是來填這個邏輯坑的。他所指的就是這個進入輪迴的主體,叫做補特迦羅。

第三次分裂 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

後來犢子部也分裂了,這就是上座部的第三次分裂,他分裂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偈子,"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這句話主要是說阿羅漢,由於對於這個偈子的理解不同,於是就從犢子部裡面分裂出來了四個部,也就是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大家想理解這個偈子的各部理解,可以自行查一下資料。

第四次分裂 化地部

這次是從說一切有部裡面分裂出的化地部,化地部主張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這裡邊的乘就是運載承載的意思,二乘指的是聲聞乘和緣覺乘。聲聞乘說的是什麼意思?它是指通過修行苦集滅道四諦法門而達到涅槃的人,緣覺乘指的是修行十二因緣法而達到涅槃的人。他們認為如果向僧人進行布施的話,那就跟向佛陀布施是一樣的,二者沒有區別,你都會獲得很大的福報。這裡有很濃厚的大乘佛教思想了。

第五次分裂 法藏部

這個名字是來自於本部部主的名字叫做法藏,於是這一部就叫做法藏部。他們認為佛所說的教法,可以分為五藏,分別是經、律、論、咒和菩薩藏,他們特別重視咒藏和菩薩藏,就是佛陀所說的秘咒、真言、陀羅尼之類的經典,開啟了後世大乘密教的先河。

第六次和第七次分裂 從說一切有部裡面直接分出了飲光布和經量部

這個飲光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他的這個部族的祖先叫做飲光仙人,據說身上閃著金光,而且他還有個特技,就是他能吃光,只要他想,他能把各種各樣的光了抓回來給吃了,聽著是不是跟黑洞似的!他們是飲光仙人的後裔所以就叫飲光部。他們主張一切諸行都在剎那之間,認為煩惱未斷,業果未熟的時候,就是過去有體,若煩惱已斷或者業果已熟,過去之體就沒了。這個說法,跟說一切有部的法體恆有論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也分裂出來了。

經量部不同意說一切有部的,萬物都是實有這個主張,他們覺得只有地、水、火、風這四大和心,才是實有的,還認為在四大和心的相互配合之下,能夠令生死相續不斷。說一切有部是以論藏和論書為核心的,而經量部更重視佛經,正是由於他們把經書是為正量,所以才被稱為經量部。而且還有一點這個經量部的始祖叫做同受,他非常善於使用譬喻的方式來說法,因此譬喻說法就成為這個部派最大的特徵。它就成為了後世大乘佛教整個譬喻文學的一個核心的基礎。

跟您簡單介紹了一下在部派佛教時期,上座部的分裂情況。名詞和概念比較多,比較燒腦,大家多看幾遍就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 的精彩文章:

藏傳佛教聖地青海塔爾寺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周年
心藏天下:釋迦牟尼與佛教的產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