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人生說到底,活的是分寸,拼的是進退!

人生說到底,活的是分寸,拼的是進退!

人生的智慧不過六個字:懂分寸,知進退。

人生說到底,活的就是「分寸」,拼的就是「進退」。

一、講分寸,才會皆大歡喜

古代兵法中有云: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沒。

佛家也認為,人在起心動念之際,也同時種下了因果。如果動了邪念,也就種下了禍根,不但為自己留下禍患,還會殃及子孫。

理論上如此,現實生活中更是如此。為人處世把握不好分寸,百無禁忌,口無遮攔,輕則會惹人厭煩,重則會引火燒身。

「分寸」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因為一個講求分寸的人,不僅僅是聰明、勤奮,而是內心擁有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與人辦事的時候,他們因人而異,懂得怎樣輕鬆達到預想的目的,取得辦事情的實際效果,給人留下辦事能力很強的印象;

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他們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懂得什麼時候需要清醒,什麼時候需要糊塗,他們善於把握處理問題的時機,處理問題能夠做到手起刀落,藥到病除。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也要做到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會在一個點上發生轉變,對應事物的這個特性,為人處事也應講分寸,懂變通。

人生的興衰成敗,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中見分曉。

做人有分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做事有尺度,是人生的最大學問;

把握做人的分寸,掌管做事的尺度,日積月累,才能在分寸間求得人生的高度。

二、知進退,方能走得長遠

做人要講分寸,更要知進退。

《左傳》中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其實,知所進退,何止是「軍之善政」,在官場、商場、職場、情場……在幾乎一切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都需要知所進退。

劉邦進咸陽約法三章,付鴻門宴不辭而別,知進又知退,最終得以成就大業;

項羽沽名釣譽放劉邦跑路,敗走烏江有船不渡寧可自刎,不知進也不知退,千古之下,僅供人輕嘆一聲而已。

韓信因功求封侯,擁兵不謀反,先不知退後不知進,終於被呂后害死,含恨而終;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就大業之後,主動請辭,帶著美人西施泛舟五湖,好不自在。他雖退出廟堂,卻勤於經商,最後富甲一方,成為世人艷羨的「陶朱公」。面對財富,他也懂得進退取捨,他三散家財,為自己賺得千秋美名,可謂是人生贏家。

古今中外,那些走得更遠的人,無一不是在恰當的時候選擇進取,為自己傾心的事業奉獻價值;在適合的瞬間選擇放下,不貪戀、不放縱,放下沉重的名利,反而得到快意的人生。

三、分寸、進退之間,彰顯大智慧

很多事情的成與敗,都在於能否把握住進退之間的「度」。

孔子在《論語》中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裡所說的「中行」就是中庸,它是一種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它的兩端就是「狂」與「狷」。

「狂」和「狷」一樣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狂者易過之,狷者猶不及。過之則容易冒進,膽大妄為;不及則容易退縮,無所作為。只有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方能夠做到進退自如,進退自如則可以趨利避害,事業可成。

進退之間,彰顯人生大智慧。怎樣進,怎樣退,是一種手段;

什麼時候改進,什麼時候該退,是一種分寸。

做人講分寸、知進退,才能抵達功成名就的彼岸。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熔醫學與丹道於一爐的《黃庭經》!
聽一曲古琴《和敬清寂》,細看飛花,默然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