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漫畫心理】香蕉恐懼症,假期綜合症,實驗者效應,你都聽說過嗎?

【漫畫心理】香蕉恐懼症,假期綜合症,實驗者效應,你都聽說過嗎?

本文來源 一致心理 白竟楠

謠言是某些人(或者某一個群體、集團和國家)根據特定的動機和願望,散布一種內容沒有得到確認的、缺乏事實根據的、通過自然發生的、在非組織的連鎖性傳播通道中所流傳的信息。

  謠言是對人、對事、對社會事件的一種不確切信息的傳播。謠言的功能總是消極的。它可以傷害個人,傷害群體,傷害社會,傷害國家,在許多情況下,流言蜚語往往成為不誠實的人的政治鬥爭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使原來比較穩定的人際關係變得互相猜疑、傾軋、緊張;使原來比較穩定的社會秩序變得十分混亂,變得人心惶惶。

  它可以麻痹人們的思想警惕,減弱人們的防備心理,使人不知不覺成為謠言的俘虜,它可以破壞人們的團結,削弱彼此之間的信任,製造內耗,瓦解對方的戰鬥力。由於它具有混淆輿論的功能,往往造成極壞的影響。

  點評:謠言所產生的完全是負面的影響,上文的闡釋基本正確。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謠言和流言的意義接近,不過流言相比於謠言扭曲事實的成分更少。




內隱記憶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條件下,個體的過去經驗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的現象,因為內隱記憶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啟動效應(primingeffect)中發現的,所以人們常把內隱記憶和啟動效應作為同等概念使用。

  點評:內隱記憶和啟動效應不僅應用於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對於正常人的精神況狀也在研究範圍之內。所謂啟動效應就是剛剛經歷或感知的事情對隨後要進行的作業有促進作用的意識。內隱記憶包括的範圍很廣,啟動效應是其中一種,也包括練習效應等,例如騎自行車,持續練習之後突然就會了,這就是內隱記憶,也可以理解為熟能生巧。不用意識參與的記憶都是內隱記憶,也包括條件反射。


  主試的態度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統稱為實驗者效應。

  例如霍桑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係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者為搜集能證明其假設的實驗結果,在實驗中有意無意的通過不同表情,語言,動作將預期的要求給被試,造成一種實驗結果有利於證明原假設的效應。

  點評:實驗者效應就是主試實驗的人對被試產生的影響,霍桑效應是實驗者效應的典型例證。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現象現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改正它並不難。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

  點評:精神病學理中並沒有「拖延症」這個概念,不過,拖延也不是什麼好的習慣,所以還是改改吧!

  頓悟是一種突然的穎悟,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當人們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問題情境中的各種關係併產生了頓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其特點是突發性、獨特性、不穩定性、情緒性。

  點評:這個是對的。頓悟是對比較難的、深刻問題的不得其解,當靈感忽然來臨時,馬上就可以想到解決的辦法。

  很久以來,人們就已注意到炎熱的天氣與暴力相伴而生。我國的成語中就有「火冒三丈」、「怒火中燒」、「心煩氣躁」等。

  學者們運用地域、時段調查以及問卷調查和實驗等方法,從信息加工、喚起、情緒行為等角度,對溫度與攻擊的關係進行了探討,熱假說(heat hypothesis)認為,物理環境中當達到不舒服的高溫時,會增加攻擊動機和攻擊行為。

  點評:這種說法有道理,溫度的影響如果從生理上來說,超過體溫的溫度屬於高溫,在高溫環境中,人的代謝加快甚至不正常,影響激素分泌,從而會影響情緒。不過,這種說法並不是很嚴格的科學概念,而其中提到的「熱假說」也僅僅是一種假說而已。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無所適從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種強烈反應,是只有人與生物才有的一種特有現象。

  點評:這裡所說的心理學概念上的恐懼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恐懼是一樣的,當恐懼達到一個極端,也就是極度恐懼時,就是不一般的恐懼,這種恐懼的危險性極大,人是真的能被嚇死的。

  來自英國東蘇塞克斯的弗蘭·丹多在她7歲時,哥哥詹姆斯與她開玩笑將一隻香蕉藏在她的被窩裡。可怕的黏黏的東西把弗蘭·丹多嚇壞了,從此,她便對香蕉產生了莫名的恐懼感。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對這種黃色且彎曲的水果,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就算看上一眼,都會呼吸加速甚至出現嘔吐現象。

  點評:「香蕉恐懼症」並不是常見名詞,不過也屬於恐懼症,包括焦慮症在內,是神經官能症的一種,廣場恐怖也同樣如此。病人的表現並沒有普遍意義,也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了。

  廣場恐懼症為焦慮症的一種,特指在公共場合或者開闊的地方停留的極端恐懼,因為要逃離這種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會令人感到尷尬的。廣場恐怖症原意是指患者怕到公共場所或到人多擁擠的地方。患者最怕去開會或去商場購物,也不敢到空曠的場所,如運動場、廣場,即便是乘公共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也非常害怕、緊張。

  點評:廣場恐懼症比較常見,主要表現是怕空曠,不過,這種恐懼症和人多人少沒關係,上文提到的公共交通、人多擁擠的場所並不是廣場恐懼症的表現。之所以會廣場恐懼就是因為害怕孤零零的一個人。

  黑暗恐懼症主要表現為怕黑,不敢一個人獨處,白天與晚上精神癥狀不一,情緒相差很大。

  一般到了晚上,獨自一人時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慌情緒,沒有安全感,緊張害怕,產生消極情緒。

  這種癥狀有間接性,連續性:有的人會因為最近發生了某些不好的事而產生這種情緒,而有些人是一旦到了晚上,身旁又沒有人陪伴就會產生這種情緒。消極,害怕,甚至有很多莫名奇妙的想法。

  黑暗恐懼也是一種心理恐懼,主要是不相信自己,害怕人生而產生的消極情緒,產生消極情緒的程度,看個人的黑暗恐懼症嚴重程度。

  點評:包括黑暗恐懼症在內的香蕉恐懼症等等,都是因為每個病人自身所處的環境不同、身體情況不同、生活經歷不同等而造成的不同恐懼,都屬於恐懼症。

  面目可憎的小丑,空無一物的鏡子中逐漸現出一個模糊的影子,扭曲破舊的布娃娃……這些特定的物體,都有其對應的恐懼症來源,而本身就對這些事物有一定恐懼的人,也極有可能受到影響而發展成恐懼症。

  點評:也是恐懼症的一種,沒有普遍代表性,對於不同的人有個體差異。

  色彩心理學是十分重要的學科,在自然欣賞、社會活動方面,色彩在客觀上是對人們的一種刺激和象徵;在主觀上又是一種反應與行為。色彩心理透過視覺開始,從知覺、感情而到記憶、思想、意志、象徵等,其反應與變化是極為複雜的。

  色彩的應用,很重視這種因果關係,即由對色彩的經驗積累,而變成對色彩的心理規範。當受到什麼刺激後,能產生什麼反應,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討的內容。

  點評:色彩的感覺和人的心理的確有關係,這是有統計學的規律來支撐的,例如多數人看到綠色會感覺安逸,而看到紅色會感覺緊張。不過,對於色彩的心理規範來說,其指的是人類還是某一個人?人類有作為基礎的共同規律和色覺的標度,這其實是人類的廣義的概念,而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

  榮格認為內向性格的人有這樣的特徵: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內釋放。也就是說,內向者的興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觀點、思想、情感和行為。而外向者,則把心理能量或者說興趣,指向環境中的一切。

  我們可以把內向性格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兩種。健康的內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諧的狀態。而且,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對這一狀態沒有太大的不滿,並且願意承受由此帶來的諸多不便。比如願意承受孤獨,而有時孤獨反而有助於他成功。

  心理學家卡達,就把性格分成十六個基本因子,內向者更有恆性、懷疑性、幻想性、自律性等。一般認為,內向者有種安靜的力量。

  哲學博士JenniferB.Kahnweiler也持類似觀點,她認為:內向者的一些關鍵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準確的表達、習慣孤獨等,使他們更易成為卓越領導者。

  點評:內向性格的確有好有壞,這是一種心理特徵。不過,不論是內向還是外相,並沒有絕對優勢的性格,健康的外向性格也有其閃亮的地方,也能當領導者和取得成功。

  當願望不能實現,或為達到目的的行動受到挫折時,引起的一種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

  憤怒被看作一種原始的情緒,它在動物身上是與求生、爭奪食物和配偶等行為聯繫著的。

  點評:憤怒的確如此,是一種負面情緒。

  壓力分精神與物理兩個領域的定義。

  物理定義具有客觀屬性,是指垂直作用於流體或固體界面單位面積上的力。

  而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

  點評:心理壓力(stress),在心理學中被稱作應激,指的是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不利的,長期的、過重的刺激,從而引發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應激源(文中提到的壓力源)指的是壓力和負面刺激,在強度和時間方面都超過了人的承受程度,包括社會應激源、生理應激源等等,例如長期飢餓。而應激反應(文中提到的心理壓力反應),指的是應激源和主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主體的反應,應激源和應激反應是兩個概念,要分辨清楚。

  「第三季度效應」,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任務過半的時候可能會顯示出來的一種效應。第三季度效應的特點有:士氣跌落、緊張或憂鬱情緒增加。研究人員相信,這種現象會在一項任務的中間點呈現出高峰。

  點評:就像工業疲勞一樣,不過這是一個航空術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出現類似的狀況。每一項工作都有一個最佳勞動時間段,所以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並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與受所處社會環境影響的。

  人性是從根本上決定並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人類天性。

  點評:「人性」並不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沒有絕對的標準,人類生下來就是帶有性格的。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學派不同而答案也會不同,例如對於馬克思主義來說,「階級性」就是人的本性。

  厭食症(Nervosa)就是由於怕胖、心情低落而過分節食、拒食,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甚至拒絕維持最低體重的一種心理障礙性疾病。約95%為女性,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有類似的性格傾向。

  主要包括:小兒厭食症、青春期厭食症以及神經性厭食症。厭食症患者多有治療上的困難,所以約有10%-20%的人早亡。原因多為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和精神抑鬱而引發的自殺行為。

  暴食症在醫學上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被稱之為「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是這樣被定義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

  患者極度怕胖,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經常在深夜、獨處或無聊、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頓時引發暴食行為,無法自制地直到腹脹難受,才可罷休。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如催吐、濫用瀉劑、利尿劑、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

  點評:對於厭食症來說,因為怕肥胖而導致的反而不是主要群體,神經性厭食才是心理學中研究的疾病,這是一種神經症,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等都算精神症的一種,是一種心理障礙,的確女性偏多。

  暴食症是一種由大腦的食物中樞發生病變引起的,就像吸毒一樣,是一種「行為癮」,屬於心理疾病。同時,因為有腦結構基礎的改變,所以也算生理疾病。暴食症是不能自我控制的,也算強迫症中的一種。

  假日綜合症是在長假後生活習慣難以調整的一種心理病。就是在節假日期間,由於過度疲勞、過度放鬆、暴飲暴食等而引起身體、眼睛、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的總稱。它既是身體疾病,也是心理疾病。例如學生不習慣早起、上班族不願工作、上班後沒有精神等。

  心理學,行為醫學,都會有。心裡執行。

  季節性抑鬱症又稱季節情緒失調症,每年同一時間發作,常為秋末冬初開始,春末夏初結束。並不是單純的冬季抑鬱症,或小屋熱(cabin fever)。一種罕見的季節情緒失調症——夏季抑鬱症,開始於春末夏初,秋季結束。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造成季節性抑鬱症的病因主要是冬季陽光照射少,人體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縮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出現情緒與精神狀態的紊亂。

  點評:假日綜合症的概念現在不是能廣泛接受的,因為沒有疾病診斷標準,也沒有得到醫學界普遍認可,缺乏科學數據。不過這個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不能算作一種疾病,調整好生活心態,做好角色轉換有助於假日綜合症的「治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隱記憶 的精彩文章:

整合記憶協助孩子成長
如何阻礙孩子的內隱記憶,你找到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