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教你如何把心靜下來

王陽明教你如何把心靜下來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人類史上有兩種哲學家,一種是不停奔走,向各種各樣的人和物請教、傳播自己的學說,比如柏拉圖。另一種是不喜歡走遠路,只是安靜地坐著,從自己心坎上說起,比如中國理學的大師們,王陽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靜下來其實很難。所以靜坐有很多門道。

首先要有個好環境,這個環境應該不受外界干擾,非常安靜,如此才能比較容易靜下來;其次,要將身體安放好,也就是靜坐的姿勢。坐姿可有很多種,盤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歡用盤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雙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鬆。王陽明心學用的是此法。最後,調整呼吸。不能張著嘴,應純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數呼吸的次數,最後讓呼吸平穩。

做好這三件事後,王陽明說:

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枯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搜尋出來,……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

王陽明要人靜坐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息思慮」,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讓心空,佛家和道家會念口訣,儒家沒有口訣,但「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訣,念口訣時須念念相隨連綿不斷。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萬念的作用,時間一久,自然入靜。

如果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禪。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慾,良知會幹脆地告訴你答案:好色、好貨、好名都是私慾。然後是克治,以前有這些私慾不要緊,現在我就把它滅了,斬釘截鐵,絕不姑息。當然,不能總盯著這些私慾不放,還要想天理。堯舜氣象,仁、義、禮、智、良知,這都是天理。

在腦海中不停地過這些畫面,時間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然之氣貫注其中。個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實踐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講心學「靜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們認為靜坐無非就是這兩個步驟,王陽明則認為,這兩個步驟中必須要有兩件武器保駕護航,否則,靜坐要麼成為枯禪,要麼不如不坐。這兩件武器就是「誠意」和「謹獨」。

誠意,就是正念頭,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喜歡善如喜歡美色,厭惡惡如厭惡惡臭一樣!

聽上去簡單,做起來實在難。比如一念雖知好壞,然不知不覺就流走了。我們知道不義之財是壞的,可有時候卻經不住誘惑去取了。一旦取了,這就不是「好善惡惡」的心了。正是因為我們總不誠,所以王陽明才大力提倡「誠意」:

惟天下之大誠,能立天下之大本。

在靜坐中,我們揪出一個私慾,馬上就克掉它,這就是誠意;如果我們揪出一個私慾,卻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這就不是誠意了。那我們的靜坐也就失去了意義。

謹獨就是慎獨,原意是,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於自律,我們靜坐時就是謹獨時。在王陽明這裡,謹獨其實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諸多要素,王陽明說,靜坐時只要把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謹獨了。

第一是分析,我有什麼私慾;第二是目標,我要通過什麼手段克掉這些私慾;第三是信心,我要堅信自己能克掉這些私慾;第四是毅力,必須具備強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兩日,兩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廢;第五是心態,在克私慾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能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慾的目的,一旦有這種心態,就是新的私慾了;第六是學習,所謂學習只是通過各種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第七是檢驗,當你確定自己把私慾克掉後,要去實踐中檢驗;第八是反思,我為何會有這種私慾,這一私慾產生的基礎是什麼。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會再犯同一錯誤。

如果在靜坐過程中沒有誠意和謹獨,那不坐也罷。如果一個人不能通過靜坐誠意和謹獨,那他就無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這樣的人就會失去自我,隨波逐流,永不可能獲取成功。

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確信學習陽明心學的關係鏈:立志—謹獨—意誠—知行合一—良知。

意思是:我們先立個真切為善之志,專心致志於此,然後從謹獨處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見意誠境界。只要你意誠了,自然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體。悟到自己良知是怎麼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間!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如果沒有光明,我願成為火炬
你嚮往的精緻生活,其實一點都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