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關公精神的實質,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關公精神的實質,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關公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已被濃縮為一個 「義」字,關公成為「義」的化身,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從宋元明清乃至於今,關公精神都被華夏兒女以各種形態世代傳承著、發展著、尊崇著。

關公的原型即東漢末年的名將關羽。 關羽,字雲長,山西 運城 常平村人,父諱毅字道遠。乃夏朝第一忠臣關龍逄的後裔子孫。

關公年少時,英秀奇偉,性忠孝,勤勉好學,喜讀《左氏春秋》,諷誦朗朗上口,故對忠奸之辨、善惡之分、君子品格瞭然於胸,常以自勵自勉。及到青年,關公更加器宇不凡,威風八面,文韜武略,智勇雙全。

公元 177元,關公17歲時,娶妻胡氏。公元178年,農曆五月十三,生長子關平。 19 歲時,關公因不忍見當地 惡霸 呂熊荼毒百姓,殘害人民。所以斬殺呂熊及同夥,逃難江湖。

公元 18 4 年,關公在河北涿郡與劉備張飛相遇,三人一見投緣,志趣相投,便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義結金蘭。從此展開了 「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同心協力,救困扶危」的英雄報國之路。

關公在之後的幾十年中一直追隨劉備,忠心耿耿,不避艱險。留下了許多符合忠義節勇,重諾守信等傳統文化道德範疇的歷史片段,為後世的忠臣良將所效仿、所崇敬,樹立了良好的人格典範和道德標杆,被後人稱為 「義」的化身,民族精神的代名詞。

人們崇拜關公,並不是因為他的豐功偉績,他的戰績彪炳。而是他的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的人生追求、「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愛國情懷,「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的凜然正氣,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始終如一堅守道德實踐的人生態度。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來崇尚的就是君子人格和道德修為。習近平多次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綿綿不已的民族精神和發展動力,蘊涵著今天實現中國夢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凝聚在關公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孝節義仁勇信等人格力量,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正是這種關公精神,關公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唐初書法家虞世南曾寫過一篇讚頌關公的三字詩: 「 利不動,爵不縶。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宋朝詩人張商英《詠辭曹事》中說: 「 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釯。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勢利尋常事,難屈志士腸。男兒有死節,可殺不可量。 」極力稱讚關公「嚴正剛大、浩然正氣」的英雄氣概。

元朝程元卿的詩: 「 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 」關公的人格力量、氣節和風骨,讓後世人為之動容,頂禮膜拜。也讓更多的忠義之士能夠在名利、富貴、劫難面前,尤其在國家利益受到侵犯時依舊保持鐵骨錚錚的民族氣節。

在關公信仰出現之後一千多年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也是屢遭磨難,但在關公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的這種擇善固執、大義凜然的精神引導下,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忠肝義膽、精忠報國,視民族大義、國家尊嚴重於泰山的英雄人物,如岳飛、戚繼光等,他們受到人們的歷代敬仰,激勵著代代國人自強不息、報效祖國。

人們崇拜關公,本質就是崇拜關公高尚的道德人格。關公對國以忠、待人以誠、恩怨分明、信義卓著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被後人推舉為集 「忠孝節義誠信」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關公是道德楷模,關公精神就是將道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於具體實處用力,在知行統一上下功夫,注重道德的實際應用。俗話說,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德就是立身處世的實踐過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道德建設,知之不難,行之不易。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僅需要研究,更需要實踐。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義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 飽含著 關公文化 信仰者 畢生追求的奮鬥目標和核心價值觀。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月並明格 的精彩文章:

《周易正義》乾025: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古人不以「日月為明」卻以「目徹為眀」,部首變了,寫法也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