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有邊界的人才會贏得尊重

有邊界的人才會贏得尊重

有邊界的人才會贏得尊重

01

「討好型人格」最可怕的地方是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人。

少年成名的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講述了自己多年來克服「討好型人格」的痛苦經歷。她說「討好型人格」最可怕的地方是,在跟人交往的過程中,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人,已經非常不愉快了也不會表現出來。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里,最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是女孩子,父母教導你要聽話,不能一言不合就撒嬌。遇到衝突,要學會忍耐,有人搶了你的玩具,要學會分享,讓別人也玩一會兒。

而真實的人際關係中,你越是討好別人,別人越是視你如空氣,反而那種界限感明晰、有原則和底線的人,可以得到大部分人的尊重。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遇不到真愛?

有這樣一類姑娘,我明明不是壞女孩,為啥身邊總有渣男,還有層出不窮的緋聞?」這個困擾甚至讓她們錯失珍貴的戀情。她跟心儀已久的小夥子表白,他雖也喜歡她但還是回絕了,原因是嫌她招蜂惹蝶。

這類姑娘身邊圍繞的男人確實多,已婚未婚老少皆有。有人常跟她傾訴生活不快,她陪著聊。

她問我怎麼辦。

無論男女,如果一個人面對異性的過格言行果斷宣布底線,對方就翻臉,恰恰證明對方沒安好心,儘早拒絕是永絕後患。如果對方及時止步,關係依舊,那不搞曖昧又有什麼損失?

像這樣,一步步下來,里三層外三層都被失格的關係糊住了,有緣遇到品行端正的小夥子,人家只能望而生畏,潔身自好,以防蹚渾水。

這是兩性交往中的默許、不設限、門檻低的必然後果,是來者不拒導致的個人邊界模糊惹的禍。

合理的拒絕為你贏得尊重和機會

個人邊界,指的是個人所創造的準則、規定或限度,以此來分辨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許的,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說一個人「邊界意識好」,意味著他對待交往尺度能足夠敏感和堅定,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做的事是否正確,清楚自己能夠接受哪些對待,不能夠接受哪些對待,面對質疑和否定,會大膽拒絕。

有邊界的人才會贏得尊重

02

莫文蔚很年輕時,有記者對她說「雖然你不漂亮……」,她哈哈大笑打斷對方,說:「對不起,我認為我非常漂亮」。

很多類似「漂亮」這種事,本無定論,她堅決自定義,沒有令「不漂亮」的話題傳播下去,大膽昭示自己內心能接納的限度,維護了自我感受。

人際關係是在推拉扯拽中維持動態平衡的,並不是你不拒絕別人、順從別人,別人就認可你。人們通常會尊重和高看一個敢于堅持原則的人。

攝影師夏永康剛出道時進《春光乍泄》劇組拍照。張國榮在拍戲時被他快門聲干擾很氣憤說:「你不要在我面前晃來晃去的,快門聲影響到我,你走開。」

夏永康解釋說:「哥哥,不好意思,導演請我來,我的工作是為了他,不是為了你。你罵我,我ok,我頂得住,如果他罵我,我會很慘,所以我不能聽你的,你再罵,我還是會拍。」

張國榮聽完說:「以後你拍我照片,全部是膠片,隨你拍。」後來張國榮要拍演唱會和寫真照時,真的都會先打電話問夏永康:「你有沒有時間,你沒空我再去問別人。」

一個人提供合理的拒絕理由,來爭取自己的行為許可,這過程中展示的做人的自信與篤定,不僅會迎來高尚者的尊重和理解,還會幫助他獲得更好的交際和機會。

有邊界的人才會贏得尊重

03

你越順從,越被人踩在泥里

中國人的傳統教育里太多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成分,暗示了人們個人邊界是彈性和模糊的。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把西方社會格局中的人比作一捆一捆紮著的柴,聚在一起形成邊界清晰的集合結構,而傳統中國社會格局,像石頭擲在水面上的波紋,每個人是漣漪中心,漣漪間互相干涉。

我們卻誤以為親疏遠近,比死守邊界重要。如果越界了,很多人第一反應不會心理不適而抗拒,反而勸說自己弱化界限是為了走向親密。所以很多人,默許別人越界打亂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產生焦慮,導致浪費時間和自我喪失。

2017年聖誕節,29歲的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楊寶德自殺身亡,原因是無力拒絕導師的無理使喚。

有限的求學時光,寄託他改變命運的厚望,卻被耗在了陪導師擦車洗車逛超市掛窗帘等日常瑣事應酬上,甚至感情生活也被干涉。時間被佔用生命被消耗,學術沒進展,出國沒下文,他感到人生慘淡走投無路,步上絕路。

他與其碩導聊天記錄佐證了死因:「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

如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平生無力抗爭,最後只能以死拒絕。自殺博士這種從不抗爭到以極端形式的拒絕發人深思。我們很多時候不會恰當拒絕,只會逼急了來一聲怒吼嚎叫,或者牢騷滿腹,做一些無效反抗。

曼德拉自傳里寫到過一個場景。1963年5月,他剛進盧本島監獄時,獄警要求新犯人跑步前進。他對獄友說:「這可不行,一旦開了這個言聽計從的先例,以後就任人宰割了。」面對獄警的死亡威脅,他走到隊伍前面,不跑步,反而放慢腳步,獄警也就只好灰溜溜跟了進去。

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是不斷碰觸的,過程中對尺度彼此點滴試探。聰明的人會用心觀察,防微杜漸守護個人邊界不受侵犯。

04

清晰的內心邊界助你脫穎而出

人生之路充滿選擇,只有懂得拒絕干擾,才能塑造理想自我。個人邊界也等同於常說的:知道自己要什麼。

娜塔莉·波特曼13歲因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紅了。之後她沒有像其他童星延續受歡迎的小蘿莉風格。她有意識「拒絕了所有帶有『蘿莉』色彩的角色」,因為「不想成為別人的性幻想對象」。

她拒絕靠美貌與青春混飯吃,這就是她的個人邊界。她推掉了可能讓自己大紅大紫的《洛麗塔》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去參演舞台劇《安妮日記》,錘鍊自己的演技。

維護個人邊界,有時需要放棄一些別人看來很重要的東西,如《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勇敢拋卻如魚得水的安逸環境,回歸真我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因為足夠清醒,娜塔莉拒絕了名利誘惑。在很多好萊塢明星飽受迷失自我認知苦惱時,18歲的她以全A的成績被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同時錄取。22歲取得哈佛心理學學士學位後,她又回到故鄉耶路撒冷進行研究生課程。

學業結束後回到演藝事業,《黑天鵝》一片令她贏得了小金人,後再次憑藉《第一夫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如果說美貌是娜塔莉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那她內心清晰的個人邊界不斷鑄就出的識別世界的精準與通透,幫她規避掉耗費時間的迷茫和曲折,才是她脫穎而出前景光明的利器。

敢於設立清晰的個人邊界是一種成熟,一種自信,一種氣度,是一個人生而為人的格局,更是直視內心的智慧,堅持真我的勇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暖心理 的精彩文章:

警惕你身邊的「隱形攻擊」
年輕人,我勸你別逃避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