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起底雪松:野蠻人還是信使?

起底雪松:野蠻人還是信使?

文章來源:公眾號「猛哥」

「還錢!」

凄風冷雨中,200多個投資人劍拔弩張,恨不得把張勁給「吞了」。

他們都因購買中江信託的產品而血本無歸,4月22日齊聚江西南昌維權。中江信託自2018年以來,頻頻「爆雷」。

可張勁偏偏做了「接盤俠」,還承諾兜底,這讓同行又驚又疑,他到底是什麼來頭?

就在一周前,《財富》2019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榜單公布,頗堪玩味。

許家印位列第6,張勁位列第26,他們本該有交叉。

可恆大走了,頭也不回地走了,一面唱著《所有的往事》,歌聲休止的時候,雪松接替著唱起這支歌。

太陽照常升起,一切都沒有改變。

《所有的往事》是電視劇《情滿珠江》的主題曲,傳唱一時,被視為嶺南改革開放精神之寫照。大潮起珠江,從不缺傳奇。當恆大從廣州遷至深圳後,雪松躍居廣州民企之首。

頓時激起好奇無數,雪松到底是何方神聖?

相較於恆大和許家印的高調,雪松及其掌門人張勁近乎隱身。即使財經圈內人,大抵只零星聽過些許傳聞,亦皆霧裡看花。對於大眾而言,自是迷霧重重。

尼采常常與哲學家們糾纏—個觀念:想想我們經歷過的事情吧,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無止地重演下去!這意味著什麼?

消失的生活不會沒有意義。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雪松的故事中的所有一切,或多或少都能復盤。

1

許多年以後,當張勁執掌了一個世界500強商業帝國時,外界最大的疑問是他的第一桶金從哪裡來?

他一遍又一遍地解釋說來自股市。

可這第一桶金又有多少呢,才能在近30年後撬起一個營收過2210億元的巨無霸?

王小波上大學二年級熱力學課時,老師在講台上說道:「將來的世界是銀子的。」

這句話,他記了一輩子。

張勁上大學時,有門專業課叫《證券市場》,所用教材系禹國剛編寫。

這件事,他也記了一輩子。

今天知道禹國剛的人不多,但1.46億股民不該忘記他,他是深交所創始人,也是當時深交所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他之所以肩挑重擔,蓋因是新中國第一批外派出國學習金融證券的留學生。

與西方不同,中國證劵市場是國企改革倒逼的產物。

改革開放之初,國企一度放權搞活,但沒有涉及所有權這個根本問題。到1980年代中期,政企不分、權責不明的弊端暴露無遺,嚴重製約了企業發展。

1985年,國務院副秘書長李灝出任深圳市市長(一年後兼任市委書記),此前他接觸到一份世界銀行出具的考察報告,認為要改變中國國企的現狀,可在不觸動公有制前提下實行股份制改革。

在李灝的牽頭下,深圳於1986年10月出台了《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暫行規定》。總則第三條規定:國營企業股份化,是指將國營企業的凈資產折股作為國有股權,向其他企業和個人出讓一部分國有企業股權或吸收國家其他企業和個人加入新股,把原企業改造成國家其他企業和個人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政府把賽格集團公司、建設集團公司、物資總公司等6家市屬大型國企作為股份制改革試點單位,但除了賽格集團,其它5家都持觀望態度。

大國企動力不足,只好在中小企業及新創企業身上下功夫。

萬科那時是深圳特發集團的下屬企業,王石主動找到李灝,要求推行股份制改革。

1988年,萬科增發股票2800萬,一塊錢一股。當時股票是個新奇玩意兒,沒幾個人願意掏真金白銀去購買。王石親任總指揮,帶領一個推廣小組,把政府部門、企業和個體戶都跑遍了,就差出海向漁民兜售。時任萬科副總經理孫璐還跑到蛇口菜市場去擺攤賣股票。

只有任正非熱情相待,認購了20萬股,雖然華為那時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

為支持兒子,王石的母親咬咬牙,把積蓄全拿出來,買了萬科的股票。

幸好最後一個認購日,中國創業總公司認購了400萬股,才使得萬科募齊股金,開始涉足房地產業。

不過當時動靜最大的是深圳發展銀行(深發展)的股票發行。

如果留心反映深圳特區面貌的各種電視片和畫冊,就會發現一個帆船式的建築總是出現,它就是深發展的總部。

毫不意外,深發展作為我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就是為特區建設提供金融支持。

1987年5月,籌建中的深發展擬募集1000萬元,首次以自由認購方式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每股20元。

深圳市政府讓黨員和幹部帶頭。據當年的媒體報道:某單位為完成發行任務,規定凡認購者每股個人出錢0.5元,單位補貼0.5元,非黨員每人1000股,黨員須認購2000股。

這還不夠。深發展工作人員又用「解放牌」卡車拉上股票,開到沙頭角、蛇口、崗廈等偏遠地區,兩個高音喇叭震天響,吆喝著農民「快來買股票」。

儘管如今看來,形同兒戲,可即便如此,金田、安達、原野等公司也相繼完成股改,發行了股票。這類需要上級動員乃至強攤購買的股票被民間稱為「內部股」,靠不靠譜沒幾個人心裡有數。

改革之初,要趟出一條路殊為不易。

2

「內部股」早期只能在證劵公司的櫃檯交易,成交數額十分有限。

1988年5月,從國外考察歸來的李灝提出創建深交所,深圳市政府於當年11月成立了資本市場領導小組,禹國剛是專家小組組長。

禹國剛編寫了一系列章程及文獻,包括被深圳大學採用的《證劵市場》教材。

張勁是深圳大學1989級金融系學生,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就是「炒股」,老師帶學生們去買股票,他跟家裡借錢,買了許多「內部股」,其中就有深發展和金田。

張勁的父親認為此舉是響應政府號召,不但拿出多年積蓄,還將國庫券賣了,為此與張勁的母親吵了好一陣。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營業。深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及原野上市交易,被稱為深市「老五股」。

半年內,深市成交量從3600萬飆升到4.44億。「內部股」流通後,股價狂漲。據不完全統計,深發展比發行價上漲784%、金田比發行價上漲730%、萬科比發行價上漲613%、安達比發行價上漲776%、原野比發行價上漲432%。當初稀里糊塗買了股票的人都發了大財。

《人民日報》撰文說,深圳股票市場狂熱,萬人空巷,機關幹部、群眾不去上班,都去炒股,就連香港紅燈區的老鴇都改行去深圳炒股了。

張勁完整經歷了上證指數從100點漲到1000點的過程,斬獲巨豐。他沒透露具體數字,但可從側面估算。

「深圳道德模範」陳觀玉,老黨員,1987年,在沙頭角鎮領導的動員下,把香港親戚寄來治病的幾千塊錢全買了深發展。她本著支援國家建設,買了股票後,一直放在床底下,後來股市行情最好時,拿出來交易,獲得近百萬收益,全捐給了慈善事業。

王石的母親後來成了一個老富婆,「在幹部退休大院里,小有名氣」。

饒有趣味的是,馬化騰也是深圳大學1989級學生,不過學計算機,同樣對股票痴迷。與張勁實操不同,他是紙上談兵,大三時做了一個股票預測軟體,5萬塊錢賣給了實習的公司。那時,5萬塊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大學畢業生3年工資總和。

不得不說,A股自誕生起就甚為「傳奇」。

3

有了第一桶金,接下來幹什麼?

繼續留在股市,要麼賺,要麼虧。一直賺,那就是股神,但世界上只有一個巴菲特。所以絕大數人都在虧。

1992年,深市發生「8·10」事件,癲狂的股民才意識到有股災這回事,深圳市政府被迫救市。

自後,股市如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張勁手中的股票持續虧損,他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出口。

毗鄰的香港為他打開了一扇窗。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金融學研究生時,他親眼目睹了香港如何造富。

香港的第一代富豪幾乎全都依仗地產發家。1996年、1997年,「地產天王」李兆基蟬聯《福布斯》亞洲首富。

特別是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房地產行業攀上頂峰。港股市值最大的10家企業分別是和黃、新鴻基、恒生銀行、滙豐銀行、長實、恆基、中電、太古、中信泰富以及新世界,其中房企佔七成。

同年,香港財團開始大規模進軍內地。《中國房地信息》曾發表文章《深圳引入港資60億發展住宅》說:「深圳福田新市區中心,是深圳未來幾年發展的重點,那裡40萬平方米的住宅用地今年已被幾個香港大財團『搶購』完畢。這些香港財團計劃投入60億巨資建造大型住宅群。他們認為深圳作為最鄰近香港的城市,其房地產開發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資本嗅覺最靈敏,而香港又領先內地不止一個段位。張勁的導師告訴他,內地房地產市場要開放了,可能會重複香港地產發展的路徑,速回內地發展地產業務。

1997年,張勁在廣州創立了君華集團,將全部的資金投入房地產。這讓他跳過了一個大坑,然後搭上了一列快車。

大坑就是亞洲金融危機。同年,索羅斯等金融大鱷橫掃亞洲金融市場,A股跟隨暴跌,24個月里,上證指數從1510點跌至1047點,最大跌幅達30%。

快車就是房改。1998年,國家取消福利分房制度,推出商品房,內地房地產市場迅速啟動。

君華集團最早在廣州推出一個名為「江南世家」的高端純別墅小區。可一期開賣的時候,張勁親自上陣銷售,費盡口舌,愣是一套都沒賣出去。

很多年後,張勁說,那段時間,他「焦慮到整晚睡不著,要靠喝一整瓶紅酒加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眠,我至今都有嚴重的睡眠障礙症,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熬下去才有活路。恆大、合生創展、碧桂園、富力、雅居樂等「華南五虎」莫不如此,邁過生死關後,陸續向全國擴張。

2000年後,君華集團在珠三角地區陸續開發了江南世家、君華香柏廣場、中山君華新城等十餘個樓盤,開發面積達數百萬平方米,位列全國房企百強。

2003年《新財富》首度推出富人榜,32歲的張勁以3.8億元列266位。

驚鴻一現後,他的公開信息便不多了。

4

這一蟄伏就是12年。

世事變化無常,曾作為地產界強勁勢力的粵系地產商大洗牌,境況大不同。

「華南五虎」各自發展不一,混得好的,如恆大和碧桂園等,已邁入千億俱樂部。混得差的,如合生創展,歸於沉寂。

君華更是陷入裁員風波,並將旗下土地儲備及房地產項目全部出讓,似有「洗腳上岸」之象。

期間,張勁偶爾冒個泡。2012年底,一位大連母親為救4歲的重病女兒,冰天雪地住在車上賣蘋果,張勁看到新聞後,將當地果農滯銷的幾十萬斤蘋果全部買下。

這個南方商人似乎對「雪」情有獨鍾。

2015年底,張勁註冊成立雪松資本,他給全體員工發了一封公開信,標題引自李敖的詩句:「當百花凋謝的日子,我將歸來開放」。

次年,雪松資本改名雪松控股。張勁又以332億元身家重回富人榜,排名第40位。

13年,身家暴增近100倍,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雪松的版圖一度十分龐雜,曾試水大宗貿易、保障房、社區O2O、汽車、文旅等十多個行業,布局看似眼花繚亂,如果仔細分析,一家叫供通雲的子公司就會浮出水面,它才是張勁的「殺手鐧」。

君華集團創辦之初,張勁還曾涉足貿易,主營鋁、鋅。2002年君華集團成立供通雲供應鏈公司,從金屬期貨和國際貿易進入大宗商品供應鏈領域。

這關鍵一躍是如何完成的?

很多年後,在致員工的公開信中,張勁解釋說,鑒於地產行業洶湧,從而預判出,在大基建時代,鋼材緊缺,建築原料利潤空間將會很大。

因為直接對接B端客戶,C端用戶對供通雲存在感不強,遠離聚光燈的它在潛行中迅速長成「獨角獸」。2007年,君華進入廣東省企業100強,一年後的金融危機中,銅行業幾乎全軍覆沒,供通雲大舉收購,一躍成為行業前幾位。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張勁決定完全退出建築行業,深耕大宗商品供應鏈。

根據《物流術語》國家標準,大宗商品供應鏈是一個包含原材料供應商、製造商、運輸商、分銷商在內多個主體的系統。作為流通服務商,供應鏈企業通過對物流、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的控制和運作,達到最優狀態。

英國經濟學家馬丁·克里斯托弗說:「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弗里德曼在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中也提出,全球供應鏈將是把世界夷為平地的十大力量之一。

中國大宗供應鏈行業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央企,如中國五礦、中國誠通、中兵集團,中國鐵路物資集團等;地方龍頭企業,如雪松控股、象嶼股份、建發股份、廈門國貿;以及各類中小企業。

2014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許多中小貿易商被迫退場。加上央企考核改革,更重視效益,不得不收縮業務規模。故而,地方龍頭企業得以順勢擴張。

2015年,供通雲實現大爆發,營收200餘億,隨後年年攀高,把雪松送進了世界500強榜單。

梳理世界500強榜單可以發現,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正成為一股新興力量。

2017年前,入榜企業有天津物產集團、浙江物產集團(後改名物產中大集團)、來寶集團;2017年新增廈門國貿、廈門建發及新疆廣匯;2018年又添雪松控股及象嶼集團。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公布,「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聚集了中國80%的供應鏈企業,這裡有著無可比擬的產業基礎,雪松坐擁最大利好。

5

外界對雪松的商業模式充滿迷惑。那麼,供通雲到底怎麼掙錢?

2016年,《新財富》把供通雲選為最佳商業模式,評語稱:「公司利用十餘年的大宗商品行業經驗及豐富的上下遊資源,結合行業標準化程度高、流通性強、變現率高且快、金額大等特點,『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升級供應鏈平台,打通了產業端的各個鏈條環節,對接資金端,解決產業鏈融資問題,讓傳統產業鏈重獲活力。」

拋卻溢美之詞,概而言之,利用金融來生產和創造「企業」,解決上下游企業融資的困境。

《第一財經日報》曾舉例說明:一個電纜廠有一筆1億元的電網需求訂單,賬期半年,但該廠僅有2000萬元的流動資金,而其上游的銅桿廠不賒銷,這就導致電纜廠沒有足夠資金吃下這筆大額訂單。供通雲的委託加工式的供應鏈服務恰恰可以提供支持。電纜廠可通過融資8000萬獲得1億訂單對應的原材料,完工交貨後的應收賬款再由供通雲收取回款。

隨著中國經濟由投資和重工業驅動轉向消費和科技創新驅動,大宗供應鏈企業分化加劇,行業邁入整合階段。

2016年上半年,張勁挖來前光大證券總裁徐浩明,擔任集團董事、執行總裁兼上海總部董事長,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隨後,雪鬆開始在資本市場高舉高打。2016年11月和2017年6月,雪松先後收購了兩家上市公司——齊翔騰達、希努爾,短短8個月動用超過80億資金,控股兩家上市公司。

當時,正值寶能與萬科大戰,「野蠻人」的說法瀰漫輿論空間,外界極為反感。此前一直沒什麼存在感的雪松及張勁,迅速成為焦點。

張勁公開回應稱,不做「野蠻人」,要做門口的信使。可2年後,雪松又「頂風」高調了一回。

當整個金融監管趨緊時,雪松反其道而行之。2019年1月21日,張勁在雪松幹部訓練營的第一期講話中通報:經過銀保監會四個月穿透式嚴格審查,公司收購中江信託71.3%的股份已獲銀保監會批准。

管理資產規模超1500億的中江信託正是明天系處理的資產。

此前,雪松已手握融資租賃、私募基金等金融牌照,但是銀行、保險、信託和第三方支付等含金量高的金融牌照,卻沒能拿到。

雪松曾試圖「曲線救國」,通過旗下公司投資入股廣州銀行和廣州農商銀行,且均位於十大股東之列。然而蹊蹺的是,2017年廣州農商銀行在港上市時,該公司卻從十大股東中悄然退出。當時媒體揣測紛紛。

原來,張勁是要等待一條「大魚」,那就是信託牌照。信託牌照被稱作「牌照之母」,最為稀缺,全國就64張。

他在驚險中競得中江信託。「別人爭搶最厲害的時候我不會出手,而當大家覺得牌照進入貶值軌道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著手布局。」

經此一役,從中能看出張勁和雪松的風格。謀定而後動,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擊中靶心。

6

如果把張勁的創業歷程劃分段落,大致可分三期:青銅時代、白銀時代、黃金時代。

早年股市搏殺,磨礪心志,熟稔金融遊戲規則,是為青銅時代;後搭上中國地產井噴的東風,積累巨額財富,是為白銀時代;繼而闖入大宗商品領域,與國家戰略合拍,是為黃金時代。

改革開放前四十年,湧現出一批企業家,他們的創富神話由個人眼見、野心和時代洪流共同造就,名副其實者有之,財不配德者亦有之。上半場已經結束,下半場方才響哨,他們還能繼續高歌猛進嗎?

卡爾維諾寫過一部逆天的小說《命運交叉的城堡》,大意是:在中世紀某個不確定的年代,在森林中的一座孤獨的城堡里,過往旅人前來投宿。他們素不相識,都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塔羅紙牌成為交流的一種手段。這些貴族、婦人、騎士、農民、工匠、馬夫,等等,按照每張紙牌上的圖畫,講述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他們的命運遭際在這裡交叉、聯結,城堡便具有了一重象徵的意義:「命運交叉的城堡」。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全在寓意。如果把目光從虛擬的中世紀歐洲投向現實的當代中國,冒險家們的經歷則要精彩的多。

回溯1990年代的深圳。總設計師南巡後,東方風來春滿園,萬象更新。倘把深圳比作森林,那麼深圳大學就是那座城堡,股票則宛如塔羅紙牌。

當一個大學生對股票產生不可名狀的好奇後,故事就不可逆轉地開始了。


參考資料:1. 《李灝:平生最驚心動魄的就是「8·10」事件》,南方都市報,2.《突破——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之路》,劉鴻儒著,中國金融出版社3.《重歸富人榜的張勁,過去13年在做什麼》,新財富,孫紅4. 《企業資金脫實入虛大調查:錢都去哪兒了》,第一財經日報,楊宇東 等5.《張勁:永遠不會做野蠻人》,南方周末,魏華6.《大宗商品供應鏈:供給側改革發力,龍頭企業成長性突出》,銀通智略7.《世界500強中國新勢力,大宗供應鏈企業密集上榜》,藍鯨財經8. 雪松幹部訓練營講話及致員工公開信,張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松 的精彩文章:

相山廟雪松結出「雪松果」?專家:非常罕見!幾十年難得一遇!
雪松控股是「天上掉下來的」嗎?這裡有一份內部解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