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禪宗講一個參,那要怎麼參?

禪宗講一個參,那要怎麼參?

禪宗講一個參,那要怎麼參?

本文摘錄自 《洞山指月》

我今天吩咐謝錦烊,抽出來傅大士的《心王銘》、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第三篇就是六祖以下石頭希遷禪師的《參同契》,第四篇是曹洞宗的中心,洞山良價禪師的《寶鏡三昧》,配合禪修的研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路線。至於曹洞宗與臨濟宗的比較,教育後輩如何明心見性,如何達到身心解脫、了生脫死,五家的教育方式不同,可以說與他們每一代祖師的個性,與地方環境、語言等等都有關係。另外,還要懂得中國文化的歷史演變,配合曆代經濟、文化、藝術等等的演變,摸清文化大系的轉變。這幾篇都是重在見地與工夫的配合,重要的只有幾個要點,自己要真正體會。

希遷禪師寫《參同契》,他一定反對門派的觀念,道只有一個,沒有什麼南宗北派,這就是佛法的真正精神。所以禪宗不只是釋迦牟尼拈花微笑,釋迦以前有七佛,乃至過去劫的十方三世諸佛,只有一個中心,這個道從來就沒有斷絕過,一條線連續下來,即使無佛出世的時候,也有辟支佛出來,所以並不是這個道斷了,這個傳承仍有。

了解了這些,希望你們修行親證,不要被這些奇言妙語騙住了,大家回去先要自己研究《參同契》與《寶鏡三昧》,不要光在這裡聽聽,好像懂了,回去書本一合又是茫然,那就很可惜了。不是可惜我個人浪費精神,是替大家可惜,浪費了自己的生命。這也是希遷禪師的吩咐,「奉勸參學人,光陰莫虛度」,不要浪費生命,回去要好好參究。

禪宗講一個參,包括了戒定慧,八萬四千法門有百千三昧,「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乃至修羅道、外道,也有它的境界。外道不是唯心的嗎?也是唯心的,都有關聯。參包括了門門一切境,包括了止觀,智慧的觀,觀里自然有定,有境界,又脫開了境界,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是客位,那個主位是本性,心性的本體,明心見性的那個。這些都要切實研究,這是參。

聽禪宗的課也是參,你看《指月錄》上的祖師,不要輕易看過去,先看他這個人,最好找來《高僧傳》一起研究。像石頭希遷禪師,母親自懷孕時就吃素了,他生下來也是吃素,這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天生力氣很大,氣派很足,像個俠義道中人,因為當地崇拜迷信,殺牛拜神,他沒有出家以前就不同意,公然把人家要砍的牛拉下來,不準殺,把那些神廟都毀掉。一個人怎麼做得到?他到哪裡人家都怕他,可能他武功很高,或者他天生有一種尊嚴威望,人們服他怕他,他說不準就不準了,這個氣派很難。那他為什麼要去出家?他出家是去跟著六祖,直到六祖去世,時間很短,其實他已經很有心得了。你注意他的修持,每天打坐,已經沒有身體感覺了,身心皆空了,「晏坐忘身」這四個字,要特別注意。

我們打坐修持了幾十年,能夠忘身嗎?做不到吧?身體氣脈的感覺不是酸就是痛,都是難受,為什麼?他怎麼那麼快成就?語錄上也沒有說他修什麼六妙門啊,或者十六特勝啊,那他的禪定走的哪一路?八萬四千法門,他的法門就是無門為門,這就要懂《楞伽經》了。如果拿《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來講,他走得很高,他下手沒有走這些法門,就是念頭一空到底,這裡你就要注意了。

六祖要走了,他也曉得師父快要走了,「師父啊,你百年以後,我修行跟誰啊?」六祖說:「尋思去。」因此,他後來又受首座的指點去找青原行思,這個對話你就要注意,都是工夫與見地。

希遷禪師後來遭遇到唐武宗滅佛,開始逼令和尚都還俗,因此他躲到石頭這個地方,你研究希遷禪師,要了解這一段歷史。希遷禪師寫《參同契》,講他的用功法門,「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這就是見地與工夫合一的修法,不走小乘的四禪八定,也不走十六特勝,完全靠自己的智慧直接透進去。《楞嚴經》中提到佛引導阿難,當你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有代謝,暗來明去,明來暗去,明暗是現象境界,你那個見明見暗的不在明暗上面,是不是這樣?大家聽了要用心用功,這不是普通的禪定了。換句話說,當我們打坐時,身體有障礙,有痛有酸有麻,麻痛中有一個不麻痛的,當你完全清凈的時候,還有一個不清凈的,這就是禪宗心法,佛法的中心。所以大家聽了不要白聽,不要空過了日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中庸》原文誦讀·第十二
智慧人生:瞋火能燒功德林,菩薩忍辱護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