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8.「心無掛礙」就得到自在,就能破除報障心經非台頌解

18.「心無掛礙」就得到自在,就能破除報障心經非台頌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台頌解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三藩市佛教講堂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修無證無所得 有相有為有盡時

菩提薩埵悟斯理 依據般若彼岸齊

心無掛礙離報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寄語來賢求諸己 頭上安頭最愚痴

前邊講了無智亦無得,「無智」,沒有這個藏教菩薩事六度的智慧;「無得」,無得二乘有餘的涅槃。

「以無所得故」,「無所得」是本經的宗趣,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什麼宗旨呢?就是破去你的執著,令你沒有執著有所得的心,沒有執著證果的心,要證而無證、無證而證。怎麼叫「證而無證」?你證得這個果,不要有得果的這種執著;沒有這種執著,這才是真正的得到究竟涅槃。所以「無所得」是本經的宗旨。

「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就是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他依照般若波羅蜜多這種深智慧的法去修行。修行得到什麼呢?得到「心無掛礙」。我們人所以不能自在,就因為有所掛礙;有所掛礙就不能自在;無掛礙就得到自在。無掛礙就能破除報障。現在講到本經的宗趣和力用了,「無所得」是本經的宗趣,「破除三障」是它的力用。本經的宗旨就是以實相無所得為宗。現在因為「無所得」的緣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他依照深般若這個法門來修,就破除報障了。障有三種:報障、業障、煩惱障。「心無掛礙」就能破報障;你有所掛礙,這個報障就破不了。無掛礙就是怎麼呢?就是得到人空、法空,證得人、法二空這種境界。

無修無證無所得。到這種程度就無修了,為什麼?修完了。也無所證了,為什麼?已經證得了。他已經「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他所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大事已畢,所以叫無證、無所得。那麼無修、無證是不是能有一個所得呢?也無所得。你若有一個所得,就有所執著。

有相有為有盡時。你若是著到相上,或著到有為法上,都會有窮盡的時候,不會永遠無盡的。你若想無盡就要無修、無證、無所得。你什麼也無所得了,這時候就是無掛礙了。

菩提薩埵悟斯理。Bodhisattva、菩提薩埵是一樣的,什麼叫「Bodhisattva」呢?在中國人叫菩薩,具足就叫Bodhisattva,這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Bodhi」翻成覺,「sattva」就翻譯成有情,Bodhisattva就是覺有情,覺悟一切有情。什麼是有情呢?這個「有情」不是單單指人說的,凡是有血、有氣、有生命的都叫有情,沒有生命的就叫無情。菩薩覺悟一切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和他一樣的覺悟;也就是他自己會念〈楞嚴咒〉,也願意其他人念〈楞嚴咒〉,不是說單單我自己會念就好,不歡喜其他人念,表示自己和其他人不同,不是這樣子。也就是自己得到什麼利益,也歡喜其他的人得到什麼利益;我自己聽經得到聽經的好處,我明白做人學佛的道理,我也勸我的親戚朋友都來聽佛法、學佛法,都得到同樣的好處,這也叫覺悟有情。

「菩薩」又有另外一個講法,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這個菩薩他原來是什麼來的呢?原來也是一個有情的眾生,不過他覺悟了,成為眾生之中的一個覺悟者。因為他在眾生之中得到覺悟,所以現在他也要覺悟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又有通教菩薩、別教菩薩、圓教菩薩、藏教菩薩,藏、通、別、圓四教都有菩薩。你心量小,就是藏教的菩薩;你心量再大一點,就是通教的菩薩;你心量再發得廣大一點,像普賢菩薩或者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就是圓教的菩薩;你若比圓教差一點,就是別教的菩薩。又有十地菩薩: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四地菩薩、五地,乃至十地菩薩。菩薩也有很多種,不是只是一種菩薩;菩薩裡邊又有千差萬別,就好像我們人有很多的階級一樣。總而言之,菩薩覺悟前邊所說「無所得」的這個道理,他明白「心無掛礙」這種的法,所以他「心無掛礙」了。

依據般若彼岸齊。他依照這個深般若,登到彼岸。「彼岸齊」,就是波羅蜜,就是到彼岸了。

心無掛礙離報障。你這個心沒有掛礙,就離開你這個報障了。什麼叫報障呢?我們這個身體就叫報障。為什麼我們有這個身體?就因為有所掛礙。你若無掛礙了,也就是苦樂一如,也無苦、也無樂;也就生死一如,也沒有生、也沒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無動於衷了。苦樂一如也就是順逆一如,在順的境界是這樣子,逆的境界也是這樣子。總而言之,沒有什麼可以把他的心給搖動的。為什麼不能搖動他的心呢?因為他無掛礙了。有所掛才有所礙,無所掛就無所礙。

這「掛」是怎麼樣呢?就是吊上,在這兒掛著。「礙」,就是有所障礙。你若無所掛,根本就沒有一個掛,又怎麼會有個礙呢?你能無掛就無礙,所以說「無所掛礙」。無掛礙,也就是了生死了,這時候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二乘人在他沒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就告訴他:「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就慌上來了,就要跑了,說:「我從來沒聽見這個法,怎麼『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個我不相信!」二乘人不相信這種道理,所以現在說的是菩薩。

菩薩悟得「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要你能回頭轉身,能以一回頭就是了;就是你一轉、一轉身也就是了。為什麼我們不明白菩提?就因為我們背覺合塵,你再能背塵就合覺了。心無掛礙這個時候對一切生死、苦樂、順逆的境界都無動於衷,這就無掛礙。這個時候就離報障了,這個身體的障礙就會離開了。我們為什麼離不開這個身體?因為我們把身體看得很重。所有的人求名、求利,日夜奔波忙碌,為的什麼?就為了這個身體。想法子給這個身體做個好好的奴隸,做個好好的馬牛,不願意對不起這個身體。

可是這個身體對你毫不客氣,為什麼呢?你對它再好,啊!好像那個波斯匿王在孩孺的時候,膚腠也潤澤,氣血也充滿;等到老的時候,就「發白面皺,逮將不久」了,發也白了、面也生了水波浪了。面上的皺紋就好像大海的波浪似的,在這臉上一層一層地走。「逮將不久」,很快就會死了。這都是因為有掛礙,掛著這個身體就有報障。你若無掛礙了,不執著這個業報的身,就是無我了,無我就沒有報障了,所以才說「心無掛礙離報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你這個自性,你這個佛性,具足真空實相這個道理,但是你若達到自性的真如本體,那就沒有什麼話可講了,也沒有思想可思了,這叫「泯言思」。

寄語來賢求諸己。「寄語」,我有一句話要告訴將來的賢人、將來的修道人。怎麼樣呢?「求諸己」,你若想要無所得、無掛礙,就要求諸己,不是向外馳求,不是到外邊去找這個道理。「無修、無證、無所得」這個道理,是要你自己迴光返照、反求諸己,才能得到的。

頭上安頭最愚痴。如果你向外去找,到外邊去找這個道,那你就是一個最愚痴的人。就好像在這個頭上又安一個頭,這是不是最愚痴呢?這是最愚痴一等人。不要頭上安頭再向外馳求,要迴光返照,回頭轉身。回頭,就回過頭來;轉身,你就把身轉過來,就得到了。你若轉不過身來,那你就得不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胎毒?這些兒童病症是怎樣來的?
觀世音菩薩妙用無窮的不可思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