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能否心想事成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能否心想事成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朗達·拜恩寫的《秘密》,作者提出的「吸引力法則」,讓無數讀者為之興奮。

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他吸引而來。

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有過類似的經歷:

當你進行著一件極具有挑戰的事情時,則會變得毫無信心,以至於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不行,不能夠辦到。

即使你身邊有很多人依舊鼓舞你,不斷的給你信心,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等事情結束後,如你所料失敗了,你懊惱道:「我就知道這樣不行,我就知道我做不好。」

然而,對於絕大部分而言,這件事情完成不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你覺得自身能力不足,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一般來說,我們的感覺有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觸覺這五種。

這些感知通道會根據我們的自身直接聯繫外界,然後將外界的信息輸入至我們的大腦,進行進一步的信息加工處理,最後被我們的大腦所知覺到。

在某種層面上導致你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你自身能力不足,而是你最開始的對於自己的某種心理暗示,你「預言」自己會行動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語言」。

這種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主要是因為那些先入為主的信息讓整件事情的結果產生一系列的導向。

自證預言(SFP)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癥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假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即便你有時間來溫習功課,因為你認為學了也不會學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料。」

後來有人提出,我們的第六種感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是一種類似於「直覺」的心理感覺,也叫做超感官知覺。

通俗來講就是,我們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事實上,事情之所以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是因為人們的自我觀念或期待給自己催眠,並直接影響到行為,行為會影響著結果,最終印證了最初的想法。

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

比如,一個正在找工作的人,收到面試邀請時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不會被錄取,那麼他在面試中就更容易緊張、失誤,結果表現不佳,沒有被錄取。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向某所小學的教師彙報了他認為會在新學期中取得比較明顯進步的學生名單,在八個月後再次對這些制定的學生進行測驗,發現這些學生的成績確實有了明顯進步,教師也對他們有較高的評價。

事實上,這個名單上的學生是他隨機給出的,並無任何依據。

在上述實驗中,由於老師有了「這些孩子有進步潛力」的觀念,因而對他們更為關注或是更加賦予期待,學生在接收到這種「高期待」信號之後,也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最終真的取得了學業上的進步。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包含了一些原始衝動,例如性衝動。

之後,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榮格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

他將潛意識稱為「無意識」,即我們自己難以意識到的部分,但是這種無意識卻能給我們提供一些信息,並影響著我們的思考與決策。

我們對於某些事情的直覺,往往都來自於我們頭腦中無意識的作用。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都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在生活學習中,如何利用這類心理效應給自己帶來積極影響呢?

當我們在做一件具有挑戰的事情時,先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肯定能夠做到。

多用積極的語言給自己正面上的引導,哪怕是面對艱巨的困難,也多給自己說些激勵勇氣的話,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有時,假裝自己能夠成功,直到自己獲得真正的成功為止。

對於很多人來說,普世規律或許有些陌生,但這是一種對現實的洞察率。

當我們懂得並運用這類法則,無論是在生活還在工作中,我們都能通過這一規律給自己塑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自然而然也會心想事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沒有利用價值的你,根本就沒有朋友
如果你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應酬,強烈建議看看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