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氣虛血瘀多疼痛——補氣活血,氣滯血瘀多無力——行氣活血

氣虛血瘀多疼痛——補氣活血,氣滯血瘀多無力——行氣活血

氣滯血瘀是指氣機郁滯,血行不暢而氣滯與血瘀並存的一種病理變化。氣滯和血瘀,常同時存在。由於氣的運行不暢,導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氣滯血瘀,也可因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其次,由於心主血脈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時,則多先發生血瘀而後導致氣滯。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症瘕等症。

氣虛血瘀是指氣虛而運血無力,血行瘀滯,氣虛與血瘀並存的一種病理變化。氣能行血,氣虛則推動無力而致血瘀。輕者,氣虛無力,但尚能推動,只不過血行遲緩,運行無力;重者,在人體某些部位,因氣虛較甚,無力行血,血失濡養,則可見癱軟不用,甚至萎縮,肌膚乾燥、瘙癢、欠溫,甚則肌膚甲錯等氣血不榮經脈的具體表現。

一句話說清:氣滯血瘀多疼痛,氣虛血瘀多無力。

病機分析

氣滯血瘀:本證以情志不舒,同時伴有胸脅脹問、刺痛,女子月經不調為診斷要點。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肝氣鬱滯,疏泄失職,故情緒抑鬱或急躁,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氣為血帥,肝鬱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停,故漸成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血之源,肝血瘀滯,瘀血停滯,積於血海,阻礙經血下行,經血不暢則致經閉、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均為瘀血內停之症。

氣虛血瘀:本證屬虛中夾實,以氣虛與血瘀證候同時並見為特點。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臟腑氣機衰減,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而瘀滯。如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皆為氣虛之證;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血行緩慢,瘀阻絡脈,故可見面色晦滯。臨床上氣虛血瘀證,以心肝病變為多見,故疼痛出現在胸脅部位。氣虛舌淡,沉脈主里,澀脈主瘀,或舌有瘀斑均為氣虛血瘀之象。

主要癥狀

氣滯血瘀: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月經閉止,或痛經,經色紫暗有塊,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

氣虛血瘀:身倦無力,少氣懶言,面色淡白或晦滯,胸脅部常見固定痛處,疼痛如刺,痛處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見瘀斑,脈象沉澀。

辨證方向

氣虛血瘀證治

主證:神疲乏力,氣短,動則益甚,顏面微浮,或半身不遂,大便稀溏或便秘不暢,小便清。

舌脈:舌質黯,苔白。

治則:補氣活血,主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氣滯血瘀證治

主症:刺痛拒按,痛處不移,面色晦暗或黧黑。

副症: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性情急躁或抑鬱;或譫語,或發狂;或脅下痞塊,堅硬不移;或口唇爪甲青紫,肌膚甲錯;或口渴但欲嗽水不欲咽;或皮膚紫斑,或肌表有絲狀血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脹痛;或大便色黑如柏油;或痛經,閉經、惡露不盡,血色紫暗夾有血塊。

舌脈: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沉澀,或結代。

治則: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主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和血有著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兩者生理上維持協調平衡;病理上,又常常互相影響,或同時發病,或互為因果。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肝血瘀滯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