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面色萎黃、脹悶、崩漏,是氣滯血瘀還是氣不攝血?已分別說明

面色萎黃、脹悶、崩漏,是氣滯血瘀還是氣不攝血?已分別說明

氣,是人體的動力,血,是動力的源泉。如果我們把氣當成是一輛飛奔的汽車,那麼血就是汽車奔跑時所提供的的燃料。氣虛,人就會經常感到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而血虛,人就經常會心悸失眠、形體消瘦、皮膚異常乾燥、面色萎黃。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氣滯血瘀和氣不攝血分別都有哪些癥狀,因該如何辨症!

氣滯血瘀

我們身體當中的氣是不斷運動的,氣升氣降、氣出氣入,血液的流動、能量的轉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依賴氣的運動。可是,如果有一天,氣的運動在我們身體當中的某個地方突然停滯下來,那麼緊接著,血液的流動也是會隨之停滯了下來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證,由於氣滯不行以致血運障礙,而出現既有氣滯又有血瘀的徵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導致肝氣久郁不解,而血液的正常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若氣行不暢,無法行血,則血停而瘀生。


《壽世保元》中有云:「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證論》亦謂:「氣結則血凝。」氣滯、血瘀互為因果,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氣滯。

臨床表現:臨床以身體局部脹悶走竄疼痛,甚或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或有腫塊堅硬,局部青紫腫脹;或有情志抑鬱,性急易怒;或有面色紫暗,皮膚青筋暴露;婦女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或夾血塊,或乳房脹痛;舌質紫暗或有斑點,脈弦澀等

辨證要點:氣機郁滯日久,血行瘀阻不暢,是氣滯及血瘀證的表現。本證以情志不舒,同時伴有胸脅脹滿疼痛、刺痛,女子月經不調為診斷要點。

證候分析: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會肝氣鬱滯,致使疏泄失職,從而情緒抑鬱或急躁易怒,胸脅脹滿疼痛,乳房脹痛;氣為血帥,肝鬱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停,故漸成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血之源,肝血瘀滯,瘀血停滯,積於血海,阻礙經血下行,經血不暢則致經閉、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均為瘀血內停之症。


氣不攝血

氣是血的統帥,氣充足了,血才能被氣所調動,而一旦氣的統帥力不足,那麼血就會擅自做主,溢出脈外來,而這個時候,人們就會出現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等情況。

氣不攝血又稱氣虛失血證,是指因氣虛而不能統血,氣虛與失血並見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失其攝血之功所致

臨床表現: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鼻衄,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淡白,舌淡,脈弱。

辨證要點
指氣虛攝血無力,導致血溢脈外所產生的證候,以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皮下青紫色斑塊等各種慢性出血,並見面色淡白無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心慌心悸,食少,舌淡白,脈弱等為辨證依據。

證候分析:氣為血之帥,統攝血液運行。氣虛則統血無權,血不歸經而外溢,故見氣虛及各種出血表現。氣不攝血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血液能循行脈內而不溢於脈外,全賴氣的統攝作用,如氣虛統攝無權,血即離經而外溢,溢於胃腸,便為吐血、便血;溢於肌膚,則見皮下瘀斑;脾虛統攝無權,沖任不固,漸成月經過多或崩漏;氣虛則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徵。
總結:以上內容均為古籍資料及臨床中所總結的氣滯血瘀、氣不攝血表現和辨證要點,請讀者朋友們切勿對號入座,以免徒增煩勞,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健康的一大體現,如若對此文中的癥狀有任何疑問,都可在下方提出,我將竭盡所能為您答疑解惑!

部分圖片內容出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肝血瘀滯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