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除濕?濕熱當以健脾,寒濕應以強心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除濕?濕熱當以健脾,寒濕應以強心

人們常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一濕為什麼難除?

因為人體內的水太多了,占整個體重的70%左右,一旦水出現障礙,濕氣就會形成。這麼多的水,每時每刻都奔走與身體各處,如何除盡?

中醫認為,濕氣的形成,是因為脾運化失利,也確實可以看出,濕氣重的人,脾真的很虛。很多人老想著怎麼去健脾,久而久之,發現起效甚微。卻不知何故?

脾胃不虛,濕熱就不能傷人

濕熱多半是在夏天,太陽很大,空氣中水氣很多,所以是濕熱。濕熱的氣候,一般出現在江河湖海比較多的地方。含水量較少的地方,在太陽底下,只會熱不會濕。之所以出現濕熱,是因為水多而土少,然後太陽很盛。在人體內,脾屬土,土克水,土多而水少,濕熱之象,自然消失。所以,濕熱要健脾。

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所以防治濕熱還要注意健脾胃。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為脾胃既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谷之海」。歷來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因此,我們說養生要養脾胃。

另外,《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外邪傷人,必隨人身之氣(正)而變。《脾胃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這是古人對脾胃的認知和科學解釋。所以脾胃是維持人體氣血充足的源頭,一定要保證脾胃功能強健、正氣不虛,如此才能保證不招致外邪,維護身體強健。人體濕熱的形成,也可以用此理論解釋明白。

雖然濕熱產生的病因有多種,可以說自然界的所有外邪都可招致濕熱症,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濕熱產生的決定因素。因為」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這是中醫對濕熱源起的最科學解釋,說得更明白些就是人如果飲食無忌,喜食生冷,損傷體內陽氣,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不足,濕氣積聚,久而化熱,再與從外界傳導而來的外邪相結合,首先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內濕熱產生。反之,脾虛運化無力,又常招致外濕侵犯,一定會傷人身體。所以健脾養胃,養好「後天之本」,保證體內正氣足,保證體內不生濕,就易避免濕熱上身。

寒濕應以強心

寒濕多半出現在,陰冷潮濕的地方。這種地方,太陽光線少,要驅散這寒濕,必須藉助太陽之熱。陽光一進來,寒濕就會減少。在人體內,心屬火屬陽。所以寒濕,要強心。

有一種病症,叫做心包積液,也叫心包積水。上面說濕氣,是積液為濕。這種積液,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從心臟功能下降開始。

積食在肝脾,積液在心腎,積氣在玄關。濕氣之所以慢慢積累,是因為心臟功能在緩慢下降。現在人不愛運動,也不注重呼吸,所以心肺功能,有一個長期的下降趨勢。這是身體的水循環利用出現障礙,濕氣開始形成的內在原因。

如果濕氣不嚴重,走走路、稍稍運動,手指就有些腫脹,這就是心包積液出來了,隨著心肺功能的增強,來到了手上。心包經和肺經都在手上。如果問題相對嚴重,那麼你除了走路之外,可以靜坐意守自己的心窩處,這會增強你的心肺功能。如果心窩沉重,也不必恐慌,引氣下行至丹田就就行了。時間久一點,濕氣之症,就會消除。運動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只是需要堅持,而且不能出大汗,更不能喝太多的水。

因此,濕熱當以健脾,寒濕應以強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寒濕 的精彩文章:

練太極拳站樁功,是中老年人除寒濕增陽氣的首選之法
你體內的寒濕到幾級?別小看寒濕對身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