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國醫大師陳可冀:血瘀證辨證七法

國醫大師陳可冀:血瘀證辨證七法

01、「十瘀論」

「十瘀論」系統總結了十類血瘀易患人群:

慢瘀,是指久病入絡而為瘀;

急瘀,系指暴病、急症多瘀;

寒瘀,指各種寒凝血瘀證;

熱瘀,指溫熱病重症多瘀;

虛瘀,因氣血陰陽虧虛所致的各種血瘀證;

實瘀,因氣滯、痰濁等實邪所致的血瘀證;

老瘀,指老年患者、衰老性疾病多瘀;

傷瘀,指跌打損傷等創傷外症多瘀;

潛瘀,指舌紫暗而臨床無癥狀者,或臨床癥狀與體征不明顯而表現為高黏滯血症或高凝血功能狀態者;

毒瘀,指因毒致瘀,或瘀久釀毒導致的毒邪與血瘀互結。

02、注重審因辨治

血瘀的成因雖多,但概括而言,不外邪實與正虛兩個方面:

實者為寒、熱(火)、風、痰凝滯血脈;

虛者為陽氣與陰血不足,失卻溫運、榮養功能。

臨證時當知其原因,知常達變,靈活變通。其中虛實寒熱是反映人體病理表現的基本類型,臨證時需首先加以辨識。

03、重視舌診和問診

舌象能真實地反映疾病的病性、病勢,舌象的變化與疾病的預後、轉歸密切相關,提出舌質紫暗診斷血瘀證「但見一症便是」的觀點。

非誘導式的問診能幫助醫生了解疾病的特點、程度,尤其強調問診疼痛和病史可以幫助辨血瘀證的虛實寒熱。

臨證時當重視問診和舌象變化,見微知著,治病防變。

04、重視臟腑間關係

應重視臟腑間關係,遣方用藥要順應臟腑之性。

他認為整體觀念是中醫藥學理論的精髓,臟腑之間既通過經絡相連,又因「生克制化」相聯繫。

因此,臨床辨治應重視臟腑間關係,遣方用藥要順應臟腑之性。

05、辨識證候輕重

血瘀證有輕重之分,臨證應注意區分。

主要根據疾病癥狀,舌象,面色或口唇,舌下脈,脈象等來區分證候輕重,並結合患者體質情況,針對性地應用不同強度的活血化瘀方葯。

06、結合分期分型

疾病的不同時期,本虛標實的輕重緩急常不同,臨床癥狀變化難測,表現極其複雜。

強調按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根據疾病的病因、病性、病勢進行論治,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07、關注證候演變

證候並非靜止不變的,應注意動態觀察,防止其轉化、演變。

他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大量基礎與臨床研究,提出了「瘀毒致變」理論,認為「瘀毒轉化」在冠心病患者再發急性心血管事件中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他還並建立了冠心病穩定期因毒致病辨證診斷及量化標準,對於早期識別干預冠心病「瘀毒」患者,減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陳可冀院士血瘀證常用方劑

註:愈梗通瘀湯:党參、生黃芪、丹參、當歸、延胡索、川芎、藿香、佩蘭、陳皮、半夏、生大黃;

冠心II號方:丹參、赤芍、川芎、紅花、降香;

愈心痛方:人蔘、三七、琥珀粉;

急救回陽湯(《醫林改錯》):党參、附子、乾薑、白朮、甘草、桃仁、紅花。

來源:本文選自《十七位名老中醫特色經驗臨床應用規範》,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王志勇 李振吉。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濕瘀互結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