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五髒的病機(肺)

五髒的病機(肺)

肺的病機

1.肺的生理病理特點:肺居胸中,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上連氣道、喉嚨,開竅於鼻,合稱肺系。肺與大腸相表裡。肺主氣,司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朝百脈而助心行血,通調水道而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而煦澤肌膚。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性喜清肅,其氣以下降為順,故外邪襲人常先犯肺。因此,肺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呼吸功能異常、水液代謝失調、體表屏障功能失常,以及氣的生成、血液循環障礙和某些皮膚疾患等。

2.肺的基本病理變化:肺的病變有虛實之分,虛則多為氣虛和陰津不足,實則多由風寒、燥熱、痰濕襲肺所致。

(1)肺失宣肅:肺的宣發和肅降,是肺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兩個方面,二者雖有區別,又相互影響,有宣有肅方能使肺的生理功能正常。肺氣宣發和肅降失常,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濁內阻肺絡,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等所致,也可由於肺氣不足,或肺陰虛虧等因素而成。

①肺氣不宣:肺氣不宣為肺氣失於宣通。肺氣不宣,可以導致下列病理變化:

呼吸不暢:肺之宣肅正常則呼吸調勻。肺氣失宣,氣機不利,呼吸不暢,則可出現鼻塞、咳嗽等。

衛氣壅滯:肺合皮毛,肺主氣,宣發衛氣於皮毛。肺失宣發,衛氣壅滯,腠理固密,毛竅閉塞而見惡寒、發熱、無汗等。

肺氣不宣與肺氣不利大致相同,但通常肺氣不宣多對外感表證而言,肺氣不利多對內傷雜病而言。

②肺失清肅:肺失清肅又稱肺失肅降,是指肺氣失於清肅下降的功能,使肺氣下降和清潔呼吸道的功能減退。臨床上表現為胸悶、氣促、咳嗽、痰多等。咳嗽日久,肺氣損傷,肅降失常,可進一步導致肺氣上逆。肺氣上逆與肺失清肅相同,但咳嗽氣逆較肺失清肅為甚。

肺氣失宣或肺失清肅,均可導致肺氣上逆而氣喘,通調水道功能失職,而出現尿少、水腫等症。其進一步發展,亦均能損耗肺氣和肺陰,導致肺氣虛損或肺陰不足。

(2)肺氣不足:肺氣不足又稱肺氣虛。多因肺失宣肅,日久不復,或因久病氣虛,或勞傷過度,耗損肺氣所致。肺氣不足除氣虛的一般改變外,主要表現為以下病理變化:

①呼吸機能減退:肺氣虛則體內外氣體交換出入不足,可出現咳嗽、氣短、聲低、息微,甚則喘促、呼吸困難等症。

②水液停聚:肺主行水,為水之上源。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影響水液的輸布代謝而咳痰清稀甚則聚痰成飲,甚至產生水腫。

③衛陽虛弱:肺氣虛損,衛氣不足,衛外功能低下,腠理不固,而致表虛自汗、畏寒等。

(3)肺陰虧損:肺陰虧損是指肺臟的陰津虧損和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多由於燥熱之邪灼肺,或痰火內郁傷肺,或五志過極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傷肺陰所致。陰津虧損,肺燥失潤,氣機升降失司,或陰虛而內熱自生,虛火灼傷肺絡而出血,可出現一系列乾燥失潤及虛熱見症。如,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氣短、潮熱盜汗、顴紅升火、五心煩熱,甚則痰中帶血等。肺臟陰虛津虧,久延不復,常損及於腎,而致肺腎陰虛。

肺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門戶,為氣之主,職司呼吸,參與調節水液代謝。天氣通於肺,肺與外界息息相通,極易感受外邪而發病。一般說來,肺的病理變化有邪實和正虛之分,其邪實者,或為熱壅,或為痰阻,或為水積,或為血瘀;其正虛者,或為氣虛,或為陰虛,或為氣陰兩虛。肺之虛證多由實證轉變而來,亦有虛實錯雜之候。

3.肺病與其他臟腑的關係:肺與心的病理影響已如前述,這裡只討論肺與脾、肝、腎,以及大腸的病理傳變。

(1)肺與脾:肺主氣,脾益氣;肺主行水,脾主運化水濕。故肺與脾的病理關係主要表現在氣和水液代謝功能異常方面。

①生氣不足: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得人肺以益氣,導致肺氣虛弱,出現食少、便溏、腹脹、少氣懶言、咳喘痰多,甚則浮腫等脾虛肺弱(土不生金)之徵;反之,久病咳喘,肺失宣降,影響及脾,脾因之而不能輸布水谷精微,中焦失養,則肺氣亦虛,而現咳喘痰多、體倦消瘦、納呆腹脹等肺虛脾弱證。所以,肺氣久虛,在一般情況下,常用補脾的方法,使脾氣健運,肺氣便隨之逐漸恢復。故有扶脾即所以保肺之說。

②水液代謝失調:脾失健運,水不化津,濕濁內生,聚為痰飲,貯存於肺,使肺失宣降,而出現咳嗽、喘息、痰鳴等症。水液代謝,其標在肺,其本在脾。痰之動主於脾,痰之成貯於肺,故治應健脾燥濕,肅肺化痰。反之,肺氣虛弱,失於宣降,不能通調水道以行水,導致水液代謝不利,水濕停聚,中陽受困,而出現水腫、倦怠、腹脹、便溏等症。

(2)肺與肝:肺主氣,其性肅降;肝主疏泄,其性升發。因此,肺肝兩臟關係到人體氣機升降運動。其病理影響,主要表現在氣機升降出入失常方面。

①氣機升降失常: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肅,可見脅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癥候。反之,肺失清肅,燥熱下行,影響及肝,肝失條達,疏泄不利,則在咳嗽的同時,出現胸脅引痛脹滿、頭痛頭暈、面紅目赤等肺燥傷肝(金亢制木)的癥候。

②氣血運行不暢:人身氣機調暢,則氣血運行無阻,若肝肺氣機升降的功能失調,使氣機阻滯,從而引起氣滯血瘀的病理現象。

(3)肺與腎: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臟:肺屬金,腎屬水,金水相生。故肺與腎在病理上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呼吸異常和水液代謝失調及陰液虧損方面。

①呼吸異常:腎的精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或肺氣虛損,久病傷及腎氣,導致下氣虛衰,氣失攝納,呼吸之氣不能歸根,均可出現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腰酸膝軟或汗出肢冷等腎不納氣之候。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出氣太多,則呼為之長;納氣不足,則吸為之短,呼吸不調,則喘促自作?

②水液代謝失調:肺失宣肅,通凋水道失職,必累及於腎,而腎不主水,水邪泛濫,又可影響於肺,肺腎相互影響,導致水液代謝失調,發為水腫。如風邪襲表犯肺,肺氣不得宣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流溢於肌膚,形成風水,而現發熱惡寒,小便不刊而浮腫等,風水不愈,亦可由肺及腎,繼則出現水腫漫延全身、腰痛、小便不利等癥狀。若腎陽虛衰,氣化失司,關門不利,則可導致水濕停聚,則水泛為腫,甚則水寒射肺,使肺失宣降之性,不能行水,不僅水腫加劇,而且還表現出氣短咳嗽、喘不得卧等水寒射肺之象。

③陰液虧損:肺腎陰液,金水相生。肺陰受傷,久必下汲腎陰,導致腎陰虧損,反之,腎陰虧虛,陰虛火旺,上灼肺陰,使肺失清潤。兩者相互影響,最終形成肺腎陰虛,出現乾咳、音啞、潮熱盜汗,兩顴發赤,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經閉等沛腎陰虛火旺之症:在治療上,不淪是由沛及腎,或由腎及肺,部需要肺腎同治,稱為金水相生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

(4)肺與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肺與大腸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表現為肺失宣降和大腸傳導功能失調。

①肺失清肅,傳導受阻:肺熱壅盛,灼傷津液,腑氣不通而大便秘結,稱為實熱便秘。肺氣虛弱,肅降無權,大腸傳導無力,而大便艱澀,名為氣虛便秘。若肺失肅降,津液不能下達,腸道失潤,傳導不利而大便不通,又為津枯便秘。在治療上可輔以宣肺、補肺、潤肺之品,常有助於便秘的解除。

②傳導失常,肺失宣降: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可導致肺氣失於宣降。如大腸實熱,腑氣壅滯不通,可以導致肺失宣肅,而出現胸悶、咳喘、呼吸不利等。在治療上,只要通其腑氣,使大便通暢,則不治肺而喘自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寒射肺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