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為何不造20萬噸的航母?

美國為何不造20萬噸的航母?

因為國防預算收緊,英國這些日子有點笑不出來:由於海軍規模精簡,新銳的「威爾士親王」號航空母艦可能面臨「沒上崗就下崗」、甚至被租借給其他國家的局面。兩艘6萬噸級航母的不同境遇,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不過對於看客們來說,這兩個大傢伙卻多少顯得有點「不給力」——雖然這兩艘航母都代表各自國家水面艦船技術的最高水平,但相比於之前兩國已經服役的航母在噸位上卻沒什麼差別,跟獨步天下的美國超級航母更是沒法比。然而即便是美國最新一代的「福特」級航母,噸位也只不過是10萬噸級別,與之前的「尼米茲」級也不見有什麼提升,難道航空母艦就不能建造得更大一些、來容納更多的艦載機嗎?譬如20萬噸,30萬噸。

圖註:英國皇家海軍「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

大,就是好;多,就是美。這兩條被「多炮塔神教」的信徒們奉為至上經典的概念,某種程度上對於航空母艦也同樣適用——毋庸置疑,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與艦載機搭載數量和起降能力密切相關,在艦載機性能確定的情況下,一艘航母搭載的艦載機數量越多、能在一定時間內起飛的艦載機數量越多,其作戰能力也就越強。而如果想讓航空母艦有更大的甲板和機庫、能配備數量更多的彈射器,毫無疑問就需要將航空母艦設計得更大一些。但現實情況卻是航母的尺寸和噸位似乎早已有了「上限」,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圖註:運輸艦載機是航空母艦的本職工作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六十多年以來,美國的航空母艦雖然噸位不斷加大,但幾何尺寸變化卻非常小。美國於上世紀50年代建造服役的「福萊斯特」級航母全長331米(CV-59「福萊斯特」號)/324米(CV-60「薩拉托加」號)/326.4米(CV-61「突擊者」號、CV-62「獨立」號)、艦寬76米、吃水深度11.3米、滿載排水量79450噸(CV-59)/80643噸(CV-60/62)/81163噸(CV-61),上世紀60年代服役的「小鷹」級航母全長323.6米、艦寬93.6米、吃水深度11.4米、滿載排水量 81780噸(CV-63「小鷹」號)/82583噸(CV-64「星座」號)/84914噸(CV-66「美國」號)/82655噸(CV-67「肯尼迪」號),同期的「企業」號核動力航母全長342.3米、艦寬76.8米、吃水深度11.9米、滿載排水94000噸,到70年代的「尼米茲」級全長332.8米、艦寬76.4米、吃水深度11.3米、滿載排水量91487噸(CVN-68/6970)/97000噸(CVN-71)/104200噸(CVN-72~77),目前的「福特」級全長337米、艦寬77米、吃水深度12米、滿載排水量112000噸。

圖註:美國福特號航母

可見,雖然美國航母的噸位逐漸增加,但整體尺寸並沒有太大差異,很顯然美式航母的「模板」已經限制了其排水量。那麼,為什麼美國建造航空母艦時不能將尺寸放大一些?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多,首當其衝的就是資金問題。眾所周知,航空母艦是當今水面船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由於需要同時滿足海上浮動航空平台、大型水面作戰艦船、艦隊指揮中心等不同的任務角色、以及需要在高度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作戰環境下使用,航空母艦的艙室設計、材料工程、子系統配置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特殊研究,且不說建造時需要多高的技術含量,就算是研發費用都絕非一般國家能夠承受。偏偏航母又是一種建造批量較小的船舶(造多了浪費資金不說也沒什麼用),這就更導致航母的建造成本居高不下。這種情況下,如果再盲目追求大噸位和大尺寸,那航母的採購價格恐怕就連從不差錢的美國都無力承擔了。

圖註: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羅斯福號(CVN 71)經過蘇伊士運河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適航性。航空母艦不同於大型民用船舶,由於需要在不同的任務海區之間往返,因此會經常進出一些連接兩個海域的重要水道。通常來說,水道分為天然水道和人工水道兩種,前者以海峽居多,後者多為運河。目前來看,世界兩大關鍵性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通航能力都有很大的限制,其中蘇伊士運河僅能通過滿載排水量15萬噸的或空載排水量37萬噸以下的船舶,巴拿馬運河僅能通過滿載排水量7.8萬噸以下以下的船舶。從這一點來看,超級航母連巴拿馬運河都無法通過,通過蘇伊士運河也極其勉強,若需要緊急部署時會很影響航行時間,所以自然就不會去建造更大噸位和尺寸的航母了。

圖註:博斯普魯斯海峽地理位置圖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蘇聯。蘇聯唯一的航母建造船廠位於黑海沿岸,因此當航母在黑海造船廠建造完畢後,如果要到北方、波羅的海或太平洋艦隊服役,就必須出黑海進地中海、再經過蘇伊士運河或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其他海域。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僅有的航道是博斯普魯斯海峽,該水道雖名為海峽,然則極其狹窄,最窄處僅有750米。這一寬度看似完全能夠滿足大型航母的通過要求,但由於土耳其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狹窄處建設了跨海大橋,加之該海峽內各國船隻來往頻繁,因此能夠為航母預留的航道寬度並不大。有鑒於此,蘇聯開工建造的航空母艦中噸位最大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也僅為滿載排水量85000噸、全長322.7米、寬75.3米、吃水深度10.8米,與「尼米茲」級基本相當,很顯然這是考慮了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因素。

圖註:瓦良格號航母經過土耳其海峽

而對於航母噸位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使用國的安全戰略對航母產生的影響。航母之所以要控制噸位、確保通航性,原因在於使用國因安全戰略而致使服役中的航母確保性能和數量上的均衡性、同時也要保證能夠通過狹窄關鍵水道確保對任務海域的及時干涉,綜合各方面任務要求10萬噸級航母已經是目前最為合理的方案。試想,如果一個國家具有建造「超大型」航母的資金和技術能力、同時只要求航母在近海活動而沒有向全球訪問誒的其他海域派遣,那麼該國建造出一艘排水量達到30萬噸的航母並非沒有可能。只不過,現實中的情況是只有需要使用航母在海外執行任務的國家才會對大噸位、大尺寸產生興趣;負責近海防禦的國家用輕型航母也完全夠用,所以自然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去建造「超大型航空母艦」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機圖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海軍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彼得大帝」號冒黑煙,咋回事?
圖-95MS續航太強了,清晨出發夜裡返航,遛完韓國F16又遛日本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