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原型到商用 自動駕駛技術挑戰多

從原型到商用 自動駕駛技術挑戰多

從原型到商用 自動駕駛技術挑戰多

雖然近年自動駕駛吸引了企業、政府、媒體和消費者的普遍關注,但自動駕駛目前仍處於原型測試驗證階段。多家公司都在路測自己的自動駕駛車輛,包括Waymo、特斯拉、Uber、百度、滴滴,以及傳統汽車OEM廠商如通用、福特、豐田和大眾等。自動駕駛晶元和系統方案供應商包括英偉達、英特爾Mobileye、地平線、NXP等。

Waymo源自谷歌的一個自動駕駛研究項目,現已成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一個獨立公司。截至2018年10月,Waymo自動駕駛車輛已經在美國6個州的25個城市完成公共道路測試里程1000萬英里,其虛擬自動駕駛車輛完成了70億英里的模擬路測。2018年12月,該公司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太陽城正式推出L4級別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今年7月,Waymo獲得加州政府頒發的載運乘客服務許可,將在谷歌總部附近的幾個城市提供無人駕駛出租服務。

從ADAS到完全自動駕駛

Waymo自動駕駛研發和路測歷時10年,耗資超過10億美元,目前已經達到L4級別,這也是全球自動駕駛領域目前所達到的最高級別。下面我們大致回顧和展望一下汽車行業從ADAS到完全自動駕駛的發展歷程。

從原型到商用 自動駕駛技術挑戰多

圖1:自動駕駛不同級別可以實現的功能及時間預測(來源:Arm)

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定義了L0-L5六個自動駕駛級別。其中L0完全沒有駕駛輔助控制功能,我們從L1開始到L5來大致介紹這五個級別,從高級駕駛輔助控制和完全自動駕駛的區別。

? L1和L2以人自主駕駛為主,ADAS為輔。大約從2000年開始,L1級別的駕駛輔助功能開始出現,包括自適應巡航控制(ACC)、車道保持、自動緊急剎車(AEB)和平行泊車協助等。2013年開始出現L2級別的部分自動功能,包括方向盤自動控制、換道、交通堵塞協助等。特斯拉AutoPilot系統就屬於L2級別。

? 2018年出現的L3級別實現了有條件的自動駕駛,即需要人和車同時參與。但這在人類行為習慣和法律裁定方面都難以協調,因為一旦不需要全神貫注地開車,人們就會分神,在出現緊急情況車輛需要人工參與時很難及時做出反應,甚至有可能因為駕駛員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介入而導致事故。很多OEM車廠和技術公司都聲稱越過L3,直接進入L4,因為無論從法規還是技術角度L3都比較有挑戰。但是,從研究和學習的角度還是有價值的。

? L4和L5以車為主,人基本或完全不參與。L4級別即可實現高度自動化,解放出人的眼、手和腳,車輛可以在高速上自動行駛達到100英里/小時,實現自動換道和自由行駛,預計2024年進入商用部署階段。L5是真正的完全自動駕駛,預計2027年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和無人駕駛穿梭巴士開始提供出行服務,人們可以在任何環境條件下自由乘坐。但目前還沒有廠家達到L5級別。


從原型測試到量產和商用部署面臨的挑戰

無論互聯網巨頭、汽車OEM廠商,還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目前都在原型測試和驗證階段,自動駕駛離批量生產和大規模商用部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非技術層面來說,所面臨的挑戰在於高昂的成本和消費者心理接受程度。從技術角度來看,面臨的難題包括多源感測器融合所需要的高性能處理計算能力、複雜的軟體和演算法,以及自動駕駛所要達到的功能性安全(Functional Safety)及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

o 自動駕駛車輛成本居高不下。實現L4和L5級別自動駕駛的車輛要比普通車輛額外花費7.5-10萬美元,只有出行服務(Mobility-as-a-Service, MaaS)運營商才能支付得起,還遠遠高於普通消費者的支付水平。各種類型的感測器是導致高昂成本的主要因素。

o 消費者心理接受程度:對自動駕駛車輛安全的擔心是消費者不願接受自動駕駛的主要原因。有調查統計顯示,超過60%的受訪者不但不願意乘坐自動駕駛車輛,也不願意在路上跟自動駕駛車輛共享道路。要建立對車輛功能安全性的信任還需要時間,另外消費者也擔心聯網的車輛會遭受黑客攻擊和破壞。

o複雜繁多的感測器和信息輸入源:激光雷達(LiDAR)、車載雷達、攝像頭、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大量數據的輸入和融合需要分類處理、做出實時決策和採用相應行動。

o 軟體和演算法的複雜性:一個能夠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輛大約需要10億行代碼的軟體,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獨自完成的。跟飛機做個對比,波音787 Dreamliner的軟體才包含1400萬行代碼,因為飛機的飛行環境和路徑相對簡單,而且飛行員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駕駛員。而自動駕駛車輛的運行環境要複雜得多,不但要在擁擠的道路上與其它車輛交互,而且要隨時主要行人,還要應對各種各樣的天氣和路況。

o異構集成的高性能處理器支持: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和圖像處理對CPU、GPU和專用AI加速器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此外,處理器和整個系統的功耗和尺寸也要大幅度減少。

o功能性安全:目前業界還沒有統一的功能性安全標準,各種安全性技術雖然已經經過驗證,但仍無法滿足自動駕駛對功能性安全的要求。

計算性能要有10-100倍的提升

對多輸入來源的感測器數據進行實時處理是自動駕駛系統對處理器硬體和軟體提出的高要求。數據處理分為四步:感應(SENSE)、察覺(PERCEIVE)、決策(DECIDE)和致動(ACTUATE)。

圖2:自動駕駛系統處理數據的步驟(來源:Arm)

鑒於自動駕駛對數據處理性能的要求和軟體及演算法的複雜性,Arm公司汽車方案和平台總監Robert Day認為若採用統一的自動駕駛計算平台,業界就可以更好地協作開發硬體和軟體系統,確保安全一致性,而且可以降低整體成本,加速自動駕駛從原型測試到批量生產、規模化部署和商業化運營的發展步伐。Arm最近聯合英偉達、NXP、GM、豐田和博世等業界廠商聯合成立自動駕駛計算聯盟(AVCC)就是基於這一理念。

據他介紹,Arm CPU、GPU、ISP和NPU等系列IP使得基於Arm的晶元解決方案可以在整個車輛中使用,而Arm的半導體合作夥伴提供了廣泛的汽車級SoC。如上圖所示,Arm完整的處理器系列包括應用處理器(Cortex-A)、實時處理器(Cortex-R)和小型低功耗微處理器(Cortex-M),以適應自動駕駛系統的所有階段。隨著Arm的半導體合作夥伴將更多計算元素加入異構SoC平台,將有助於滿足自動駕駛的計算處理要求,同時有助於降低功耗、價格、尺寸和散熱。

這些離散的感測器包括:光探測和測距(激光雷達),用脈衝激光測量到目標的距離;無線電探測和測距(雷達),使用無線電波代替激光;紅外(IR)攝像系統,使用熱成像技術在黑暗中進行感知;以及普遍採用的攝像頭系統等。

某些數據可以在感測器本地處理,但大部分數據都要通過感測器融合來匯聚、過濾和分類。感測器融合要處理太位元組量級的數據,這是通用型CPU無法滿足的,但GPU可以提供10倍於CPU的性能, 非常適合汽車自動駕駛和ADAS技術對處理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在圖像分析和並行信號處理方面。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利用GPU的圖形計算能力去實時處理和分析感測器數據。

圖3:自動駕駛的不同級別所需要處理的感測器類型和數量(來源:Imagination)

在上世紀90年代,CPU增加了浮點運算單元和高速緩存以提高性能,此後GPU也被集成至CPU中。到2010年代,圖像信號處理器(ISP)和對視頻編解碼器的硬體支持也加入進來。現在則輪到神經網路加速器集成進晶元,實現晶元自身的優化,並成為網路邊緣計算設備的標準組成部分。

隨著AI、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的興起,針對特定領域的專用加速器NPU則可以將計算性能提高200倍。所有這些使得ADAS/自動駕駛系統能夠更好地解析環境,並且可提升系統輔助駕駛員和維護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性的能力。隨著自動駕駛從L2級提升至L4和L5級,越來越需要車內系統能夠對車輛所行駛的環境有更詳細、更廣泛的了解。

從原型到商用 自動駕駛技術挑戰多

圖4:嵌入式系統SoC的演化(來源:Imagination)

據Imagination公司汽車業務總監Bryce Johnstone介紹,PowerVR GPU和神經網路加速器可以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平台開發人員面臨的數據處理和可信架構挑戰。此外,PowerVR GPU支持完全的硬體虛擬化,將共享GPU的虛擬實例進行徹底的隔離。從而可以有效地驅動ADAS/自動駕駛平台架構的發展,同時提供實現安全、可靠的自動駕駛處理所需的強大性能。


功能安全要達到ASIL D等級

根據ISO26262規範的定義,功能安全性是指即便電氣和電子系統因為故障導致損壞,但也不會給車輛帶來無法預測的安全風險。ISO26262對汽車安全完整性級別(ASIL)從低到高劃分為四個等級,即ASIL A、B、C、D,這些安全等級跟特定系統監測出的故障次數有直接關係。

據統計,超過90%的車輛事故都是人為失誤造成的,如果自動駕駛車輛能夠達到所期望的安全等級,嚴重交通事故將有望大幅度減少。然而,自動駕駛系統需要極高的計算性能和最高等級的安全性以確保車輛高速行駛的安全。在功能安全性方面有哪些技術可供選擇呢?


鎖步和拆分-鎖定

從晶元和硬體的角度,實現功能性安全所涉及的技術包括內置自檢、奇偶校驗、鎖步(Lock-step)、錯誤監測/糾正,以及看門狗等。其中鎖步(Lock-step)和拆分-鎖定(Split-lock)是兩個可以同時滿足自動駕駛性能和安全性要求的安全技術。

在「鎖步」中配置兩個CPU內核是實現高水平診斷的傳統方法,即能夠檢測到錯誤情況的發生。其原理非常直截了當,每個內核饋入比較器邏輯塊,並且每個內核執行完全相同的代碼。比較器邏輯逐個周期比較輸出,只要結果相等,一切就OK。如果結果之間存在差異,則表明有安全隱患,應該進一步監測或採取措施解決故障狀況。這種」鎖步「機制是通過設計固定在晶元里的,因此靈活性不夠。因為運行應用程序要使用兩個內核,只能獲得單核的性能。這種方法已被「證明」可行有效,並已在微控制器和不太複雜的確定性微處理器上使用多年。

據Robert Day稱,Arm在汽車級微處理器內核Cortex-A76AE和Cortex-A65AE中引入了「拆分-鎖定(Split-lock)」安全機制。拆分-鎖定允許在啟動時將系統配置為「分離模式」(兩個獨立的CPU,可用於處理不同的任務和應用),或「鎖定模式」(針對高安全完整性應用,CPU處於鎖步模式)。這種「拆分-鎖定」功能對於自動駕駛系統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實現出色的計算性能和高度的安全完整性支持。

本文為《國際電子商情》姐妹網站《電子工程專輯》11月刊雜誌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子商情 的精彩文章:

日立出售子公司,傳昭和電工獲得收購優先談判權
ADAS成為汽車半導體增長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