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1945年,美軍登陸戰敗日本,現成核設備全部丟入海中

1945年,美軍登陸戰敗日本,現成核設備全部丟入海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隨後盟軍最高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宣布了登陸日本進行佔領的消息。8月30日,美軍(雖然名義上是盟軍,但實際上佔領日本的46萬盟軍都是美國軍人),正式從橫須賀港登陸日本。

圖為當天登陸橫須賀港的聖地亞哥號巡洋艦(舷號CL-53),他們的任務並不是接管軍營或軍火庫,而是直奔大阪,佔領日本核工廠。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軍得到這些核設備後,並沒有將它們運回本土,而是直接如同垃圾一樣丟棄到海里。按理說這些都是現成的核設備,集結了當時日本最高端的科技,為何美軍不留著呢?

照片里這個人名為仁科芳雄,二戰時期日本核工程的領頭人,也是後來的日本現代物理之父。1938年,德國率先研究出核裂變,開啟了核武器研發的序幕,美國、英國、蘇聯第一時間就開始打造自己的核工程。

日本陸軍向來以迂腐死板而著稱,對戰略武器缺乏足夠的認知,因此直到1940年,仁科芳雄的核武器化方案才被東條英機認可,於是一個名為「二號」的項目正式立項(仁科芳雄的英文名為Nishina Yoshio,而「Ni」正好也是「二」的日語發音 )。

想要製造核武器,鈾235是必須的主材料之一,而如何才能將其分離出來,成為擺在各國科學家面前的一個難題。

當時分離U235一共有四種方法,即電磁法、熱擴散法、氣體擴散法和超速離心法。日本的工業能力有限,無法採取太高端的手段,所以仁科芳雄只好採用最簡單的熱擴散法,結果不僅沒能成功得到U235,反而還引發了多次實驗室事故。

另一方面,伴隨著南方軍的敗退,日本本土已經進入美軍轟炸機航程,面對持續不斷的轟炸與火燒,東京是待不下去了,仁科芳雄只好帶著團隊和設備來到大阪,而搬運過程又耽誤了不少時間,所以直到日本投降,二號項目也未能成功。

實際上在曼哈頓工程(美國核武器研究工程的名字,1945年7月成功製造原子彈)的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們已經證明熱擴散法只是在白費功夫,根本無法分離出U235,所以等到聖地亞哥號上的美軍接管二號項目,才發現這些現成設備對美國核工程沒有任何借鑒作用,而美國又不想便宜了其他國家,於是乾脆把它丟入深海,讓人無法打撈。

順帶一提,由於日本陸軍與海軍之間如同仇敵一般的關係,海軍全程沒有參與二號項目,而是於1943年另起爐灶,由荒滕文策帶領新的團隊研發核武器。

在看到仁科芳雄的熱擴散法無法成功後,荒滕文策提出了超速離心法,然而日本造不出100000轉/分鐘的離心機,所以海軍的核武器工程僅僅只是停留在圖紙階段,連丟棄設備的機會都不給美軍。

除了核設備,當時美軍還向海里傾倒了大量武器彈藥,圖為1945年9月21日,日本戰俘在美軍的監督下,向海里丟棄彈藥。

之所以不留著這些裝備,主要還是美軍看不上,陸軍馬鹿的裝備體系已經劍走偏鋒,而日本工業實力有限,裝備水平遠遠不如美軍。雖然可以讓日本戰俘來銷毀這些武器,但這麼做太耗費時間了,還不如直接倒在海里來得方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巨人專用武器?2.1米長的AK-47,重量超過M249機槍
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訓練,三大狙擊步槍來了倆,為何全程不打一發實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