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萬物一體,超越生死」,重新發現列子哲學思想價值

「萬物一體,超越生死」,重新發現列子哲學思想價值

作者:余雲開

很多人提到道家學說,都會提到老莊,即老子和莊子,但卻很少提到列子。

其實,列子是在老子之後、莊子之前發展道家學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的:可以說,老子的哲學思想得以流傳,離不開列子的深入發展,而莊子在宇宙觀方面的宏闊思想,得益於列子給予他的啟發。

而且,與老子、莊子純粹的直覺主義真理不同的是,列子的哲學思想有一種實證主義的傾向,即從科學的角度來設立思想根基。

當然,在一定層面上,有人認為列子沒有老子、莊子那樣超凡絕塵,但如果用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列子是一位難得的實證主義精神哲學家。

其實,很多人對於列子陌生,但對列子的文化精神卻能隨口道來,諸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寓言觀點,都是列子的創作。

總體來說,列子的哲學思想包含了天文學、物理學、進化論、生態倫理學、宗教思想等,而且在基本面上符合現代科學理論。

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將宇宙論與人生價值統一為一體後,穿越悲觀主義、虛無主義,為人類提出「超脫」的生命哲學。我認為,這一思路為今天哲學困境乃至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啟示意義。

列子的「宇宙論」,被現代天文學證實的「宣夜說」

日本哲學家鈴木大拙說:「列子的思想也許可以說比老子深邃。」

在這裡,鈴木大拙所說的深邃,可以理解為列子將老子的學說用更具有科學因素的方式闡述出來。

簡單說,列子的哲學思想是用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推論道家學說的合理性。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窮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從列子的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其為老子的「無中生有」找到了一個科學的邏輯,換句話說,列子揭示了「無中生有」的實現過程。也就是說,老子提出「無中生有」概念,但沒有說出「無中生有」的方法,到底怎麼「無中生有」呢?列子提出來是「靠氣」,即靠著氣,「道」實現了「無中生有」。

如果要較真一點,我認為列子在這裡超越了老子「無中生有」的直接過程,而是「從無到有,從有到有」,也就是說,列子認為「道」不是直接創造萬物,而是創造了「氣」,再由「氣」來造化出萬物。

總而言之,列子認為整個宇宙都是靠「氣」而生、靠「氣」而立。這就是典型的「宣夜說」——學者楊伯峻在《列子宇宙論的科學因素》里也提到,列子的宇宙論就是「宣夜說」。

該學說主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即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並且進一步發展認為連天體自身、包括遙遠的恆星和銀河都是由氣體組成。而且,列子認為這是一種發光的氣體,其在《列子·天瑞篇》說:"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三國時代宣夜說學者楊泉也有類似的觀點:"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他認為銀河也是氣,並從中生出恆星來。他說:"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漢,眾星出焉。"《物理論》。

我們知道,不論是中國古代的蓋天說、渾天說,還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說,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說,無不把天看作一個堅硬的球殼,星星都固定在這個球殼上。

宣夜說否定這種看法,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充滿著氣體,所有天體都在氣體中漂浮運動。星辰日月的運動規律是由它們各自的特性所決定的,根本沒有堅硬的天球或是什麼本輪、均輪來束縛它們。

在這方面,宣夜說在思辨性的自然哲學中,其猜測是十分精闢獨到的,其在很多面與現代天文學的許多結論一致。

當然,現代天文學對於宇宙的探索,仍然在發展中,很多答案還需要等待揭曉。

但列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打破了固體天球的觀念,接近於現代的天文學,這在眾多的宇宙學說中是非常難得的。

可以說,列子的「宇宙論」不僅用科學因素證實了老子思想的合理性,並啟發了莊子的磅礴思想,我們從《莊子·逍遙遊》中的一段話就可以看出,莊子關於宇宙的宏闊理解正是受列子的深遠影響:"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萬物一體論,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先驅

當然,列子的宇宙論最為特色的部分,就是強調萬物為一體,列子說: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列子·天瑞》

列子在這裡一語道破,世間萬物包括我們人類,都不是全能的,且只發揮著相應的有限的作用。

所以,列子主張「類無貴賤」,人類應該珍惜自然、保護自然——這些理論正是現代人類環保意識中所倡導的。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保護環境不是陌生的辭彙,但對於兩千多年前的百姓來說,這是一種非常超前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意識。

當然,列子強調保護環境是知道這些與我們是一體的,而不是今天主要建立在「為人類所用」的基本思路上。也正是這種「為人類所用」的思路,阻礙了人類能夠正兒八經面對環境的問題。但如果是建立在「一體」的意識上,可能人類面對環境的問題就不會顯得如此慵懶和忽略。

所以,列子很慎重的強調:人類需要認識到自然才是我們的生存根本,沒有自然,人類根本不可能存在。人雖然在自然界中有自己獨特的位置,但是從來源和組成上說,是同自然萬物相同的,即都是由氣自然演化發展而來,即「清輕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列子·天瑞》)。

此外,《列子·天瑞》中大富的「國氏」對大貧的「向氏」說:「天有時,地有利。吾盜天地之時利,雲雨之滂潤,山澤之產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築吾垣,建吾舍。陸盜禽獸,水盜魚鱉,亡非盜也」。在這裡,列子認為人類的一切生存條件都是盜自於自然界。

進一步,列子認為世界萬物就是一個整體,天地、聖人、萬物都只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因此,列子認為天、地、人不可相離、不可相伐,只有和諧構成了一個有序的整體,這個世界才能可持續發展。

所以,列子提出人類應當是「順應自然、和淤萬物」。也就是說,人類只有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所有的建設、創造必須建立在不損害自然的基礎上,最終以實現「和淤萬物」的旨歸。

天地人一體的整體思維方式是中國哲學的特質,即天人合一。這一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國文化最具生命力的所在,對指引現代人類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很深的理論內涵意義。

列子哲學是生命哲學的高峰,對科學哲學的進步具有引導作用

《列子·天瑞》中有: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丞日:「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日:「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日:「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在這一段話里,列子論述了人類本身的定位問題,即人從自然而來,即非自身所有。所以,我們不必太自我、太執著、太物慾。也就是說,當我們如此而行就是一種錯誤的生命態度,即費力不討好的生命態度。

總體上來說,列子對待人類生命,是從整個宇宙的演變、進化的基礎上來考量,發現人的整個過程就是從無形中來、成為有形、最後又歸於無形。所以,這個生命是一個自然的、由不得人做主的生命。

列子在《黃帝書》中說:「形體的活動,不生形體而產生影子。聲音波動,不生原音而產生迴響。『無』不化生『無』而化生『有』。凡是有形體的必然會有終結,但天地會有終結嗎?當然,天地和我們一樣是會有終結的,但,終結就是絕盡嗎?那就不知道了。大道的終結是原本沒有開始(時間);絕儘是原本沒有存在(空間)。凡有生命的必會回歸於沒有生命,凡有形體的必會復返於沒有形體。沒有生命,不是原本於『沒有生命』;沒有形體,不是原本於『沒有形體』。生命,依照定理,是必然要終結的,終結是不得不然的,正如生命是不得不生一樣。」

在這裡,列子認為人的生命不過是一往一返,即「生死循環論」——有人認為這是抄襲佛教的思想。

其實,從時間上來看,先秦時期佛教在印度時期也屬於萌芽狀態,抄襲之說無從談起,如果有抄襲,也只有佛教抄襲列子、老子。

此外,列子的「循環論」與佛教的「輪迴說」有著很大的區別,列子的循環論是一種自然狀態的循環,而宗教的「輪迴說」則是一種因果(善惡干涉)的循環。

基於此,列子提出了人類的終極不在現世,生命的存在只是一個過客,我們終歸要回到無形當中,所以人類應該超越現世,活出超越的生命,而不要被現世的功名利祿所耽誤——這就是典型的道家的生命觀。

在過去,道家的生命觀一直被認為是消極的生命觀,這是一種文化表象的誤解。其實,道家是站在一種生命的終極性來考量生命的意義,所以能夠比較清晰的認識到生命的局限性。由於這種局限性的存在,所以無論人通過怎樣的途徑去完善人類的存在意義,最後都要歸於「虛空」,而這種「虛空」根本沒有任何的人類知識可以解決,唯有回到「無形的世界」來解決。

曾經,叔本華想要找到這種解決方案,最後他發現原來虛空才是人生的本相,所以他陷入了悲觀主義;尼采雖然解決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調動了人類進取的激情,但激情之後的虛空更令人害怕——後現代主義的各種問題開始應運而生。

此外,很多宗教的目的也是解決這個難題,所以在形而上學上發現了神性——但我們需要明白,很多宗教都是具有某種狹義性,所以其存在許多難以填補的問題。

因此,對於人類最後不得不面對的「虛空」來說,唯有超脫,將生命當做一個過客,將無形世界當做一個歸宿,我們才能解決「虛空」這一巨大命題。

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我們的世界似乎只是一個影像,而真實的世界是在無形當中——或許是我們的精神世界、靈魂世界。

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權威、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麗莎·藍道爾曾經在一次做核裂變的實驗中意外發現一個微粒竟然離奇地消失得無影無蹤。由此,麗莎提出「額外維度」理論,即第五維空間的假設:「我認為存在第五維空間等其他的維度。如果這個假設正確,那麼其他空間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可說近在咫尺。只是它們隱藏得很好,所以我們看不到而已。」

這個第五維空間就是一個無形世界(或可稱靈魂世界、精神世界之類),這個無形的世界離我們很近,只是我們看不到、摸不著。近年來,很多科學家都在關注這個議題,並進行相關實驗研究。

其實,如果我們用直覺理論來理解,這個無形世界幾乎是存在的,比如我們看來就是一根線的物體,如果用放大鏡觀察,就可以發現其實裡面還有另外的世界———裡面的纖維有粗有細,有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比能看得到的世界大得多得多。

當然,列子及其老子等提出來的「無形世界」,是一種直覺主義的理論,雖然列子有些科學因素,但仍然是一種科學的直覺主義。但這種直覺主義的生命哲學自有他的超越性所在,對於科學具有很強的引導性,正如麗莎·藍道爾的一句名言:相信直覺,大膽享受科學。

那麼,如果這個無形的世界被證實出來,那將是全人類的一次認知升級或突破,這個認知突破所帶來的變化就是人類不會被現世得失、憂鬱、過眼雲煙等等所耽擱,人們將不需要宗教學家、哲學家等苦口婆心的勸導放下物質的追求,就會趨之若鶩對「無形的世界」孜孜以求。

所以,從直覺理論上來理解,我認為列子的哲學能夠從哲學上引導科學哲學的進步,並揭示了根本原理。

列子對現代哲學的啟示:超越後現代主義,或可為新哲學照明方向

美國哲學家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後現代主義不是一條出路,後現代主義多半是破壞性的,沒有什麼正面的建樹。」

後現代主義哲學的潰敗就在於無法提出高於現代人文價值的引領,所以導致人類普遍處在一種迷茫的自我網羅之中,即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世界觀為主導。

可以說,後現代主義在物質層面上的貢獻,已經遠遠超過了對精神層面的貢獻,它將人類引入了危險的物慾深淵,卻沒有樹立照亮人們越過物慾深淵的燈塔。

其實,人們並非真的貪婪於享受,更多的是他們沒有發現比這更有價值的追求。

因此,我認為,當我們從後現代哲學的迷霧中看到列子,或許可以點燃列子超脫生死的哲學精神火焰,為人類找到一條路徑。

列子說:如果想要生命永恆,停止死亡,那是犯了『迷惑於數字』的錯誤(妄想追求年數上的長久)。人的精神,是屬於天的,骨骸是屬於地的。屬天的是清輕而可以發散的,屬地的是沉重而凝聚的。(精神與骨骸本是同在的),但當精神與骨骸分離的時候,彼此都回歸到自己原本所屬的處所。黃帝說:『精神進入他自己的門戶;骨骸回到他原來的根本。這個我,還存在嗎?』」

簡單理解,列子給我們一種「生死看淡」的人生觀,指引我們認識更本質的「無形世界」,不必在這個現實世界為這個終將寂滅的形體的滿足感爭得你死我活。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我們過一種超脫的、自由的、和諧的生活。

試想,當人類集體意識對這個無形世界的追求成為一種新意識新潮流時,人類所面臨的現世利益糾紛等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那麼,如此一來,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超越生命的列子,其哲學的超越性可見一斑。

固然,我們現在無法認識列子的重要性,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無形世界的重要性,或者說,我們被有形的東西所捆綁了。但我認為,隨著認知不斷的突破,列子以及老子、莊子的哲學先見,如同海角燈塔一樣,能對整個哲學的航行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當然,對於列子,我在此僅是一種淺嘗輒止的拋磚引玉,更深的內涵還需要有識之士來挖掘。

(余雲開哲學研究室出品)

參考書目:

1.列子《列子》

2.莊子《莊子》

3.楊泉《物理論》

4.麗莎·藍道爾(Lisa Randall)《彎曲的旅行:揭開隱藏著的宇宙維度之謎》

5.理查德·羅蒂《哲學與自然之鏡》

6.楊伯峻《列子宇宙論的科學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直覺主義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