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總是悲觀沒自信?巧用「歸因理論」,教孩子學會「甩鍋」

孩子總是悲觀沒自信?巧用「歸因理論」,教孩子學會「甩鍋」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和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聊天談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朋友說:他的班裡有一個學生最近因為一次考試失敗總是悶悶不樂,甚至是連上自己的喜歡的課也心不在焉。有一天放學後,這個孩子放學沒有回家,獨自坐在操場邊的長凳上。

朋友走過去和他談話,問他最近怎麼樣。這個孩子說:"我這次考試沒有考好,回家媽媽總說我不夠努力,可是我明明很努力了呀。"朋友說:"聽到他這麼說,她決定要在下一次的家長會上跟父母們談一談歸因理論,讓家長正確地引導孩子做好歸因。"

確實,現在的很多父母過於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總是為此看不見孩子為之努力的過程,容易把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歸於孩子自身不夠努力,而孩子也常常會因為一點失敗都喪失自信。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跟很多的因素都有關,絕多不僅僅只是孩子自身的原因,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做正確歸因,讓孩子即便在經受失敗後也能更加樂觀自信。

孩子一失敗就自我否定,正是因為不懂得"歸因"

正如上面的例子所說的那樣,孩子失敗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不管是誰的人生都不會一帆風順,也沒有誰能有隨隨便便成功。

孩子與成年人不同,成年人面對失敗以及生活的不如意可以比較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做出下一步的策略。而孩子年紀小,容易糾結目前得不到的成功,會為了一次失敗而耿耿於懷。孩子一失敗就陷入到自我懷疑中,主要是他們把所有的失敗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一次失敗就挫傷了她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導致他們覺得自己凡事都做不好,自己沒有能力,陷入到沉重的自我否定中。

每個人都渴望能夠得到成功,但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總會存在著許多的挫折磨難,這些都是在所難免的。小小的失敗對於經歷過許多事情的成年人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於初來乍到的孩子們來說卻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找到孩子失敗的真正原因,幫助孩子順利地過渡。只有學會正確的"歸因"才能幫助孩子在以後面對失敗時能夠更好地釋懷,而不要受到一次小失敗的影響,而變得自卑消極。

"歸因理論"用起來,積極樂觀自然隨之而來

何為歸因理論歸因理論是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際心理學》首先提出來的,他從通俗心理學的角度提出歸因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怎麼去找到事件發生背後的真正原因。

海德認為事件的原因無非有兩種,一是內因,即指人的情緒、態度、努力程度、能力等,二是外因,即指天氣、外界條件、運氣、情景等。

當人們發生了一件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會去想這件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是誰的原因,是什麼因素導致這個事件的發生,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歸因"。一般而言,當事者會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外因,而旁觀者更多地將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內因。無論是外因還是內因,只有在正確歸因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正視自己的行為。

此外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把人們對自己行為成敗的原因歸納為六個原因:

一、能力:指自己評估自己是否有做某事的能力。

二、努力:指的是人們在工作期間是否有最大的付出。

三、任務難度:指的是憑藉自己的經驗來確定該任務的難易程度。

四、運氣:指的是失敗的原因是否跟自己的運氣有關。

五、身心狀態:指的是在整件事情的過程個人的態度和心理情況是否有影響到事情的結果。

六、其他因素:指的是除了上述的五項原因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到該事件的結果。

除此之外.,他還根據這六個因素分了三個緯度:

1、因素來源:即影響這件事情的真正因素是外在因素還是內在因素。

2、穩定性:即行動者個人認為這件事的成敗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比如考試不好,試卷的難度和學習能力時穩定的,而個人的運氣和態度是不穩定的。

3、能控制性:指的是當事人認為影響事件成敗在性質上能否根據個人的意願決定,例如努力是可以控制的,而運氣、身心狀態是不可控的。

對於同一事件,懂得正確歸因和不懂得正確歸因會帶來千差萬別的影響。

以前,有一個秀才三次進京趕考都住在同一家店裡,考試的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一是夢見自己在牆上做白菜,二是夢到自己在下雨天戴著斗笠打著傘,三是夢見自己和心愛的表妹脫掉衣服躺在床上,但是背靠著背。他覺得這三個夢很有深意,第二天便去找了算命先生,先生告訴他:"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也覺得自己沒有了希望,便準備收東西回家。

店裡的老闆奇怪地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為什麼今天就回家了?"秀才解釋了一番,然後店主說:"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後來中了個探花。由此可見,正確的歸因是多麼的重要,所以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對失敗而心灰意冷是幫助孩子正確"歸因",教孩子學會"甩鍋"。

引導孩子"正確歸因",教孩子學會"甩鍋"

外因內因相結合,找到正確歸因方法每一件事的背後都是有內外因相結合的結果,積極歸因能夠幫助我們往更加積極樂觀的角度看待問題。在生活中,多做點穩定的歸因可以有利於保持我們對待的事情的熱情,提高自信心,增強自我期望。

比如,當孩子在一次考試中失利而沒有自信,變得自卑消極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這次失敗的原因,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特別不要把所以有的原因都歸結到孩子自身的內在因素上,避免孩子因此出現厭學的心理。

當孩子告訴你成績下降後,可以詢問孩子:"這次考試是試題比較難嗎?"或者:"考試的時候又認認真真地做題嗎?"和孩子一起找到這次考試失敗的各種原因所在,然後一一列舉出來,分析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鼓勵孩子在下次考試積極克服可控因素,幫助孩子放鬆情緒,我想孩子的成績自然會慢慢上升的。

多角度歸因,體驗成功的滋味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不足,我們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忽略自己好的一面。學會從多角度去歸因,找到自己努力的激情,體驗成功的滋味,從而激發自己的能動性。

比如孩子在學習方面成績很差,總是在班裡排名倒數,孩子為此也感到很自卑消極。但是孩子在體育方面表現得很好,曾榮獲過羽毛球全校第一名的成績。那麼,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這一優點,告訴孩子:"既然你的羽毛球可以拿到這樣的好成績,肯定和你每天堅持的練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只要你肯認真學習,拿出打羽毛球的熱情,成績也絕對不會太差,因為學習和打球是相通的,都需要你不斷的努力堅持。"

我想,通過給孩子這樣的正確歸因,也能夠激起孩子學習的熱情,讓孩子相信,打球的毅力、堅持都是有助於他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的。會大大地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正確定位自我,避免出現過度自信的偏差有些孩子會在自己失敗的時候把一切的因素都歸於外因,而在自己成功的時候把一切都歸功於自己,這樣的歸因方式會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時,有些時候一個人過度地自信也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雖然有上進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迷之自信會導致不好的後果。

日本兵兵球選張本智曾經戰勝過中國的乒乓球選手馬龍,所以在往後的比賽中頻繁失利讓他挫敗不已。實際上,張本智的水平能夠打個八強就很不好,但正因為她曾經打敗過馬龍,於是他調高了對自己的期待。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成功的真正的因素是出於自己的能力還是運氣,有時候這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會讓他心態崩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比賽中頻頻失利。

所以,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正確地定位自己,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確定合理的目標,才能有利於提高孩子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更加自信。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歸因 的精彩文章:

教育心理學簡答常考31題,高分秘籍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