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他被稱「黨國元老」,送五子從戎,孫中山贊其:上馬能武,下馬能文

他被稱「黨國元老」,送五子從戎,孫中山贊其:上馬能武,下馬能文

為打好國家發展的基礎,他大力支持教育事業;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將自己的5個兒子都送上了抗日戰場;為了齊心抵禦外侮,共赴國難,他曾帶病多次四處奔走,呼籲團結抗日。馮玉祥評價他:「冒大險,犯大難,決大疑,定大計,赴湯蹈火,萬死不辭」。他就是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謀總長——李烈鈞。孫中山稱讚云:「協和先生上馬能武,下馬能文,誠不可多得之當代儒將。」

李烈鈞,江西省九江人。1902年入江西武備學堂。1904年赴日留學。1907年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回國後,曾因宣傳反清思想遭拘捕。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被孫中山任命為江西都督。1913年7月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就任總司令,揭開二次革命的戰幕。1915年12月25日與唐繼堯、蔡鍔樹立起護國討袁旗幟,任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1946年2月20日卒於重慶,消息傳出,舉國悲痛。中共中央除發來唁電外,周恩來和董必武等還親臨弔唁。

自幼學文習武 性格豪放不羈

李烈鈞,1882年出生於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羅溪坪源村。他的父親李駿興參加過太平天國太平軍。事敗後回鄉,耕種自給,常向他講述太平天國起義經過和在帝國主義與滿清軍隊聯合進攻下失敗的歷史。李母楊氏,知書史,經常教他學習古文。烈鈞自幼學文習武,愛好擊劍,尤喜書法。稍長、廣交遊、豪放不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武寧新任知縣王浚道上任後,勒索鄉民繳納歷年舊欠田賦,全縣民眾怨聲載道,烈鈞激於義憤,聚眾密議驅王。某日,乘王回衙時,率眾蜂擁而上,打護兵,砸官轎,回衙後,王立即調兵遣將,捉拿肇事者,引起全縣民眾憤怒,群起聲援,終於將王知縣趕走。

李烈鈞自幼十分聰慧。1902年以武寧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江西武備學堂,成為吳介璋得意門生。1904年被清王朝選派赴日本留學——先入振武學校,再入士官學校習炮科。1905年8月,孫中山抵東京,由黃興等介紹李烈鈞與孫中山初次會見,李烈鈞在東京神田俱樂部直接聽到孫中山的關於推翻滿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演說並為之傾服,由此開始了革命生涯。


三次擔當了「救火隊員」的角色

1907年,李烈鈞經張斷、王侃介紹加入同盟會。

入同盟會後,李烈鈞一直是孫中山先生最為忠實的追隨者和左膀右臂,並深得孫中山先生的信任。自1908年回國之後,李烈鈞輾轉江西和雲南,一直在新軍中進行革命活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李烈鈞不辭勞苦南下江西、北上安徽、西顧武昌,三次擔當了「救火隊員」的角色,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馬功勞。


「寧做自由鬼,不做專制奴」

民國成立後,李烈鈞出任江西都督,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深得當地民眾擁護。二次革命開始,當時在全國各省都督中,國民黨黨員只有三人,即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和廣東都督胡漢民。因為袁世凱已經收買了廣東方面的兩個師,而安徽都督只有一個旅可供指揮,有決心和實力反袁的,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鈞。袁世凱曾用200萬元為李烈鈞「祝壽」,並提出為他晉勛,想以此收買他,都被他拒絕。

1913年3月,在國會召開之前,袁世凱派人暗殺南京臨時政府農林總長宋教仁,接著又向五國銀行簽定了二億五千萬元的善後借款,準備撲滅革命勢力。5月5日李烈鈞與湖南都督譚延闓、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袁世凱與五國銀行簽訂大借款,並公開指出袁世凱為剌殺宋教仁的罪犯。袁世凱惱羞成怒,下令免除李烈鈞江西政府都督職務。江西省政府議會,請李烈鈞起義,李不同意。他說:「中央免除吾職,吾即起義,是反也,非義舉也,袁世凱違法,重襲帝制,以民意伐之,吾赴聽命。」六月中旬,由九江赴上海,臨行,囑省議員楊賡笙速回其故鄉湖口縣作發難準備,並說:「湖口地形險峻,襟外江而帶內湖,為兵家必爭之地,故亟宜作起義之策源地。」

李烈鈞至上海會見孫中山、黃興等籌商反袁事宜。在孫中山主持的討袁會義上,烈鈞被公推為討袁總司令。7月,烈鈞由上海回至湖口,省議會又一致推舉烈鈞為江西討袁總司令,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討袁司令部,李就任總司令,打響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槍。隨即宣布獨立,發布討袁檄文,通電全國,痛斥袁世凱:「乘時竊柄,帝制自為,意圖破壞共和,為全國之公敵。」有人提醒李烈鈞說,無論從哪方面講國民黨肯定會失敗;李烈鈞回答:「我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只有打,這是我的人格問題。」他在討袁通電中說:「寧做自由鬼,不做專制奴。」接著,湘、鄂、皖、蘇、閩和上海、重慶等省市,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即派李純率軍企圖進入江西,在瑞昌、德安間與討袁軍展開激戰。李烈鈞令林虎等,據險阻擊,初戰告捷。但因兵力懸殊,援軍不續,7月25日,湖口被袁軍攻陷。李烈鈞退守南昌,繼而轉移豐城。八月底,駐守臨江,與袁軍激戰數日,斃敵數百。後因袁軍大集,敗局已成,乃退離江西,「二次革命」遂告失敗。

【1924年11月25日,孫中山在神戶與前來拜訪的頭山滿長談,圖為談話後合影。前座左起:大久保高明、孫中山、頭山滿:後立左起:山田純三郎、戴季陶、李烈鈞、藤本尚則。】


雖為武將,也是詩人和書法家

李烈鈞雖為武將,但他熟讀百家,貫通經史。廬山仙人洞所題「常樂我凈」,石松之石上所題「縱覽雲飛」均是李烈鈞的手筆。

蔣介石圍剿紅軍的時候,李烈鈞寫道:「嘆息故園多鶴唳,懶從滄海看龍爭。鬩牆畢竟緣何事,孰挽銀河洗甲兵。」1934年,李烈鈞賦詩譏諷蔣介石:「回望茫天際,狂濤滾滾來,盲人操巨艦,猶自逞雄材。」

盧溝橋事變後,李把身邊到了服兵役年齡的五個兒子,送到軍隊,其中有兩個正在大學讀書,也中斷學業,奔赴疆場。他在贈詩中寫道:「我送兒輩出鄉關,殺盡倭寇方回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黨國元老,五子從戎」

李烈鈞共有十個子女,七子三女。李烈鈞把自己七個兒子中的五個都送上了抗日前線。二子李贛駒、四子李贛驥入黃埔軍校,七子李贛驌入海軍學校,三子李贛熊、五子李贛驊參加青年軍赴緬作戰。老大李贛鵬早年學醫,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當時已經在香港行醫。十兒子李贛騮當時歲數小,無法參軍。五個兒子有三個在讀軍校,兩個參加了中國遠征軍。當時媒體對此事廣為報道,稱之為「黨國元老,五子從戎」 。

李烈鈞其實相當尊重子女自身的發展意向,子女中有的去了南開大學,有的去了黃埔軍校,有的去了美國留學。李烈鈞的孫子李季平接受其他記者採訪時說,1941年,當時只有十三四歲的他的七伯父李贛驌向李烈鈞提出想參加海軍。當時海軍是不受重視的,但李聽了以後非常贊同。臨行時,李烈鈞還讓兒子把一條雲南當地的優質火腿掛在身上,以為入伍之禮。抗戰勝利後,李贛驌去英國海軍學校學習,1949年在海軍起義中被害。

李烈鈞日常生活中待人平和有禮,就是對自己的下屬也不例外,這也體現在了他的家教中。有一次,他讓八女兒叫家裡的大廚過來談話,女兒很隨意地喊了一聲:「廚師,過來! 」李烈鈞立即教訓她:「怎麼能這樣沒禮貌!你是要請他過來,必須好好地說一個『請』字! 」隨後讓女兒罰跪了許久,直到快吃午飯了,妻子來為女兒求情,李烈鈞才讓她起來。


帶病奔走南北 呼籲團結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變,民族危機嚴重,李烈鈞一再致電蔣介石,主張對日抗戰,要求改良政治、尊重言論自由,以維繫人心,一致禦侮。他奔走南北,呼籲團結抗日。1932年夏,他前往泰山訪馮玉祥,勸其「并力扶危」。有詩曰:「并力扶危志待伸,撫懷天地亦艱辛。匡廬歸去東山遠,五老峰頭望故人,」並在蓬菜閣手書一聯抒懷:「攻錯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10月,他又勸閻錫山參加長城戰役,一同抗日。1933年5月,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同盟軍,不到一個月,將日偽軍全部趕出察哈爾,蔣介石大為惱火,調集軍認,向抗日同盟軍施加壓力。李烈鈞支持馮玉祥,致電國民黨中央說明馮「舉義張膽,志在收復失地」,並提出「請授大權,俾當大任」。為了齊心抵禦外侮,共赴國難,他曾帶病多次往返於南京、上海、張家口、廬山等地,但始終未能說動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

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李烈鈞於久病之餘,扶病進京,共赴國難。後來,因患高血壓症,返回武寧。在家鄉,他抱病到中山堂與協和中學講演,鼓勵青年鍛煉體魄,吸收新知,備為國用。12月,還堅持到武漢會見蔣介石,提出堅決抗日的主張,由於戰局的發展,他遷居昆明,後又遷居到陪都重慶,一直養病。

1946年2月20日,李烈鈞因高血壓心肌梗塞病在重慶逝世,終年64歲。

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曾親往弔唁。國民政府下令給予國葬,靈柩運送回武寧縣,初葬箬溪鎮、修江邊上的看書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水庫遷葬於武寧縣城近郊飛鳳山。後李夫人逝世,1980年11月,李烈鈞夫婦合葬於武寧縣烈士陵園左側半山腰。


本文系祖國網據歷史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丙同機昌廉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