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

心理學: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

說到「不要臉」,我們通常都會想到這個人不知羞恥、無視規則、特別愛面子,那些有損自己面子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做。

哪怕被人當眾揭穿自己的過錯,依然會強詞奪理,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會在氣勢上壓過人,面臨窘迫情景時,也依然會無視他人看法,自以為是。

有一種說法是「不要臉」的人身體越健康,心理也比尋常人健康得多。

內心強大,更具有積極性

華為總裁任正非說過,「只有不要臉的人,才會成為成功的人。」

原太平洋集團董事局主席嚴介和曾說過一句備受爭議的話:

「什麼是臉面?我們真正干大事的人從來不要臉,臉皮可以撕下來扔在地上,踹幾腳,揚長而去,不屑一顧。」

這種情況下,才是一個真正干大事的人的風度,雖然他的話偏頗了一些。

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尤其是那些創業初期的人,他們所面臨最明顯,也最大的問題就是面子問題。

從某種情境上來看,不要臉的人反而更加具有積極性。

他們在心態上是積極的,因為愛面子本身就是,無法面對讓自己感到尷尬的事情,認為這樣的情況是很丟臉的。

羞愧是人的一種情感,也是自我防禦機制,但是過度的「愛面子」和羞愧是不好的。

當在面臨一個決定你人生的機會時,因為愛面子,你會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

在需要你及時站出來,說明情況時,因羞於出頭而埋沒聲音;

在維護自己的權利時,因羞於丟臉,而不去斥責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能做到「不要臉」,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讓他人明白你心中所想。

自我表達,異於常人

在某些方面上來看,「不要臉」是需要勇氣的,也是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

他們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這無疑是需要勇氣的。

這些事或許會別人誤解,甚至怒罵,但是這是一種大膽的舉動。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謙遜、溫和、不做出頭鳥。

但很多時候,需要我們站出來發聲時,往往選擇了沉默,能夠遵循自我意識而去做一些事情,這不僅需要我們有強大的意志力和一定的心理素質來承擔後果。

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違背群體意識的事,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焦慮、緊張、害怕,這樣的做法,更能讓你選擇正確的道路。

比起「不要臉」,「要臉」反而更讓人壓抑,沒有一種正面的心態,容易沒有自信,潛在意識中認為自己「怎麼能夠這樣?我有什麼資格?」

遇到困難,也容易找借口,固執的認為自己不行,意識被強烈的束縛,心中的願望無形中也被抹殺,情緒被壓抑。

但是長期以來,這種自我壓抑是不利於心理健康的。

或許有人會提問了,為什麼一個放肆大膽的人反而心理更健康呢?

1. 受觀念的影響。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不要臉」是指這個人沒有素質,是貶義詞,是罵人的話。

這些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意識,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不要臉」的人更具備創造能力,也更容易成功。

2. 受傳統的影響。

印象中「不要臉」的人都是壞人,具備危險性的。

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越高,則會出現與之相駁的理論,「不要臉」,通常是在不顧世俗規則,敢於突出自我,敢於向一切不公挑戰。

心理學家測算,當厚皮人士與薄皮人士,同時遭受到拒絕時,厚皮人士受到的傷害比薄皮人士要少得多,而薄皮人士則像被人砍掉一條手臂般劇痛。

在歷史上,楚漢年間,劉邦與項羽並爭天下。劉邦是底層出身,面對機會往往敢去爭奪,他與項羽之戰,幾乎是交手必敗,但他從不氣餒,養精蓄銳認為自己終有一天可以打敗項羽,而烏江一戰,他無法忍受世人的眼光,自刎而死。

「不要臉」的人心理越健康,是因為他們具有某種特性,才讓他們做出「不要臉」的行為。

肉體上的痛苦不算什麼,精神上的壓抑才是致命的。

當你想去做別人不敢想的事情,一定會問問自己,面對從肉體到精神上的雙重摺磨時,你有沒有那樣榮辱不驚的定力和意志力。

歷史或現今,都是這樣,一旦你自我否定,主動退出,那麼便輸定了。即使滿腹幽怨,也沒處說理。

所謂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主要是這類人的自我意識的完整性和心態上的積極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