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高僧大德關於當下的開示

高僧大德關於當下的開示

凈慧老和尚

修行要抓住當下這一念,如果當下這一念不能照顧好,修行就無處落實。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當下的,生命不在過去,不在未來,生命就在我們當下這一瞬間。我們的這一期生命可以活到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但是,即使是活到一百歲,這一百歲,也是由許多的生命點所構成,這許多的生命點也還是由無數個當下所構成。所以,當下就是生命活動的每一瞬間,我們如果能夠抓住生命活動的每一瞬間,讓它清楚明白,清醒覺照,修行就有了著落點。修行的一個訣竅,修行的一個根本法門,根本下手處,就是要安住當下。能夠安住當下,覺照當下,讓每一個當下都是清醒的,清楚的,我們的生命就開始覺悟了,我們的生命就開始從無邊的煩惱中慢慢地解脫出來。

所謂安住當下,就是要讓我們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此時此地。《金剛經》上面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了不可得。過去的這一念心,像做夢一樣,煙消雲散;未來的這一念心,它還沒有來到,僅僅是一個幻想而已;現在的這一念心,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當生即滅。三心都不可捉摸,但是,我們就要在這個不可捉摸,心無所著的這個狀態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

所以說,修行最根本的法門,就是要安住當下。安住在當下,實際上就是一念不生,因為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把一切的思慮、妄想、分別、執著,全然放下,連放下的這一念心也放下了,你說還有什麼東西能夠捆住我們呢?還有什麼東西能夠讓我們歡喜或者不歡喜呢?歡喜不對,不歡喜也不對,因為一切事物的真相既不是歡喜的相,也不是不歡喜的相,既不是清凈的相,也不是不清凈的相。所謂實相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非相者,非善相,非惡相,非喜相,非怒相,不是乾淨的,也不是邋遢的,不是人,也不是魔,把一切的分別都排除了,這個時候所見到的就是如如不動。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如如不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我們修行要時刻不離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處理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地藏經》上講「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可見當下這一念事關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從這一念開始的。我們要讓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無明煩惱剛要萌動時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隨它遷流。古德所說的「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就是覺照當下一念的方法。

如果能把修行落實於當下,那麼我們就不必擔心到臘月三十日會手忙腳亂,不必擔心最後一息不來時會前路茫茫。因為當下是一個永恆的概念,當下不等於是這一念,這一念過了,下一念還是當下,當下能做得主,時時處處就都能作得主,這就是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能做到這一點,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煩惱不斷,何愁聖果不成呢?所以包括我自己,都要用「把修行落實於當下」這樣一個高標準來勉勵自己,約束自己。照這樣去修,那我們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修行,一切場合都能成為修行的道場,那就像經典上說的「處處總成華藏界,從教何處不毗盧」。

禪宗的法門特別重視對當下一念的把握,當下一念總持戒定慧三學,凈化身口意三業,熄滅貪嗔痴三毒。由於我們沒有這個力量,才會用各種法門慢慢地消除自己的業障。消除業障不是空洞的話,要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落實。

修行很簡單。不要把修行看得很複雜,看得複雜了,就不是在修行,而是在隨著妄想分別做各種動作。如果我們不能在活動當中把握自心,可能越活動,離修行的距離越遠。生活禪的理念是什麼?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怎樣能把握呢?隨時專註當下。不管你是在上課也好,做作業也好,上班走路、做家務活也好,喝水也好……把你的心念放在當下,專註在當下。我在喝水,清楚地覺知,這一念心就在喝水上;當杯子放下的時候,不是一點覺知都沒有,而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杯子放下了,手拿回來;坐下來清清楚楚;再做第二件事還是如此。一天24小時,心都安住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這是最究竟的修行。心無旁騖,心無二用。

專註當下,不是離開了生活去專註,我們每一天24小時,分分秒秒都有生活,分分秒秒都在生活當中。分分秒秒都能夠安住當下,這既是最簡單的修行方法,又是最高深的修行方法。我說修行很簡單,因為就只要做這一件事;我說修行很高深,因為這件事最難做。專註在當下一念上,這種方法隨時隨地可以運用。動中可以運用,靜中更可以運用,動靜結合,修行才真正有一個入處。

只有當下,才是可以把握的那麼一剎那、一瞬間。生命實實在在能夠把握和感受的只有當下這一瞬間,錯過了這一瞬間,那就叫做「時不再來」,這一瞬間很重要。

慧律法師

當下,不是現在!活在當下,也不是活在現在!

活在當下的真實義是不戀過去,不喜現在,不憂未來,即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

放下對一切法的執著,一絲不掛,所以放下了,才是當下!

學佛是為什麼?不是期待臨命終往生極樂世界而已啊,你要現前當下這一念徹底的解脫,過快樂、安詳的日子,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

佛法如果不能運用在現在、現前當下這一念,人生過著安詳、樂利、和合,那麼,我們一直期待在臨命終,有把握嗎?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法的可貴在當下,現前本自具足這一念如來藏性。

南懷瑾先生

《金剛經》一開始就提到「善護念」三個字,其意義簡單地說,就是要我們妥善地照顧我們自己的念頭,而這個念頭無他,就是我們的「當下」一念。故「善護念」實際上已包含了所有的修行方法,至於如何去妥善地照顧「當下」的一念,方法上也許各異,但卻是殊途同歸。

那麼怎麼才能跳出各種妄想和執著呢?怎麼才能解脫這顆心呢?佛法告訴我們,要安住當下。

安住當下,走路的時候就認認真真走路。

佛教的戒律有規定,出家人走路的時候,眼睛要直視前方,一方面規範自己的威儀,讓自己保持正知正念;另一方面將心安住在自己的腳下,不要踩到蟲子。另外還可以覺知自己腳下的動作,或者也可以每走一步念一句佛號,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安住當下,讓自己內心不被妄想和外境所牽走。

安住當下,吃飯的時候就老老實實吃飯。

佛教有要求,出家人飯前須「食存五觀」,一方面讓我們思維飯菜的來之不易,同時反省自己有沒有德行去受用這些飯菜,讓我們升起感恩心和慚愧心;另一方面,也提策我們對食物不能有貪著,也不去分別好惡,只要能養活身命便可。

這樣能讓我們吃飯時保持正念,知道吃飯時怎麼用心,知道為什麼要吃飯,知道自己正在吃飯,這些都非常重要。

我們發心、努力、用功是從當下做起,從自己做起,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事情馬上就要去做,否則就會「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人生有幾何,多少人就這麼一生虛度了!每個人當然要充滿希望,但是不能一直活在等同幻想的希望當中,希望跟我們的發心、努力是相結合的,只有努力才有希望,也只有不懈地努力、發心、精進,才能夠實現你的希望。否則,你將一切都寄託於希望,沒有付出,僅僅在生活當中長吁短嘆,詛咒命運的不公平,這樣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出家學佛、發心修行,應該把握當下,把握當下才是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這個基本原理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所以要念死無常。

聞思、誦經、持咒、打坐等等都是修行的方法,而真正的著力點就是在這顆心,在當下的一念。遇到實實在在的境界時,自己內心是什麼狀態?什麼煩惱?如何轉心?如何保持正念?這就是實修。

「諸布施中,法布施最」,也許您的隨手轉發,就能給他人帶去解脫的希望!歡迎分享,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密宗中至簡至易、最速最妙之法
其言不須修治,一悟便休者,非狂即痴,實不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