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五大最沒意義工作出爐,每一種都過於真實……

五大最沒意義工作出爐,每一種都過於真實……

在求職者都瘋狂染上焦慮的今天,一份高薪體面的工作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但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職業病:Brown out(字面釋義是「掉電」,這裡專指員工無法理解所做工作的意義。)而該病的患者大部分是光鮮亮麗的白領。

這群人為何在他人景仰的目光下「病的不輕」?

美國人類學家 David Graeber 對此進行系統研究,他的著作《扯淡工作論》在法國出版發行。作者從理論上分析了「扯淡的工作」(「bullshit jobs」),並通過搜集數百個案例證明其觀點。

每天上班時,你是否覺得自己無用或者在執行沒啥技術含量的任務?甚至不清楚自己在公司結構中扮演的角色?

那麼你很有可能 Brown out了,這個全新的形容工作病理學的辭彙由英國和瑞典兩位研究者定義(另外,burn-out 指工作精疲力盡,bore-out 指長時間辦公很無聊)。

職場的深層危機

去年三月,一家跨國公司前負責人 Marc Estat 撰寫了一本書 ?Néantreprise, dans votre bureau, personne ne vous entend crier? 。書中描述道:每天都很荒誕,有規律地開無聊的會議,會議上人們說著搞笑的企業行話來掩蓋無價值的工作。業務不能縮減,要擴展。工作期間不能盯著時間,但要守時。沒有數據也要硬輸入…」

據瑞士Le Temps報導,一位經理描述他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向下屬施加壓力和減少公司預算。公司體制腐敗,通過壓榨他人獲得提成,這令我感到恥辱。」 32歲的Clara Deletraz曾是一家法國巴黎證券交易所市值前40大企業(CAC 40)的職員,在「brown-out」這個詞未出現時,她就嚴重患有這種工作病,她向LCL電台記者解釋道:「我做的工作沒有任何意義,工作的部門缺乏效率,任務的繁重也使我無法承受。」

因此,一年半之前,她與人合夥組建了Swich團隊,目的在於培訓那些找不到工作意義的員工「冷靜地作出總結」。洛桑一位職業倦怠心理學家 Nadia Droz 更願意比喻此類癥狀為「內心的辭職」 (「démission intérieure」)。

社會正在創造無用的角色和職位

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曾預言:標準和定位的喪失將是本世紀的難題。對職場而言,我們的時代也顯現出此類癥狀。2013年夏,美國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發表了一篇震驚中外的文章——

《扯淡工作現象》(?Du phénomène des jobs à la con?)。其中,他認為:隨著社會進步,社會創造了一些無用的角色和職位,主要針對以下領域:人力資源、管理、諮詢、財務等

去年9月,這位人類學家的新書《扯淡工作論(Bullshit jobs)》在法國出版發行。在書中,作者從理論上分析 「扯淡的工作」,並通過搜集數百個案例證明其觀點。

作者 David Graeber。(推特截圖)

David Graeber 認為:在現代工作環境中,扯淡的工作越來越多,員工經常會厭倦辦公室,感覺自己沒用,因無所事事而感到愧疚。

此外,「扯淡的工作」 是一種毫無用處、多餘甚至有害的有償就業形勢。即使員工也無法證實其工作是否價值。他們只是有義務履行合約,假裝在做「有意義」的工作。

白領群體「中招」

與藍領工人按時計價的「底薪工作」相比,「扯淡的工作」通常指向白領群體。他們的職業令人欽佩,但實際上卻在工作中深感不幸。

根據 David Graeber 在英國進行的一項YouGov 調查指出,37%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工作不會為世界做出任何貢獻。而 Schouten&Nelissen 在荷蘭進行的另一項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40%)。

開不完的會議、看不完的文件以及繁複的層級關係,造成這些現象的誘因有很多。

David Graeber 認為:在公共部門和私營企業都存在此類現象。矛盾的是:資本主義世界講求的是競爭和效率,但成千上萬的員工卻還在原地踏步。

以下是David Graeber劃分的五種「扯淡的工作」。(franceinfo新聞視頻截圖)

No.1

奴才 Les larbins

David Graeber 認為這類員工是新時代奴才。他們的工作是為了「突顯其他人的存在或使他們感到自己很重要。」 從事營銷工作的 Ophelia 就是這種情況,她是「項目協調員」,但真的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這個工作頭銜明顯很扯淡。我的實際工作是一位經理的私人助理。不過我確實有工作可做,因為我為之效勞的上級的工作又多又累,所以他們無法勝任所有的工作。說實話,我經常覺得我是辦公室里唯一一個工作的人。」

No.2

槍手 Les porte-flingues

這類員工從事的職業 「似乎沒有任何積極的社會價值」,「從本質上講,他們是操縱者、挑釁者。」

Tom 受雇於美國一家大型後期製作公司,如果是與電影製作工作室合作,這樣的工作會讓他高興,但有時與宣傳公司的合作,讓他非常厭惡。Tom 的一部分工作是掩蓋廣告演員的缺點:美白牙齒,輪廓P瘦,往頭髮上加光… 「這些技術應適用於電視廣告,電視劇和電影中的男女演員身上。」 總的來說。我們先試圖讓觀眾認為這些人不完美,然後在廣告界面中誇大「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其實,我的工作性質是通過創造不足來製造需求,誇大產品能夠彌補這些不足的實用性。」

No.3

修理工 Les rafistoleurs

這類員工需要花時間處理本不應該存在的問題。他們負責執行上級指示的蠢工作,填補公司空位或者從事已實現自動化的工作。作者 David Graeber 在書中舉了以下一名工作者的例子:

「我唯一的工作職責是公司的技術支持。我的工作是將特定形式編寫好的內容,複製粘貼成另一種形式。我認為糟糕的是這項工作已經實現自動化,只是因為經理們意見不統一,他們決定不採用自動化程序。」

No.4

填格人 Les cocheurs de case

這類員工幫助公司做一些「聲稱要做卻從未實現」的事。Betsy 在一家養老院負責休閑娛樂活動。「我的工作主要是採訪居民,在表格上登記他們的個人喜好,隨後將這些數據存檔在電腦,但最終這些工作都不了了之。」

No.5

小工頭 Les petits chefs

David Graeber 將這類員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分配工作」 的小工頭。如果下屬能夠獨立完成任務,他們的工作顯然徒勞無用。

Alphonse 正好從事這樣的職業;「我的工作是管理和協調一個由五名翻譯組成的團隊。問題是他們已經接受了專業的培訓,知道如何高效地安排時間和任務。」

第二種是「為他人創造無意義工作」 的小工頭。

Chloe 是英國一所大學的系主任,她的工作是為領導獻策。當時她與其他三個人一起辦公,由於沒有決定權,她提出的建議不會被採納。

另外,她還評價她的行政助理「是一個聰明的人,他安排計劃的才能十分傑出,但是對於一名博士後來說,這樣的工作無疑是浪費時間和金錢。我可以獨立做研究,根本不需要助理。其實,我曾花兩年的時間為自己或他人在創造工作。

之後,Chloe 擔任大學系主任一職,但六個月後也辭職了。她認為,「管理主義思想」衍生了一些愚蠢的職位。

「隨著這種思想的根深蒂固,越來越多的學術人員糾纏於上級開發的各式如策略、績效目標、審計、報告、評估、新政策等無意義的『遊戲』中。然而一切都與大學教研工作相脫節。

如果職場「遊戲」越來越乏味,人們是否還值得為那些所謂「體面」的工作爭個你死我活? 有人說「工作是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但是找到一份快樂又有意義的工作又談何容易。

(英倫圈推薦,刊載自圈哥的小夥伴「歐時大參oushi1983」,作者:李怡葳,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倫圈 的精彩文章:

快到圈哥碗里來!歐洲時報文化中心招收實習生
英國大學住宿費差距能有5.2萬!LSE的朋友你們挺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