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育兒路,是為人父母的一次修行!

育兒路,是為人父母的一次修行!

這屆家長們太難了

育兒話題層出不窮

再溫柔的父母只要輔導作業

輕鬆練就一身「獅吼功」

補課,補課,還是補課……

生而為人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

而孩子卻如同白紙

更沒有使用說明書

面對未知的「產品」

我們該何去何從……

佛教多部經典對育兒問題進行開示

教育子女是天下太平的根本

一起來看印祖《與周法利童子書》中的開示

人之成敗皆幼時教育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過讀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於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為辛苦。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 卷一 · 與周法利童子書》

印光祖師一生端以文字般若闡揚凈土法門,誨人不倦,利濟眾生。這一篇《與周法利童子書》,是印祖專門給周法利居士寫的開示。古人男子年滿十五歲,就要行「成童」禮——將頭髮盤成髮髻,稱為「成童」、「束髮」;男子年滿二十歲就可於髮髻上加冠行「冠禮」,稱為「弱冠」。如此可知,周法利居士當在十五歲至二十歲之間,那麼這一封信就是印祖對一名青少年的教誨。

在信的開端,印祖就陳以利害,指出「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當中最關鍵的時期,就像一棵樹苗成長的好與壞,直接關係這棵樹將來是否能長成可用之材,因此要對它進行規範、引導,不可任其放逸,應使之正而直。人的教育也是如此,青少年往往有激情無理性,對事物的善惡缺乏辨別能力,而社會是充滿誘惑的,比起印祖所生活的時代,現在的社會更是如此,傳統的價值觀念被拋棄,青少年往往在所謂的「流行」、「時尚」中迷失自己,一步踏錯,即便不悔恨終生,也必然錯過了學習和成長的黃金時光。那麼「不可學時派」該學些什麼呢?

印祖首先指出「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孝」是儒佛兩家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產生的基礎。佛教亦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弟」即「悌」,是兄弟手足之間的關係,所謂「兄友弟恭」。「骨肉」、「手足」是中國向來用以形容兄弟間親切的名詞,這實在是最適當不過的形容。能夠把這兩個名詞表示得恰好的,無過於法昭禪師的詩:「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若心中常懷兄長、弟妹之情,則敬親愛親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擴大,亦極易與身邊的人融為一體,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氣,此亦佛教之道。「忠厚誠實」是個人品質,要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培養,如能持五戒十善,自然「忠厚誠實」。

佛法是與生活相應的,所以基本的做人道理必須具備,才能入道。儒家重視孝道,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要擴而充之,大孝於天下,愛天下人,謂之大孝。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為政,所以說「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一個人真能愛父母、愛家庭、愛社會,也一定是忠臣。也就是說,是否成為有用的人,觀察他居家行止如法與否,就知道答案了。

因此,印祖認為: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能於家庭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印祖所強調的力行倫常,盡誼盡分,廣行眾善。這一切都成為做個堂堂正正的人所必備的條件。

習相遠的「心」詮釋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後天教導也許才是孩子成善或成惡的關鍵。家庭是最真實的道場,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只是一張白紙,成長的第一步往往從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開始,孩子的心就像一面鏡子,輕易地吸收和折射著身邊的所有新鮮事物。無論是被善待的,還是被惡待的,被愛的,還是不被愛的。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踏腳石而不是絆腳石,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必須養成他們處世的誠信、良好的習慣、接受的性格,及培養感恩、忍耐、禮貌、合群、勤勞的美德。尤其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可以經常肆意的諷刺他、譏嘲他、責備他、歧視他,要尊重子女的人格發展,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信仰及人生觀、價值觀。

當今社會,許多父母教育孩子,往往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期望,這對孩子的身心都很不健康。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正在學習怎麼樣作一個「最健康」的父母,其實所有的人都是在過程當中,不只孩子要學習,父母也在學習,而且父母的學習沒有比孩子的學習少,我們都是在藉由當父母來學習怎麼樣當父母。

佛陀在《長阿含經》卷十一里,告訴父母教育兒女應該:「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因此,養育子女除了疼愛、撫養,還要教育他們去惡行善,方是為人父母之道。

參考 |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 卷一 · 與周法利童子書》

編輯 | 靜秋

圖片 | 路子

責編 | 明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對於佛菩薩「再來人」,我們該如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