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說「九年時間400本書,400萬字」,真能塑造愛閱讀的大腦?

為什麼說「九年時間400本書,400萬字」,真能塑造愛閱讀的大腦?

? 看點 前段時間,令人大跌眼鏡的「量子波動速度」課程,引發了對閱讀規律和閱讀科學性的討論。外灘教育特約作者鄭鋼老師,援引多位認知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分享了真正的閱讀,必須遵循哪些科學規律,以及為什麼義務教育階段需要有400本書、4000萬字的閱讀量。本文還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跳躍「最近發展區」,塑造閱讀大腦的能力,提供了啟示。

文丨鄭鋼 編丨Jennifer

最近,什麼課程「火」了?是一種叫做「量子波動速讀」的培訓課程。

網上的照片顯示,參加培訓的學生正在快速地翻動書頁,隔著屏幕我們都能感受到速度的力量。

該課程宣稱讓孩子掌握「一目千行,過目不忘」的本領,能在短短1-5分鐘內閱讀10萬字左右的書籍。儘管課程價格不菲,高達3-4萬,卻有不少家長心甘情願地掏了腰包。

量子是否真能提高大腦的感知力?一分鐘內讀完2萬字的閱讀技能真的存在嗎?閱讀可以通過極速培訓達到捷徑嗎?在「科學」旗號下的閱讀是否真的科學?

科學家的研究或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搞清楚閱讀的科學規律到底是什麼。


超過每分鐘500個字母的閱讀
都是「假閱讀」

現代人生活節奏很快:快速走路、快速工作,快速致富。也不可避免地將快速這個字與閱讀聯繫起來,想要獲得提高閱讀效率的捷徑,能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文字,提高閱讀能力。

所以,以量子波動命名的快速閱讀受到追捧,絲毫不令人感到奇怪。

腦科學家告訴我們,超過每分鐘500字的閱讀都是「假閱讀」。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是法國認知神經學家,他數十年的研究發現,人類閱讀速度的上限只能達到每分鐘500詞左右,原因是人的眼睛結構和腦部肌理所決定的。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人眼睛視網膜中央有一塊稱為『中央凹』的區域,會讓人看清書上很小的字,但是中央凹非常小,只能容下大約 9-10個字母,也就是說,人類一次只能看清 9-10 個字母左右,這個範圍之外的字都是模糊的,看不清的。

當人看清 9-10 個字母后,眼睛會跳動,就是從當前聚焦的 9-10 個字母,跳到下一組字母。這樣的眼跳,每秒4-5次,這決定了閱讀速度的上限只能達到每分鐘500詞左右。

如果是中文的話,數量還應該會更少,一個中文辭彙比起一個字母來的話,遠遠複雜的多。

人的另一個生理機制也決定了我們不僅無法讀得很快,而且即使真的一目十行,也通常是無效閱讀。

迪昂告訴我們:起初,當這些文字進入視線,只是一堆光影的組合,不能直接理解為語言符號,我們必須一種可以理解的方式對這些視覺信息進行重新編碼,才能提取出文字正確的發音、單詞和意義,才能真正理解。

閱讀的本質是理解。閱讀能力的標誌不僅僅是速度,更重要的是鑒別信息、理解文字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只有當文字或信息進入人的閱讀神經迴路,發生編碼,閱讀才是真正發生,所以,當有人告訴你他能在幾分鐘內讀完幾萬字的話,一定是翻翻而已,假裝在閱讀而已。

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在研究後,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閱讀的速度和理解不能「魚與熊掌兼得」。

在閱讀速度提高一倍的情況下,一般會影響對文章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限制閱讀速度的主要是語言能力,而不是眼睛的視野和移動速度。

閱讀大腦的塑造,是漫長的過程

科學研究顯示,跟口語不同,閱讀不是人類自然習得的本能,而是一項需要長期學習訓練的技能。

人類的基因並沒有出於適應閱讀的目的而進化,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大腦要長達十餘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

相當多的實驗證明,有經驗的閱讀者的大腦都會在左側枕=顳區打造出一小塊處理文字信息的腦區,腦神經家稱之為「文字盒子區」。這個文字盒子區打造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閱讀過程中,每一位年幼的閱讀者腦中的「文字盒子區」被激活並調動起來,整合出神經元層級編碼系統,這一活動將廣泛地激活整個閱讀迴路。

人類的大腦里具有數百萬的神經元迴路,持久的閱讀和學習才能使閱讀迴路真正建立。

這個「文字盒子區」只有在青春期才達到完全的成熟,而且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兒童要經常閱讀,建構數量龐大的神經元迴路,才能培養閱讀能力,使得學生成為有經驗的閱讀者。

有些人不喜歡閱讀,或者說不享受閱讀,很多時候是因為大腦中關於閱讀的那些神經迴路還沒有建立、打通,或者中斷了。

不過也不是說神經迴路建立了,就會堅不可摧,永久存在。如果不經常使用,神經元對文字的反應能力就會逐漸淡化、消失。

所以,閱讀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和改造,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正因為閱讀大腦的塑造是漫長的,閱讀研究者認為,閱讀量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很重要的一個維度。

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刺激大腦建立神經迴路,掌握閱讀技能,如同健身一般,必須通過反覆提舉重物才能促進肌肉生長。

上海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4000萬字,九年時間讀400本書,是有科學依據和道理的。

許多閱讀大國對於孩子的閱讀量要求相當高,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叫做「量變引起質變。」

閱讀障礙存在,但並不可怕

在世界各種語言系統下都會有一定比例的閱讀障礙者,這個比例常常是5%-10%左右

他們的智力很正常,與其他人一樣正常上學和閱讀,但是其閱讀能力仍遠遠落後於同齡人的水平,無論家長和學生都很焦慮和痛苦。

如同每一張葉子是不同的,每個人也是不同的。人本身是存在著智能差異的,加德納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每一個學生只會在某一、兩方面的智能特別突出,而其他方面相對較弱。

閱讀,是語言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人群中總會存在閱讀能力相對比較薄弱的人,但是很多情況下,並不會影響人的成就和發展。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98歲的強恩?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教授,令人驚訝的不僅是他的年齡,他還是一名閱讀障礙患者

他自述道:「對我來說,閱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別人眼裡,我就是一名落後的學生。」

強恩?古迪納夫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很多,比如愛因斯坦、愛迪生、李光耀,他們幼時閱讀磕磕絆絆,講話也不是很流暢。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發展,因為有家長的支持、寬容和幫助,給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為什麼會存在著閱讀障礙?是因為人的大腦里有個區域是與閱讀有關的,叫左側顳葉。閱讀障礙者的左側顳葉激活比一般人來說更要弱。

科學的干預可以部分地恢復這一激活。幾乎在所有的研究中,訓練後,無論是磁共振成像還是腦磁圖,都觀察到激活的增加,和正常閱讀者的神經迴路差不多。

北京師範大學有位教授長期從事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他建議在兒童學習閱讀初期,訓練兒童對語音信息的敏感性,如:將識字教學與兒童已有的口語經驗相結合,在互動中鍛煉兒童的口語能力,幫助兒童增加口語辭彙量等。

在學習閱讀後期,家長和老師要通過默讀、常見高頻字詞的閱讀、簡單短小篇章的快速閱讀等,訓練兒童的閱讀流暢性,促使他們成為熟練的閱讀者。

閱讀是有科學規律的

中國有一句老話說:「三歲看八歲,八歲看到老」。這句話在閱讀上同樣如此。國外閱讀界有個共識,那就是說8歲是兒童閱讀的關鍵期和分水嶺

八九歲之前,是兒童閱讀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叫學會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 ),這個時候的兒童閱讀能力,表現在掌握和應用閱讀的技術、方法和策略,知道如何閱讀。

到了八九歲之後,兒童的閱讀階段要開始通過閱讀來學習(read to learn ),重要的標誌是開始流暢地閱讀,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開始朝著終身閱讀者慢慢發展。

所以,世界上很多閱讀素養評估項目,會將8-9歲作為重要的評估節點。

1983年,多倫多大學教授斯坦諾維奇,借用莫頓的「馬太效應」,解釋「早期英文閱讀能力的差距,導致孩子間學術成績進一步拉大」的現象:

啟蒙階段閱讀能力越強,孩子隨後的學習能力越強;小學三年級或四年級之前還沒有打下良好閱讀基礎的孩子,在學習其他技能方面終身會面臨挑戰和困擾。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依據孩子讀教科書和課外書的情況,朱永新把孩子分成了4種類型

第一種孩子既不愛讀教科書,也不愛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肯定是愚昧無知的」;

第二種孩子既愛讀教科書又愛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必然發展潛力巨大」;

第三種孩子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可能成績不錯,但是卻沒有什麼發展潛力;」

最後一種孩子是不愛教科書只愛課外書,「這種孩子也許成績不理想,但還是有希望的」。

從這個分類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普普通通,但是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

閱讀上有個「粘漆」現象,如果在童年養成閱讀習慣和思維,一般來說就會一輩子閱讀,想甩也甩不掉,自然而然地將閱讀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對於他們今後的人生來說,受益匪淺。

還有,閱讀的科學規律與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常常是平行的規律,缺一不可,也就是閱讀指導要符合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成長規律。

一個5、6歲的孩子,幼兒園的孩子與9、10歲的孩子認知特點不同,閱讀狀態也不同,所以家長在指導孩子選擇書籍也要有所不同,指導方法自然也不同。

也正因為雙規律的並行存在,分級閱讀應時而生,按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認知,思維水平,並根據語言學習規律,為孩子選擇階梯式的讀物。

因而家長在指導孩子挑選書籍和閱讀指導,分級閱讀是不錯的選擇,畢竟一套科學的分級系統,是有學生身心規律和語言規律在背後支撐的。

幫助孩子跳躍「最近發展區」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有個「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孩子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水平,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

另一種是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外在輔助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閱讀上同樣存在著最近發展區,這個區域有多大,關鍵在於他身邊大人的協助能力有多強。有協助能力越強的大人在旁邊,也許孩子可以完成的東西就越多,也就越高級,在閱讀能力上進步越大。

其實,對於家長來說,協助就是親子共讀、交流和鼓勵

從共讀的角度,孩子始終會感到他在閱讀的道路上並不孤單,還在共讀中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交流是為了增加孩子的辭彙量、檢驗對於文本的理解,促進孩子的語言輸出,還能促進家長、孩子和書籍間的「共情」,建立三者間的共同紐帶。

鼓勵,會給大腦帶來某種化學物質,激活孩子的動機以及愉快體驗,這個觀點也是法國認知神經學家迪昂提出的。

鼓勵機制對學習和閱讀有巨大的影響,這不僅體現在表揚和肯定的作業,還體現在引導孩子脫離閱讀舒適區,不斷都迎接挑戰,去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以及那些有難度的文本。

久而久之,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水漲船高了。

參考文獻:

《腦與閱讀》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如何建構高效的閱讀腦?》人民政協報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刺激維度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