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不能、不想、不享和不敢 | 你的生命力卡在了哪裡?

不能、不想、不享和不敢 | 你的生命力卡在了哪裡?

在這些年做心理諮詢和婚姻家庭諮詢的工作中,我發現人的內心是非常的複雜,有時候別人不清楚,有時候我們自己也不清楚,甚至有些人陷入在心理問題的困擾里。

這樣的困擾我想從「不能、不想、不享和不敢」四個方面來談一談。

1.

不能

首先我們來談「不能」。從理智上來說,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可是在情感上接受自己的「不能」常常是不太容易的。

心理學提出人在孩子的時候有一種全能自戀,那個時候,人會感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好像神一般的存在,任何事情都想控制,特別是與父母有關的。

比如父母吵架,孩子很容易感覺是自己的責任,可能覺得我要乖一點,學習好一點,父母就不會吵架了,這樣的感覺可能一直在這個孩子心中,甚至長大成人之後,依然不斷想要當「神」,如果父母為自己的婚姻操心,那就為父母結婚吧,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耗竭了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能」是一個走下神壇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常哀傷的過程,甚至人這一生不斷地要經歷接受「不能」:長大後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單純,不能一直保持身體的健康,身體和智力不能再增長甚至衰老,甚至曾經的夢想也不能實現,接受自己的「不能」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因著痛苦,有時候人不願意接受「不能」,人會逃到虛幻的世界裡,那裡有無限的可能,真實的世界就會離他越來越遠。

也有些「不能」看起來不是現實中的「不能」,他們看起來有力氣卻有很多無力感,或許內心裡包含著「不想」。

2.

不想

有一次談話的過程中,對方疑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像以前那樣保持工作的認真和努力,我問他這份工作是你想做的工作嗎?他回答不是,自己其實從小就想學設計,但大學報志願因為家人不同意,只能按照家人的意願學了理工科,畢業後一度想要跨專業試試看設計相關的工作,但也因為家人的堅持,只能繼續選擇了理工專業相關的一份工作。

雖然現在的這份工作薪水高又很穩定,幾乎是一輩子不用擔心的鐵飯碗,但好像長期做著自己「不想」做的工作,自己的意願無法主張和執行,人終究會感覺沒勁、無力,面對這樣的工作,無法保持熱情和認真的態度,這樣的看似「不能」,背後實則是「不想」。

這裡的「想」是指生命的渴望,就像一顆植物的枝葉會向著陽光生長,人的精力如果往渴望的方向發展,人自然會有幹勁,內心帶著希望。

此外,也有些人的「想」不是生命的渴望,而是虛幻的幻想,他們希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想像來,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想像來,他們想要依耐性的幫助,他們是在「不能」中掙扎的人。

3.

不享


不享和不想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這裡的「不享」不是簡單的沒有享受,而是生命沒有得到滋養,就像植物的根無法從土壤中獲得水分和養分那樣,植物就無法生長的很好。

有些人離開自己出生成長的環境,或者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他們像被移栽的樹一樣到新的地方尋求紮根,他們感覺生活在鹽鹼地里一樣非常的痛苦,自己想要生長內在卻很匱乏,甚至越生長越耗竭。

對於人這樣的生命來說,很重要的滋養是來自於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支持、肯定這樣好的關係會讓人能夠緩解壓力充滿活力,相反的否定、指責、忽視會讓人消耗能量,甚至一個人會自我否認、自責,這樣的內耗就像手機永遠處在內存不足的情況,無法運行特定功能的軟體。

4.

不敢

有些人的發展是有能力也有想法的,卻總是不能實行,因為他們似乎總是活在一種恐懼之中,也就是「不敢」。

有些人經歷過挫敗失望,生命中受傷很重,他們不是沒有渴望,可是他們不敢再想,害怕受傷,恐懼拖累著他們邁不開腳步,他們在恐懼與渴望中衝突著,僵在了那裡,外表看起來一動不動,內心裡波濤洶湧此起彼伏。

他們有些是成功人士或者是看起來很好的人,他們一直認為自己很好,同時也害怕自己有一丁點的不好,就像一張白紙上要保持整潔,害怕有一點的黑點,有了黑點就拚命地想要擦掉,卻發現越擦黑點越大。

他們原本已經足夠好了,但他們無法愛自己的全部,他們討厭自己想要換掉或者切掉的一部分。面對一些挑戰,他們因為害怕萬一失敗,會毀了自己的完美,於是小心翼翼,猶猶豫豫,不敢向前踏出嘗試的一步,甚至乾脆放棄。然而,被恐懼淹沒的生命感受不到愛。

從事了一些年的心理諮詢工作,在我的理解裡面:

心理諮詢不是單針對錶面癥狀而做的工作,

而是圍繞生命而進行的工作。

陪伴生命遇到困難的人,

一起面對生命中的傷痛與恐懼;

學習愛與被愛的能力;

協助他們與滋養生命的資源連接;

鼓勵他們敢於將自己生命的渴望發展開來;

肯定與見證他們的能力與變化;

接受生命的不完美和局限性。

相信生命會慢慢地越來越好。

當你感到生命力無法向前推進的時候,也許可以向內探索,問問自己,我現在是不能、不想、不享還是不敢?

如果感到迷茫、困難,我也願意陪伴你一起,來耐心的看一看,你的生命力到底卡在了哪一處呢?

【End】

作者介紹:倪良冬

朴凡心理 資深諮詢師

國家三級婚姻家庭諮詢師

高級OH卡牌治療師

諮詢風格:人本-存在主義取向、家庭治療

擅長領域:個人心理成長與探索,婚姻家庭關係困擾、人際交往困擾、情感煩惱、職場壓力疏導,情緒問題調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

再看《尋夢環遊記》—最浪漫的存在主義哲學片
歐文·亞隆訪談:我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