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習得性無助感: 一個跨越多維動機理論的備考重點

習得性無助感: 一個跨越多維動機理論的備考重點

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鬱狀態。根據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一個總是失敗並把失敗歸於能力低的有機體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其實,在有關動機的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其他理論中,還有與之相關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經常性地出現在考試之中,因此也需要引起考生的特別注意。

1967年,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等人利用一條狗做了一項電擊實驗,以此來驗證消極歸因對有機體的影響。在該實驗中,一條狗被關在一隻中間有欄杆的籠子里。在實驗的第一個階段,實驗人員對待在某一側的後實施電擊。當狗遭受電擊後,就試圖越過中間的欄杆,跑到另外一側。結果,嘗試很多次卻沒有成功。在實驗的第二個階段,降低原來的欄杆高度(確保這條狗能一躍而過)。結果,這隻狗在再次遭受電擊時,卻沒有再出現越過欄杆的嘗試,完全放棄了努力,而甘願接受電擊。此時,這條狗的心裡就已經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感。

在出現習得性無助感之後,有機體會呈現出以下心理特徵:

(1)低成就動機

按照麥克里蘭、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的觀點,這類有機體就是典型的具有力避失敗傾向的低成就動機者,這類有機體在選擇任務傾向於特別容易或特別困難的。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的有機體成就動機低,往往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活動時漫不經心,遇到困難時往往自暴自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類人對於失敗的恐懼遠遠大於成功的希望。

(2)低自我概念

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的有機體在生理特徵、心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有機體——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面對此類有機體,教師應當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有效的自我調控。

(3)低自我效能感

按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一個「屢戰屢敗」的具有很更多自身失敗經驗的有機體,更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感。此類有機體的自我效能感低,對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持懷疑和不確定的態度,進而傾向於制定較低的學習目標以避免獲得失敗的體驗。這類有機體想的更多的是活動的失敗,習慣於將心理資源主要投注於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失誤。遇到挫折時,這類有機體往往沒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會放棄。

(4)消極的定勢

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的有機體的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濟於事;往往固執己見,不能吸收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並以消極的方式重複不變地對待學習問題。

(5)情緒失調

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的有機體從情緒上看,表現為煩躁、冷淡、絕望、頹喪、害怕、退縮、被動,陷入抑鬱狀態,情感上心灰意懶、自暴自棄、害怕學業失敗,並由此產生焦慮和其它消極情感從而在行為上逃避學習。如果按照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針對因習得性無助感導致的情緒低落進行治療,關鍵是改變有機體的認知觀念,使其認識到看待問題的觀念或角度有問題。但是,鑒於此類有機體容易形成消極的認知定勢,教師就需要從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出發,給有機體提供一定的成功體驗,克服消極的認知定勢,從而幫助有機體形成健康的情緒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定勢理論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