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教師高頻考點:解析印象形成的五大效應

教師高頻考點:解析印象形成的五大效應

印象形成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不僅是考試中的重要考點,在現實生活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裡,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印象形成的概念內容和最主要的幾個效應。

印象是指我們對他人的特性,諸如能力、性格、品質的總體看法和評價。印象形成則是指對人和事物進行歸類,並且明確其內涵意義,使自己獲得明確的認知和確定方向的過程。印象形成的效應主要五種: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以及投射效應,那麼下面我們依次的講解一下。

社會刻板印象:是指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進而認為群體中的人都具有該特徵,而無視群體中出現的個體的差異。其實,社會刻板印象就把群體的特徵等同於個體的特徵,也就是群體中的人我們大家都一樣,比如:認為法國人都很浪漫,德國人都很嚴謹,這其實呢,就是將個別法國人與德國人的特徵劃歸到全體法國人和德國人身上了。再換句話說,是以一群人推及一個人。

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當我們認為某人具備某種特徵時,會對其他的特徵行為作出相類似的判斷,也就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舉個例子,一個人,當你認為他具備善良的特徵時,便會認為他做什麼事情都是善良的,彷彿總是被善良的光環籠罩著,所做的一切都是善良的。

首因效應: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這個效應的關鍵點就是先入為主,或者是第一次相遇的影響。

近因效應: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換句話說呢,就是最後的印象最深。比如,畢業時分的分別,大家都會記住舍友和夥伴彼此之間美好的回憶,而忘卻之前出現的小矛盾。

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納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換句話所也就是以己度人,以自己之心,揣他人之腹,而忘卻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之處。

這幾個效應總體上看,其實是處理個體與集體、個體、印象順序之間的關係。

第一,處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印象,就是社會刻板效應,表現個人的特點與群體特點之間的關係;第二,處理個體間的印象,如暈輪效應,從個體角度看,認為個體的個別特徵是否具有普遍性,投射效應,個體的特徵是否與其他個體的特徵具有普遍性;第三,印象順序之間的關係,是最初的印象還是最後留下的印象。以上幾個點也是我們深入思考時可以參照思考的角度。

學習遷移的早期理論

學習遷移的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時候的一個高頻的考點,尤其是遷移理論含義的理解,經常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察,或者結合例子呈現時,需要考生進行區分,這裡就給大家說明一下教學評價的劃分標準有哪些,以及區分的方法。

首先,學習遷移現象早已為人們所知。如我國古人就知道學習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從心理學上講,例如「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是指一種的學習對另外一種學習的影響,都是學習的遷移現象。

一、形式訓練說

對學習遷移現象最早的系統解釋,是形式訓練說提出的。

形式訓練說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其代表人物是沃爾夫。形式訓練說的心理學基礎是官能心理學。官能心理學認為,人的心是由「意志」、「記憶」、「思維」和「推理」等官能組成的。心的各種成分(官能)是各自分開的實體,分別從事不同的活動,如利用記憶官能進行記憶和回憶,利用思維官能從事思維活動。各種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練習增強力量(能力),可由一種科目或一種題材上受了訓練而整體發展起來。這些能力在各種活動中都能發揮效用。

比方說,記憶官能增強以後,可以更好地學會和記住各種東西。不僅如此,由於心是由各種成分組成的整體,一種成分的改進,也在無形中加強了其他所有官能。可見,從形式訓練的觀點來看,遷移是通過對組成心的各種官能的訓練,以提高各種能力如注意力、記憶力、推理力、想像力等而實現的。而且,遷移的產生將是自動的。

形式訓練說把訓練和改進心的各種官能,作為教學的最重要目標。它認為學習的內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學習的東西的難度和訓練價值。它重視形式的訓練,不重視內容的學習,因為形式訓練是永久的。

二、相同要素說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心理學家著手用實驗來檢驗形式訓練說的遷移理論。

相同要素說指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到另一種學習,即產生遷移。例如,在活動A12345和活動B45678之間,因為有共同成分4和5,所以這兩種活動之間才會有遷移出現。用桑代克的話來說,「只有當兩種心理機能具有共同成分作為因素時,一種心理機能的改進才能引起另一種心理機能的改進」。所謂共同的心理機能指什麼呢?儘管桑代克認為包括經驗上的基本事實(如通過不同組合一再重複的長度、顏色和數量)、工作方法乃至一般原理或態度,但由於他對學習持聯結主義觀點,實際上,所謂共同的心理機能,只是共同的刺激和反應的聯結。

桑代克和許多心理學家在知覺、記憶、注意和運動動作方面的實驗證明,這些方面經過一定的訓練,確實存在一定的遷移。但實驗者一致認為,只存在特殊經驗的事實、技能、方法乃至態度的遷移。特殊的訓練並不能改進個別的心理官能。也就是說,特殊的訓練對於提高一般的記憶力、觀察力、注意力收效甚微。這些遷移實驗的研究啟示人們,要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如果忽視了學生對於知識、技能、學習方法等的掌握,而一味追求提高其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那只是一種天真的幻想。

三、概括說

概括說是美國心理學家賈德提出的學習遷移理論。桑代克的理論,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與後期的學習活動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賈德的理論則不同,賈德認為,在先期學習A中所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遷移到後期的學習B,是因為在學習A時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於A、B之中。根據這一理論,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所以賈德的遷移理論稱為「概括說」或「類化說」。

賈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擊靶」實驗,是概括說理論的經典實驗。他以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為被試對象,分成兩組,讓他們練慣用鏢槍投中水下的靶子。給一組學生充分解釋水的折射原理;但不給另一組學生說明關於水的折射原理,致使他們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於水下12英寸處。結果,教過和未教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其成績相同。也就是說,在開始的測驗中,理論對於練習似乎沒有起作用,因為所有的學生必須學會運用鏢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接著改變條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處,這時兩組的差異便明顯地表現出來。沒有給予折射原理說明的學生,表現出極大的混亂,他們投擲水下12英寸時的練習,不能幫助改進投擲水下4英寸靶的練習,錯誤持續發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學生,迅速適應了水下4英寸的條件。

這個理論認為,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該理論傾向於把兩個情境之間的相同要素的重要性減到最低限度,而突出強調概括化經驗在遷移中的作用。知識概括化的水平越高,遷移的範圍和可能性越大。原理原則因其具有普遍化的作用,因此可以適合於一切有關問題的解決,有加速問題解決和增進學習遷移的效用。該理論比共同要素說前進了一步,但概括化的經驗只是影響遷移成功與否的條件之一,不是全部。

根據賈德的泛化理論,對教育來講,重要的是在講授教材時要鼓勵學生對核心的基本的概念進行抽象或概括。抽象與概括的學習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學生應該學會。在學習的時候對知識進行思維加工,區別本質的和非本質的屬性,偶然的和必然的聯繫,捨棄那些偶然的、非本質的東西,牢牢把握那些必然的本質的東西。這種學習方法能使學生的認識從低級的感性階段上升到高級的理性階段,從而實現更廣泛更成功的正向遷移。

四、關係轉換理論

關係轉換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家1929年提出的學習遷移理論。這個理論實際上是從事物關係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他們不否認經驗類化的作用,但他們強調「頓悟」是遷移的一個決定因素。遷移不是由於兩個學習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規則而自動產生的,而是由於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關係的結果。人所遷移的是頓悟——兩個情境突然被聯繫起來的意識。

苛勒用「小雞啄米實驗」證明了關係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其實驗如下:先讓小雞學會辨別一種淺灰色紙和一種深灰色紙,小雞在淺灰色紙上能啄到穀粒,在深灰色紙上不能啄到穀粒,兩種紙常常交換位置,經過40-60次訓練,小雞學會了揀淺灰色紙啄米,以後變換條件,把深灰色紙換成更淺灰色紙,以觀察小雞對淺灰色和更淺灰色紙的反應,結果有70010的小雞啄新的更淺的灰色紙,只有30010的小雞仍啄原來的淺灰色紙。

苛勒根據上述實驗認為,小雞和3歲幼兒在實驗中反應的是「更淺色的紙」,而不是原來的特殊的淺色紙;它們是根據灰色紙的深淺關係發生反應,是對整體情境中所包含的相對關係的反應,而不是對特殊刺激發生反應。如果是學習A刺激的絕對性質,那麼理應選擇新成對刺激中的A,而現在並不是對具體刺激物A產生反應,而是對整個情境(深淺不同的兩張紙)的關係產生反應。

苛勒認為,如果它們是到過去總放著食物的那一張紙上去(兩個情境中的相同要素),那麼,就可以證明遷移是由於相同要素引起的。如果它們到兩個中的較淺的那一張紙上去,那就證明不是對相同要素作的反應,而是對關係作的反應,這是它們經過學習獲得的。苛勒認為,像小雞這樣智慧低的動物都能對含有關係的整體作出反應,說明這種反應是很原始的,也是根本的。它是對完形、格式塔的反應,而不是對特殊刺激的反應。根據這一遷移現象,關係轉換理論強調個體的作用,認為學習的主體對事物之間的關係認識得越清楚,並能加以概括化,則越容易產生遷移,遷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

練習題

1.注重訓練的形式而不注重內容的學習遷移理論是

A.關係轉換理論

B.經驗類化理論

C.共同要素說

D.形式訓練說

【答案】D。

2.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爾反對形式訓練說,提出了遷移的

A.共同要素說

B.概括化理論

C.關係轉換說

D.學習定勢說

【答案】A。

3. 認為遷移的具體的,有條件的遷移理論是

A.形式訓練說

B.共同要素說

C.經驗類化說

D.關係轉換說

【答案】B。

4. 強調概括化經驗在遷移中的作用的理論是

A.形式訓練說

B.共同要素說

C.經驗類化說

D.關係轉換說

【答案】C。

5. 重視對情境關係的理解的遷移理論是

A.形式訓練說

B.共同要素說

C.概括原理說

D.關係轉換說

【答案】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定勢理論 的精彩文章:

如何擺脫「思維定勢」,避免陷入思維的泥潭
習得性無助感: 一個跨越多維動機理論的備考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