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孤獨症兒童污名化的社會心理因素

孤獨症兒童污名化的社會心理因素

孤獨症污名是指社會大眾給孤獨症兒童標記上不受社會歡迎的負面屬性,導致其個人以及監護人權益受損,社會身份被曲解,其實質是對孤獨症兒童及其監護人的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對孤獨症兒童的污名源於文化刻板印象,也源於大眾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對孤獨症兒童污名化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心理因素。

孤獨症群體的核心癥狀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和刻板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因神經系統的發育障礙,這一群體在生活中有著異於普通兒童的行為表現,其行為常被不知情者誤解或誇大,因此常受到排斥,承受著污名。

污名(Stigma),是指由於虛擬社會身份與實際社會身份之間存在差異而導致的一種具有深刻恥辱的屬性。污名指向個體不受歡迎的負性特徵,被污名者常常受到人們的歧視。污名的產生與社會經歷、道德經驗以及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等都有關。污名的種類眾多,包括身體污名、疾病污名、個人特質污名、可見性污名、感知污名、實際污名等。污名產生的影響有公眾污名,即大眾根據污名對受污名者做出的反應;自我污名,即受污名者將污名化態度指向自己而產生的反應;以及連帶內化污名,即與被污名個體或群體有聯繫而間接獲得污名的情況。污名現象多發生於特殊群體中,如精神病患者、艾滋病等傳染病患者、殘障人士、吸毒者、肥胖症患者、同性戀者、孤獨症譜系障礙群體等。孤獨症污名是指社會大眾給孤獨症兒童標記上不受社會歡迎的負面屬性,導致其個人以及監護人權益受損,社會身份被曲解,其實質是對孤獨症兒童及其監護人的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

近年來發生多起孤獨症兒童污名化事件,如有小學生家長聯名要求校方將孤獨症兒童退學以免「影響」自己孩子的學習,有小區居民拉橫幅反對有孤獨症兒童的家庭入住本小區,還有一位孕婦因無法承受其他人對兒子患有孤獨症的歧視而攜子自殺。這些事件表明,對孤獨症兒童污名化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心理因素。

 從眾行為導致污名

從眾行為又可分為真從眾和權宜從眾。在大眾對孤獨症兒童的了解程度不高且不準確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有權宜從眾行為。如當身邊的人在談論孤獨症兒童對公物的破壞或者對自家孩子的傷害時,有些談話者並沒有親眼看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但還是會贊同地點點頭或者隨聲附和。這只是一種為和大多數人的意見保持一致、維持自己社會地位的權宜從眾行為。也有些人是真從眾,即從內心與言行上都表現出對他人的認同,但這也有可能是認知偏差所導致的從眾行為。有研究表明,從眾行為能幫助個體維持在內群體的地位,也對自我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這樣的從眾行為會使孤獨症兒童在大眾心中的形象傾向於負面化,即使是權宜從眾者,在與其他群體溝通時對這一話題的傳播也對孤獨症兒童的形象有損。

 自我保護心理導致污名

個體對未知的事物通常都會產生危險意識與焦慮情緒,為保護自己或家人,人們會通過否認、排斥等方式來減輕焦慮。目前,大眾對於孤獨症兒童的了解仍不夠準確,有些家長通過報道了解了孤獨症兒童的個別不適宜行為後,基於保護自家孩子的心理,就會將孤獨症兒童的行為放大,並且可能會在其他家長、其他報道中尋找相似的觀點來證實自己的想法。這種證實偏差使得家長們越來越肯定孤獨症兒童確實存在某些不良行為。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孤獨症兒童具有傷害性的觀點,這必然會造成大眾對孤獨症兒童的疏離。且大眾通過集束型、流言型、單線型和偶然型的非正式溝通網路,對孤獨症兒童的污名傾向也會更嚴重。

 刻板印象導致污名

污名的本質就是一種消極的刻板印象。產生污名的第一步是形成刻板印象,第二步是由刻板印象導致偏見,第三步是形成歧視。對大眾來說,其接觸到的信息無疑來自於傳媒、書籍、社交網路等,有些報道對孤獨症兒童「天才」與「弱智」的兩極化描述傾向誤導了人們對這一群體的認識,且大眾在生活中接觸的一些關於孤獨症兒童不準確的、帶有批評性的信息也給偏見、歧視做了鋪墊。根據效價一致性原則,人們對孤獨症兒童不會與人交往、不與人對視、經常打人等的消極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在提到孤獨症兒童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想到負面信息。長此以往,必然形成偏見和歧視,排斥行為也會逐漸增多。

 主動社會隔離導致污名

社會隔絕是指缺乏與他人的聯繫和互動,並由此導致社會網路縮小或者缺失,進而引發了心理或生理消極結果的狀態。孤獨症兒童同樣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社會隔絕現象,但主要原因是其父母主動地迴避社會接觸,而不是受到他人排斥而被動隔絕。有些父母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會受到同學老師的歧視,而他們認為避免孩子受到傷害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讓他們去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甚至都不帶孩子去公共場合。基於恐怖管理理論,當人們無法迴避對已知痛苦或未知世界的恐懼時,污名化可以減輕自身焦慮。因社會大眾對孤獨症兒童是未知的,為了減輕焦慮感,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把孤獨症兒童與一些危險行為進行信息整合。如認為孤獨症是會傳染的、孤獨症兒童有反社會人格等。而其父母或監護人越是避免孩子與社會接觸,就越會讓他人覺得孤獨症兒童很危險。

污名現象導致孤獨症兒童的就學延遲、學習質量較低、就業困難、出行不便等,也使得其父母的處境變艱難,如遭受連帶污名、交往空間變小、自尊水平變低、幸福感變低等。對孤獨症兒童的污名源於文化刻板印象,也源於大眾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因此,在孤獨症患者無法治癒且人數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為使孤獨症群體更好地發展,除了醫療者、研究者的努力,還需要改變大眾的態度。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基於心智解讀能力和教育行為矯正的孤獨症兒童融入普通學校學習的支持策略」(BHA18016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孤獨症 的精彩文章:

大連金普新區雞西商會關愛孤獨症兒童
孩子總喜歡一個人玩是孤獨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