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大眾對孤獨症的九大誤區

大眾對孤獨症的九大誤區

大眾對於孤獨症的認知,往往來源於媒體或者別人口中,只要提到孤獨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孩子不說話、性格比較孤僻,是一種另類的天才或者藝術家,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嘛?嗨腦仁整理權威發布內容,帶大家正確認知孤獨症:

誤區一:孤獨症是精神病患者?

雖然一些孤獨症的智力發育遲緩,但把孤獨症當成精神病患者是不對的,孤獨症需要的是社會的理解與接納,而不是被視為異類排斥在外。

誤區二:孤獨症是由於父母不稱職造成的?

有一種說法叫做「冰箱媽媽理論」,意思是母親冷淡的養育方法會使孩子成為孤獨症。這種說法已經被科學和事實推翻,研究證實孤獨症與父母教養方式無關。

誤區三:孤獨症兒童不會說話?

孤獨症兒童會說話,但缺乏社會語言溝通能力。經過康復訓練後,隨著社會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獨症兒童的語言能力也可以逐漸發展。

誤區四:孤獨症兒童會攻擊別人?

孤獨症不會有意攻擊別人,只是由於其溝通和表達障礙,有時會用異於常人的方式與人「溝通」。孤獨症兒童很單純,不會算計人,缺乏反抗行為,是最真實的人。

誤區五:孤獨症兒童都特別聰明?

孤獨症兒童的個體差異很大,只有小部分表現出「孤島智慧」,在繪畫、樂器、音樂、色彩、計算、機械記憶、方位辨別等方面有特別突出的表現。

誤區六:孤獨症只限於兒童?

孤獨症是在出生前就決定的,在出生後幾個月至3歲前逐步出現癥狀。雖然科學與及時的康復可以幫助孤獨症不斷進步、走向獨立,但並不表示孤獨症只限於兒童。

誤區七:藥物能夠治好孤獨症?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療法可以讓孤獨症從根本上徹底地康復,通過藥物可以立即完全治癒是不現實的。

誤區八:孤獨症兒童只是性格比較孤僻?

孤獨症兒童在社交方面缺乏與他人的交流技巧,缺乏安全依戀關係和目光接觸;在溝通方面有語言交流障礙,會不斷重複一些話;在行為方面拒絕改變習慣,會非常專註於特定物品,有刻板、注意力分散、自我刺激等行為。

誤區九:在公共場合應特別關注孤獨症兒童?

如果孤獨症兒童主動打招呼,可以點頭微笑做出回應。如果孤獨症兒童出現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我們可以忽視,有時候忽視也是一種包容和接受。

當前,國內外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孤獨症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康復與否,康復的是不是專業,孩子的未來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專業內容由小編(嗨腦仁)整理於《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孤獨症 的精彩文章:

大連金普新區雞西商會關愛孤獨症兒童
她不長大,我不敢老 第12個「世界孤獨症日」關愛「星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