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好文共讀:最好的閱讀,是把每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好文共讀:最好的閱讀,是把每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1

有人說,自己對讀書開始變得越來越無法靜心了,因為在其中,找不到必須要堅持下去的意義。

既然說到了意義,那什麼才是有意義呢?其實從某個角度看,追尋意義本身就是一件很沒有意義的事,因為一件事真正的意義便是這件事的本身。讀書必須為我們帶來多少利益,只要我們能從中感到快樂和故事人物的感化,就已足夠。至於閱讀能否帶來意義?帶來現實中的或財富或地位的提升,那我們最好不要有這種渴求。關於讀書的好處,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很多人並不真正愛讀書,他們讀書只是為了以下幾個原因:

1)迫於父母與老師的壓力,為了完成他們所期望的結果而讀。

2)專註於自己的專業知識,有目標的為了以後所從事的行業而讀。說得直白點,其實還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將來能生活的好一點,更多的還是從社會和物質層面去考量,去計算榮辱得失。

3)完全出自於本身的興趣,這種是最值得提倡的,不是為了某個功利目的而讀,而是從內心裡喜愛,心甘情願讀書。這樣的人感覺到讀書能夠使自己安靜坦然,並樂在其中。

最好的閱讀是第三種,為何如此說呢?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不喜歡讀書,何必強迫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呢。興趣是一切美好與熱愛的開始,最理想的讀書方法,便是最懂得讀書之樂的方法。

2

開卷有益,這是我們每個熱愛讀書者的共同體會。當翻開書的一頁,隨著指尖的觸動,我們的眼睛、心神以及大腦便會如同磁鐵般將紙張上的字句信息吸收,從而進行攝群、分類、整理,最終通過思考與解讀從而成為自己經驗中的一部分。

而這一部分,或許會成為你將來遇見的某個難題中關鍵的良方,如此想來,那位哲學所說的「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確有先見之明,確是金玉良言。

開卷有益是我們的共識,但是還有一個,那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也是我們作為讀書人需要警惕的。讀書並不是為了成為書獃子,作為一名合格的讀者,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帶上自身的思考去衡量內容的正確與否,這是需要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深刻開悟的。好奇、懷疑,是讀書時的好方法。當然,並不是說讓我們懷疑一切,而是說要先在腦中多想一想。如此,無論是讀書或是做事,想必這都是大有裨益的。

做人有方式,有方法,讀書也如此。有的人閱讀事半功倍,很快就能消化和運用,而有的人就知道死啃書本,最後也沒弄明白作者的真實用意。當你發覺自己渴望於從每一本書中都有所感悟,那麼你便為讀書找了一個目的,如此循環往複,書籍便會自然而然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毫無目的的讀書,是在散步,而非學習。讀完了也就忘光了。

海明威說:寫得越多便越懂得寫作。這句話對於讀書也有效,讀得越多便也就越懂得如何去讀書。

3

讀書要講究博覽群書,所謂博,便是什麼書都去讀,都能讀。王安石說:「致其知而後讀,……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而胡適之先生在《怎樣讀書》中又說:「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一書」。

書籍的本質都是有所關聯的,在某個層面上是有共通之處的,如讀《詩經》,可以先去研究一點社會學、文字學、音韻學、考古學等等以後,去看《詩經》,比以前就會更順暢,領會的也就更快更深了。

除了廣博,還要精讀。

范福潮在《書海泛舟記》中所言:生有涯,學無涯,書是永遠也讀不完的。與其茫然四顧,不如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規劃一個適當的閱讀範圍,選少量經典,由淺及深,循序漸進,一卷一冊,讀熟解透。這種方法對於有些讀書人來說,尤其管用,可以把裡面的精華逐一吃透,做到舉一反三。

結語:

三十歲前應儘可能的多讀書,使自己的思想變得更開闊。三十歲後擁有了足夠的閱歷與人生經驗,則可以讓躁動的時光停下來了,真正做到一冊一卷,讀懂讀透,正確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一名優秀的寫作者,他的作品的感化力不會是說教,而是以他們敏銳的感知能力去提煉生活中被忽略的美,然後把它編成故事讓讀者感知,繼而明白一種道理,抑或進入到一種生活。

最好的讀者,能夠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用這鏡子看清自己,讀懂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英國自由主義之外,還有經驗主義,此領域這個人無法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