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陳介祺 像

陳簠齋的《習字訣》

楮庵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陳介祺 《手札冊》紙本行書 23.2×10.6cm、23.3×17cm 上海博物館藏

陳簠齋(介祺)是清末有名的收藏家。他的書法也有獨到之處,然為收藏家的聲名所掩。實際他於金文、小篆、隸書的功力都很深。中年以後,更以隸書的筆法,參以金文的結體,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風格,既古勁而又易識,豪放而不險怪,成為清代書家的後勁。簠齋講究用筆,對隸書的筆法有深刻的理解,他曾著有《漢碑筆法》一書,可惜己失傳了。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他是進士出身,作過翰林院編修,受過嚴格的館閣體的訓練。但是,他的楷字並沒有流傳下來。從零碎的文件上所見,大抵是熟於顏、柳、歐等唐人筆意的。當時館閣體是進身之階,寫不好就得不到功名。但功名到手之後,許多人就放棄了從小苦練的館閣體而專心致力於漢魏石刻,如李文田本是當世有名的小槽書家,但後來專寫北辨;何紹基本是寫顏的,曾見他為簠齋祖母寫的一幅壽字中堂,顏體大字,功力極深,然而他後來對隸書用力甚勤,終於獨創了他自己的風格。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因此,一方面是鄙薄館閣體,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去練習它,這種矛盾的心理對當時的書學產生書用力甚勤,終於獨創了他自己的風格。了一定的影響。有些人認為需要在練好楷體的基礎上再寫篆隸,而有些人則認為應該一開始就兩種並行。簠齋是主張後一種意見的,他認為穡書的筆法來自隸書,寫好隸書對於楷法的基本功關係甚深,所以他主張人人都要從漢魏刻石著手。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簠齋的家庭是當時有名的書香門第,家裡有著相當規模的家塾。所請的西席也有不少是有名的能書者與金石家,如曹鴻勛是清末狀元,能寫雄壯的顏體大字;王西泉是著名的篆刻家,有印譜問世,他們都當過他家的整師。家塾里講究書學,陳家的後人大抵能書,雖然沒有什麼成名的,但直到現在,簠齋的玄孫寫的金文還曾在全國書法展覽中展出。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簠齋為了在家塾中貫徹他的書學主張,曾寫了一些有關書學的文字,以便子弟們領悟他的看法,吸取他的經驗。這些文字詳述了書法基本功的要點及其重要性。他的觀點大體上和正統派書法家的主張相近,不過有一些個人的甘苦之言,頗值得後學一讀。這篇《習字訣;是他在家塾中為長孫陳阜寫的,時間在同治元年(一八六二),正是簠齋家居課孫之時。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習字訣》對筆法、墨法、結體、行款都講到了,但重點是講筆法。他認為書法以用筆為上是無可非書法。他對篆、隸進行了綜合的考察和研究,再強調楷生於隸,隸書內多有楷書的筆法,為了練好基本功,學隸是必要的。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由於簠齋是金器的著名收藏家,他提出「練行不如練氣」,這是從金文中得到的啟示。金文銘刻行款的布置時有獨到之處。有些銘刻並不拘泥於行列整齊,甚至字的大小也不一致,反而使人看了感到跌宕生姿。商、周金文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漢器中有一件《陽泉使者金薰爐》,宇列似整非整,大小也不一致,然而精緻絕倫,堪稱傑作,簠齋曾盛讚過這件漢器的銘文。當然,他從臨摹這些前代書家所未見的銘刻中得到了不少心得。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習字訣

示長孫阜 壬戌 陳介祺

墨視本平,磨須鄭重。濡毫勿卷,須適其性。指肚著管,大二先井,三以為輔,四五從令,掌心必空,筆得仍正。忌邪與拘,忙乃大病,臨帖求似,法於古鏡。即此是學,作字要敬。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此為初學說耳,若求古人筆法須於下筆處求之。

所有之法,全在下筆處,筆行後無法,無從用心用力也。

運腕之要,全在指不動,筆不歌,正上正下,直起直落,無論如何皆運吾腕而已。

「直落』二字要體會,下筆微茫,全勢已具。

轉折即同另起一筆,不是斷開,只是換法。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下筆先要法分明,分明方是法,不分明不是法,筆筆分明便館筆變化,餘五十後始見及此。

凡用手者,皆運腕乃得法,蓋莫不然。手只用以執筆,運用全貴之腕,運用吾腕,是在吾心,豈腕自運乎?運腕而指不動,氣象、意思極可體會,能如此方是大方家數,方是心正氣正。手不動方可言運腕,猶心不動然後可言運心也。指動則腕不得為主,心動則心不得為主,心無主,則靜而所得者甚少,動而所失者必甚多矣。

力量運於指肚則鏖靈,方能五指齊力而無筆管傷指之病,運於虛靈則力無窮而不拙謬,非門外人之鬥狠矣。

手之用力於指肚,如以手用力抓小物,五指齊力,一氣合運,自手通腕,自腕通臂,自臂通身,手指不合一向管執筆之病百出,其它更難言矣。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圖片:《中國法書全集》18-清-3(文物出版社)

五指肚運齊力,再合起向上提,向上豎,心豎則手豎,手豎則字豎,字堅方有精神,入手自此,執筆定又無病。再說運腕,腕似拙而難運,求而得之,甚不拙矣,不肯用心,何能解此。

運腕之妙,畫家筆端有「金剛杵」之喻最精,然須正正噹噹,卓爾直落,筆尖落處,又極分明,不懵懂。

軟筆用力到尖,如以竹枝持而挺之令直意思,力即能到尖。到尖,則魯公錐畫沙之喻最妙,然亦須正而泥渾融也。

屋漏痕,力猶有餘,引而不發也。折釵股,直住收,筆健也。

下筆處一畫之法已具,一身之力俱到。

有法則兩頭吃勁,中間仍不省力,方是真有法。中間松,仍是下筆力不足,力愈足則愈遒,筆愈豎則法愈真,力愈足,力愈有餘,愈遒愈善,用力愈足。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此一筆是如何寫,於下筆處已定,畫短如此,畫長亦如此。

收筆立得住,即是下筆之法無誤,收不住者,即下筆時法仍未盡善。凡事慎終於始,小道亦然,要好,全在不苟。

求法先須形似,形似又須神似,神似乃非貌襲,而為心得其規。仿而無神理者,徒講間架,尺寸而無匠心者也。

是心理分明,手裡分明,自然形似,乃能神似,以至於自成一家。

取法乎上,鐘鼎篆隸,皆可為吾師。六朝佳書,取其有篆隸筆法耳,非取貌奇,以怪樣欺世。

求楷之筆,其法莫多於隸。蓋由篆入隸之初,隸中脫不盡篆法,由隸入楷之初,楷中脫不盡隸法。古人筆法多,後人筆法少,此余所以欲求楷中多得古人筆法,而於篆隸用心,且欲以凡字所有之點畫分類,求其法之不同者,摹原碑字而論之,為漢碑筆法一書也。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陳介祺 《篆書書味墨華七言聯》 釋文:書味養心存赤氣,墨華傳古附青雲

得古人一筆,便多一法,一字有十筆,便有十法,一筆有數寫法,更多變化,諸法奔赴腕下,無一不善,必成大家。

筆法千古不易,一筆有一筆之法也。結體須要用功,一字有一字之法也。

作字須行氣,氣須自畫中貫,從大處從容來,向大處從容去。行氣似甚大,旁雖無物,亦若近即相妨,而筆畫仍寫不長者;能收得住,站得住,不出心中規矩尺寸,也要接得順,轉得靈,聯貫得固者。法分明,而無畫處亦有脈絡相連,一字如一筆書也。是非中鋒提筆,豎筆不能矣。若藏鋒,則功夫到,力量足,神明於法,自能縮而更勝於伸,愈收愈足,愈斂愈妙,非以不出鋒,便謂之藏鋒,此則非初學所能解矣。

練行不如練氣。古人法備精神,大如鐘鼎文,行款有全似散底,而通篇一氣,無不聯貫,不惟成行,直是成大片段。其實只是筆筆站得住,字字站得住,行行站得住。至鐘王楷法,後人以九官求之,謂凡縱三橫三九字皆聯貫,唐以來書即不能如此,無論大段矣。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本圖片來自網路

作字必須懸肘,古人作小字,亦無不懸肘者。童蒙習字,每日令寫二、三寸大十數字最有益,及冠後即難習,若性成矣,不可抬腕而不抬肘,思枉尺而可直尋也。

硬筆不如羊毫,品格分矣。

小筆寫大不如大筆寫小,能用大筆為要。能用濃墨,方有力量。小字可展之方丈,方丈須如作小字。用筆與墨氣,看墨跡較易解,力足者,墨右淡左濃,中鋒者墨在正中。

作字須日日有課程,用心臨古人碑帖。

鐘王帖南宗,六朝碑北宗,學者當師北宗,以碑為主,法真力足,則神理自高,先求風姿,俗軟入骨,未易湔洗矣。

本朝書家推劉、張(指劉墉、張照——楮庵注),張純用硬筆,力能撐而內不足,劉字字摹仿古人,惜為帖所拘,只一字一字結構(老年自語人謂一字只能完全一字),未到漢魏六朝大碑境界。今之何子貞過於劉、張,然不免有名士習氣,有人之見存,目空俗子,而自己功夫未能作真古人上上乘,想未能虛心,實力不自少恕也。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陳介祺 《行書地偏雨冷七言聯》紙本行書 123×30cm×2 天津博物館藏

附為幼學論書

用筆之法全在下筆用力,而不可揉作一團(切忌揉,即是法不分明)。用力須於下筆時筆尖分明,落筆直下,全是運腕,指筆永不動,則挺健而不拙滯。古人之法有所得,發筆便快,墨色便光,與無帖意而徒勻整者,自然不同,然應試自以勻熟為主,筆尖不等用,則亦不能明凈也。作字不過十數年,須一筆一筆求之,所謂筆法千古不易也。結體須多看樣式,用心配合間架,取勢取神,所謂結體亦須用功也。

辛未春,海豐吳仲貽(即吳重熹、簠齋婿。——楮庵注)倩錄余示阜孫《習字訣》於冊。余見之,復舉十年來所自得隨手雜記如右。爰命阜再錄,而余又編之,以為初學先導。

同治辛未三月二十四日甲寅,海濱病史再記。

「書法評論」7:陳簠齋的《習字訣》

陳介祺《行書橫雲秋色七言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畫壇品薦」耄耋巨匠——李霞生
手繪半月弧歐式經典玄關低櫃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