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光天圈是人類在宇宙中的最大活動閾限

光天圈是人類在宇宙中的最大活動閾限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及所有受到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集合體,包括8顆行星、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幾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鳥神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帶天體、柯伊伯帶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日球層頂,以及假設的奧爾特雲(如圖30)。太陽系的最終界限需要由太陽風和太陽引力兩者來決定,而太陽風能影響到星際介質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距離的四倍,但太陽的洛希球(太陽「引力」所能及的範圍)應該是這個距離的千倍以上,參考鄰近的恆星,洛希球邊界位於距離太陽約2光年(125000天文單位)的範圍。

一 新的天文單位——光秒、光分、光時、光天

為了確定人類活動閾限,這兒首先發明了幾個新概念——光秒、光分、光時、光天。按照國際公認的所謂真空光速299792.458千米/秒9計算(事實不存在真空),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有關光速運行距離的幾個單位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

1光秒=299792.458千米

1光分=60×299792.458=17987547.48千米

1光時=60×60×299792.458=1079252848.8千米

1光天=24×60×60×299792.458=25902068371.2千米

1光月=30×24×60×60×299792.458=777062051132千米

1光年=31556925.9747×299792.458=9460528404879.359千米

從中不難看出,即便是面對最小光速運行距離單位,人類也是很難企及的,目前也只有很少的美國人曾經通過登月短時間內飛躍過一光秒的距離,那麼人類有沒有可能飛躍其他光速運行距離單位哪?下面我們就按照人類飛行器所可能達到的飛行速度極限首先計算一下。

目前人類最快的飛行器當屬美國太空總署與2011年8月5日發射的的宇宙飛船「朱諾號」探測器了,飛行速度一度達到每小時26.5萬公里,即每秒73.61千米,但即便這個曇花一現的速度也還不是基於人類飛行器自己的動能形成的,而是基於木星的巨大引力加速形成的。現在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將21世紀人類飛行器的極限速度暫且定為為每秒100千米,下面我們以這個速度分別計算出人類飛躍上述光速運行距離單位的按秒計算的時長(精確到小數點後2位),以及按年計算的時長(一年按31556925.97計,精確小數點後4位)。

1光秒距離用時=2997.92秒=0.0001年

1光分距離用時=179875.47秒=0.0057年

1光時距離用時=10792528.49秒=0.3420年

1光天距離用時=259020683.71秒=8.2080年

1光月距離用時=7770620511.32秒=246.2414年

1光年距離用時=94605284048.79秒=2997.9246年

由此可見,以人類所可能達到技術及壽命所限,人類最大的活動範圍遠遠不及1光月的距離。那麼,一光月又是在什麼範圍哪?這需要涉及到另外一個常用的單位——天文單位。天文單位是天文學中計量天體之間距離的一種單位,以A.U.表示,其數值取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1978年決定改用1A.U.=149597870.7千米。基於此,我們可以計算出:

1光天的天文單位數值為:25902068371.2//149597870.7=173.14 A.U.,相當於距離太陽120A.U.的日球層頂(太陽系第二邊界)強。

1光月的天文單位數值為:777062051132/149597870.7=5194.34 A.U.。

二 太陽系的三個邊界

根據上面的數據,太陽系可以解讀為三個邊界,通過這三個邊界的劃分,我們就可以基本上搞清楚人類的最大活動閾限了。

(一)第一邊界(光時圈)

太陽系第一邊界位於柯伊伯帶。柯伊伯帶內基本上囊括了太陽系所有天體。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 A.U.)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位於距離太陽 40~50 A.U.,這裡滿布著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物體。按照光在單位秒分時所到達的距離第一邊界的太陽系還可由內及外劃分為劃分為光秒圈、光分圈和光時圈。

1、光秒圈。屬於行星自系統。太陽系八大行與各自的衛星相互形成行星內系統,其相互之間的最大距離不超過20光秒,這個不足1光分的圓圈就形成了光秒圈。光秒圈內可以通過採用電磁波通訊方式基本上實現即時通訊。

2、光分圈。屬於類地行星系統,主要位於內太陽系。內太陽系在傳統上是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區域的名稱,主要是由硅酸鹽和金屬組成的,這個區域擠在靠近太陽的範圍內,半徑還比木星與土星之間的距離還短,但即便最近的金星與地球之間的近距離也已經超過4200萬公里,約為2.33光分,這種情況下的一次完整的相互電磁通訊將至少需要4分鐘多的時間,顯得冗長而不方便,故自光分圈起,人類應在技術追求量子即時通訊方式。內太陽系最遠的小行星帶距離太陽為2.3至3.3A.U.,內太陽系天體相互之間的距離不超過40光分,電磁通訊仍不足1小時,故內太陽系屬於光分圈。

3、光時圈。屬於外太陽系,內太陽系以外其他太陽系成員,包括類木行星系統和柯伊伯帶。光外太陽系距離太陽最近的木星的近日點為4.95 A.U.,相當於41光分強,電磁通訊時長已接近一小時,而土星距離太陽的最近距離則為75光分強,柯伊伯帶近日點已經超過了332光分。因此,外太陽系電磁通訊全部超過或接近於一小時,它們應該屬於光時圈。光時圈的通訊更需要量子即時通訊。

(二)第二邊界(光天圈)

當來到太陽系第二邊界時,此時我們就已經位接近光天圈了。光天圈位於日球層頂的外緣。日球層頂也稱為太陽風層頂,是天文學中表示出自太陽的太陽風遭遇到星際介質而停滯的邊界,距離太陽120個天文單位。日球層頂距1光天的光天圈距離僅有53個天文單位,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太陽系的第二邊界稱之為光天圈。

(三)第三邊界(光年圈)

太陽系第三邊界位於為太陽的洛希球。洛希球也就是太陽引力所能及的範圍,而考量鄰近的恆星,估計太陽的引力可以控制2光年(125,000天文單位)的範圍,這個距離已經囊括奧爾特雲向外延伸的部分了,後者不會超過50000天文單位。

根據上面三個邊界的劃分可知,人類探測器目前剛剛飛出太陽系的第二邊界,尚不及光天圈的外緣。NASA於2013年9月12日宣布,發射於1977年9月5日的「旅行者1號」已經穿越了日球層頂。這表明,「旅行者1號」目前已經飛出了太陽系的第二邊界,但按照「旅行者1號」飛行速度,直到它在2025年電池耗盡時也飛不出一光天的距離。這還是在無生命狀態的理想飛行距離,如果是作為生命體的人類就更不現實了。由此可見,無論從各個方面分析,考慮生命體的巨大局限性,即便是按照最理想的每秒100千米的速度,一光天也將是作為生命體人類的極限距離。可以肯定,如果不求自身生命體的質變的話,人類最大活動閾限只能局限於光天圈。

三 新文明是衝出太陽系光天圈的唯一途徑

事實上,站在生命體局限角度分析,人類最多只能局限於地球及其衛星系統內,離開地球系統,人類即便是連近及左鄰右舍的火星和金星也無法企及。

以火星為例。火星到地球的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目前即便用地球最快的飛行器也也需要7個月,但這還是沒有考慮人生存問題的純粹飛行器的飛行時間,而要進行有人參與的長時間飛行,其複雜和艱難程度將會增加N多倍。現實的情況是,即便目前地球人集中最大力量,最多也只能極為有限地讓很少的人到離38萬公里外的月球上維持總共不超過10天的旅程,實現仍然屬於地球的行星系統的1光秒衛星登陸,可要想實現移居到超過地月距離約200倍左右的火星上,則其難道可想而知,因為這樣遙遠的距離需要運送的不僅僅是短時間的幾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長時間的龐大生命保障系統,甚至還需要一個配上一套完備的文化保障體系,而這些複雜系統中任何一個微小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失敗。因此,星際旅行對人類不僅僅是個量性不足的問題,而根本是由於人類自身體質遠不能與星際履行匹配,以及可能企及的技術手段具有質性不足所致,這與生命體的天然屬性有關。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無論藉助於工具,只要人類還是一個生命體,就決定了其根本不具備可以實現星際旅行量級,也註定了其無法生存於一個遠離地球的純自然環境的命運,即是說人類根本上不是個可以實現星際旅行的物種。

基於地球的非純自然環境,人類產生了對生態環境的巨大依賴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一定範圍的大氣壓,豐富的水資源和礦物質,富足的生態食物鏈,有效的抗輻射大氣環境,適中的地質密度和行星自轉速度,還需要一個距離大小都適中的衛星(月球)......所有這些,使通過長期演化而形成的生命物種對環境產生了很大的適應性和依賴性,而作為生命界最高級的人類是依賴環境最為嚴重的最為脆弱生命物種,故對環境的要求更為苛刻。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是完全不可能脫離地球環境而生活於純自然環境的。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長達35頁的最新研究報告稱,人類可能最多只能在火星上存活68天,該研究是通過分析了該項目所需要的氧氣、食物與技術等數學公式得出的權威結論,這當然還只是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做的分析,而屆時實際面臨的問題可能要比這種理論分析要複雜很多。

人類要想實現移居到遠離地球的純自然中生存,最需要解決的還不是星際旅行技術,最為重要的是應該首先徹底解決人類自身所天然具備生老病死的局限性問題,但遺憾的是:至今人類似乎根本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而是把大量的資源和精力浪費在太空開發和星際旅行上,這使得人類開發方向處於嚴重的本末倒置,如不能及時糾正,作為最脆弱生命物種的人類必然會最終覆滅於毀滅性災難中。所幸的是,新文明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竭盡全力糾正人類目前這個錯誤,並且正在通過終極事業全力推進徹底克服生命體局限脆弱性的THSP工程。

新文明是地球文明演化到最後的終極文明,其直接成就就是人類通過極限技術完成對生命界的突破性變革,使之成為徹底克服生命體之生老病死局限性的超生類(可以完備承載人類全部精神的超級非生命體),完成對整個生命界的超越,這是基於生命體越來越快的演化節奏而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個生命演化史上最為巨大的變革過程中,新文明承擔了承前啟後的橋樑作用。作為新文明之未來的直接成就,超生類將完全不同於生命體的人類,因為其首先已經與人類不屬於同一物種,而是屬於超越整個生命界的第三界——超生界,而超生界已經完全脫離了對生命界的依賴,他們不需要空氣、水、食物等所有生命體的基本生存條件,完全可以脫離生命界生活與純自然界,此時的主體已經真正具備了實現星際旅行、開發宇宙的條件(參閱《先鋒小鎮?新文明烏托邦》,三聯出版社)。只不過,此時的社會主體已經不再屬於人類了,而是屬於全面超越生命界的超生類,正是基於此意義,人類本身是無法真正飛出太陽系一光天的邊界的,而只能拘禁於太陽系的牢籠里。

若非新文明,人類包括飛行器最多就只能在局限於一光天以內的日球層頂活動,換言之,人類就相當於被拘禁於1光天的囚籠里,而永遠不可能衝出太陽系奔向宇宙。全力推進新文明,加緊人類極限技術研發,唯此才是唯一解決問題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息神星 的精彩文章:

你對遙遠的冰凍世界 - 妊神星又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