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老實人說話總吃虧,孔子和老子都提到兩個字,可解決人際溝通障礙

老實人說話總吃虧,孔子和老子都提到兩個字,可解決人際溝通障礙

在人際交往溝通中,怎麼說話,說什麼話,會影響到一個人人際關係的好壞。俗話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話說多了,說錯了,收都收不回來。真正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懂得在合適的時機,說出恰如其分的話。古代的兩個大聖人孔子和老子的話,在這方面給我們帶來啟示。

一、孔子、老子都提到兩個字:訥言

無論是孔子還是老子都提到了兩個字「訥言」。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老子則曰:「大辯若訥。」訥言,就是說要謹言慎言,不能口不擇言,信口開河,說話不把門。孔子和老子所講的「訥言」,雖只有兩字,卻凝聚了聖人們對社會人生百態的深度思考和洞察,謹慎慢言可以塑造一個內斂實在、敦厚、智慧的你。

二、少說話少犯錯

謹言慎言,反應一個人的自我約束力,從而不至於莽撞冒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的司馬耕是孔子的學生,司馬耕說話多而快,個性急躁,他曾問孔子怎樣才為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就是告誡他說話要謹慎,謹言慎行。伶牙俐齒愛辯論的人,只會逞口舌之快,而不知言多必失。

三、「訥言」成就信用

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話說的越多,越可能不能兌現所說的話,結果就是失去信用;誠信的根本在於少說話、不空言。老子也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他認為話說的再好,都不如做得好。

四、說話看時機,看對象

孔子的「訥言」並不是要我們都做「悶嘴葫蘆」,不說話,而是說話要看對象,看時間,看準時機,在該說的時候才說。「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該說不說,失信;不該說卻說,失言,說話最重要的是看準時機和對象。

五、少說話才能踏實做事

孔子說「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思想,行動是最好的語言。實幹勝於雄辯,陸遊所說「絕知此事要躬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心學大師王陽明也主張「知行合一」,如果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勇於說話,哪裡還有時間去做事,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小結:

從《易經》:「吉人之詞寡,躁人之詞多」,到《論語》:「敏於事而慎於言」,及至《道德經》:「大辯若訥。」無論是儒家之言,還是道家之辯,「訥言」這兩個字歷經千年而愈發奇妙。對於當今這個社會來說,無疑也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的處世智慧。說話是一個人德行的體現,心地純良,說話自然真誠;心地平和,自然不會多嘴多舌。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際溝通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