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白居易是中唐偉大的文學家,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宦海浮沉。讀者喜歡他通俗寫實的創作風格,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細品也意味無窮。比如他的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讓人掩卷深思;他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使人唏噓不已。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暮立

唐代:白居易

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

白居易40歲時喪母,他從京都回到故鄉下邽守孝。此詩為回鄉時所作,這時也是白居易一生中初受挫折的時期。除不幸喪母外,當時朝堂中還存在著一股勢力,也與白居易水火不容。在此形勢下,他已預感到未來宦途將充滿艱辛。在家鄉的這段歲月,雖說平安無事,然而心中卻感到憂鬱和孤獨,因而沉醉於苦讀之中。

第一句點明時間和地點,「黃昏獨立佛堂前」。生性聰慧的白居易,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9歲成為進士,並曾外任杭州和蘇州的刺史。但白居易也有深厚的佛緣,是一位篤信佛法的居士,蘇轍曾評價說,「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既涉世,屢憂患,胸中瞭然照諸幻之空也。」所以當詩人仕途遇挫,自然就會在佛堂前靜默深思。

承句是本詩的重點,「滿地槐花滿樹蟬」。這一句格調很美,簡單的7個字,描繪出天色漸暗中,白色的槐花散落遍地。而一個「滿」字,則誇大出眼前蕭瑟的秋景,也烘托出詩人鬱悶的心情。讀者彷彿看到了作者孤獨站立的身影,落花和蟬鳴,也把我們帶到一個靜聽誦經的禪意世界。

槐花滿地、秋蟬悲鳴,此時已是秋深時節,而佛堂又是靜修的地方。詩人暮立在此,心中矛盾重重,既感到塵世的喧囂,又希望內心可以立刻沉靜下來。一邊是紅塵滾滾,一邊是禪意濃濃,但詩人卻暫時無法取捨。母親過世、仕途昏暗,步履維艱、人生慘淡,進不能有所求,退又如何可以甘心。滿地的槐花彷彿也像陣陣秋雨,不斷地敲打著他的心房。

後兩句抒發情感,「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大意是,一年四季,心中總覺得悲苦,但最悲苦的日子卻是秋天。雖然這是一種最平常不過的感嘆,但白居易的悲秋感受卻略有不同。因此結句雖近平凡,仍有十分感人的分量。

詩人最愛大自然,也善於在細微處捕捉靈感。但是若是心情很差,再美的風景也不能入眼。春花秋月、夏蟬冬雪,本該盡情謳歌,而白居易卻感覺這些都是別人眼裡的勝景,他只看到了殘花、枯葉,聽到的也是悲鳴和哀啼。心境如此,詩人筆端流出的詩句也盡顯凄苦。「心苦、腸斷」,直讓人心碎。

再回憶起白居易在杭州時的作品,「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多麼令人神往;而他晚年安居洛陽時也寫過,「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那種大徹大悟也是完全不同。

縱觀這首詩,雖然語言樸素,卻情感真摯,如同面對面訴說家常。作者將滿腹心曲盡情傾訴,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滿地槐花滿樹蟬」,詩人用景語委婉地闡述內心的悲愁,也讓人過目不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杜甫苦中作樂,這首詩一句一景,卻天然去雕飾
周邦彥的一首玉樓春,搖曳生姿,詞境頗顯瑰麗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