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喜歡自我厭惡的人大多都具備這四點,看看有沒有你

喜歡自我厭惡的人大多都具備這四點,看看有沒有你

朋友家孩子上初中,前幾天跟朋友去自助燒烤,孩子也一起來了,之前一直知道這孩子內向,但她當天表現出很多狀態,顯示出她是一個極度自我厭惡的人。比如跟她在一起時總能看到她在發獃,並且隔一會兒就「唉」地嘆一口氣,彷彿有很多難解的心事。比如說她會把很久之前發生的糗事放在心上,一個人發獃的時候就會想起那些糗事,繼而內心埋怨自己:「我怎麼這麼不小心呢?當時要是沒發生那些糗事怎麼辦?別人一定都不會像我這樣總闖禍吧?」

我跟她聊天時她問我:「阿姨,我是不是心理有病啊?我總覺得很討厭自己,長得又不漂亮,學習也不好,做什麼事都做不成,別人請我幫助我也不懂得拒絕,可是我又總是做不好,總是幫倒忙,幾乎可以說是一事無成,沒有優點。」

聽她這樣說,內心十分心疼她,這樣自我厭惡的人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放在心上,每天都會不止一次想「啊,要是能重生就好了」「要是時光可以回溯就好了」「時間回到三分鐘前我絕對不做這件蠢事」諸如此類,可是她卻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只有自己才會對自己的事在意,她做過的糗事也許人家早就忘記了。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自我厭惡。

01、什麼是自我厭惡


顧名思義,自我厭惡就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好,討厭自己,甚至憎恨自己。它不僅是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而是一種較為深層的、指向自己整個人的厭惡。

那麼自我厭惡是如何形成的呢?

社會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在他的「鏡像自我理論」中提到,人們會關注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並且使用這些話語來形成對自己的判斷。

然而當我們收到的大多數評價都是「差評」的時候,人們就會內化這些負面評價,認為自己就是在這些或那些方面不行、不好,從而逐步形成自我厭惡。

Edward Higgins在他的自我偏差理論中也提出了過三個自我:


實際自我(Actual self):我們實際的身體及心理狀態,也是我們的現狀
理想自我(Ideal self):我們希望擁有的特質、對自己抱有的願景
應實現的自我(Ought self):我們認為自己必須擁有的、底線的、不可失去的特質

就像開頭說的那個小女孩一樣,當她得到外部對她的不好評價時,她對那麼評價和行為無法釋懷,此時的她應實現的自我和實際自我就發生了偏差, 這讓她覺得她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都非常失敗,讓她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生活中也常常會有自我厭惡的人,比如我身邊就有一個同事,常常會跟我說:「我覺得老闆不喜歡我,我總是做錯事,別人都能做好我就做不好。我可能很快就要被開除了。」

這樣的人總把「對不起」和「抱歉」掛在嘴邊,生活上或者工作上一出現問題,總是第一時間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沒做好導致出現不好的結果。

無可否認,這種人是公認的「老好人」,他會習慣性地把所有攻擊性情緒都指向自身,其實歸根結底,他自我厭惡的背後,是自己無處釋放的負面情緒和過高的自我期待。

02、自我厭惡的人都有哪些表現

很多人覺得自我厭惡的人就如文章開頭說的小女孩一樣,自卑、內向、不懂得拒絕,但實際上這只是自我厭惡的其中一種形式的表現,那麼一個人的自我厭惡行為都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 l 喜歡貶低別人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越是內心缺乏什麼,越是喜歡顯露什麼。有些自我厭惡的人內心對自己極度不自信,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但表露在外的卻是另一種姿態,那就是拚命說別人不好。

這類人通過貶低別人獲得自身心理的抬升感,但這往往只是一種虛假的心理優越感,唯一的好處是得以讓自己好受,沒有其它任何益處。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經常會體驗到一種挫敗感,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所以經常看不得別人好,以達到一種心理平衡狀態。

  • l 渴望自己能成為被羨慕的那個人

總感覺自己什麼都沒有,自己的生活低人一等,時常陷入自己的情緒里無法自拔,覺得周圍的人都活得很洒脫,自己跟別人同時干同一件事,無論結果如何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完成得完美。

這種心理下的人其實並不是羨慕他人,而是更想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喜歡,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看不到自身的優點,從心底不認可自己,希望自己能成為羨慕的那個人。

  • l 習慣於負面方式激勵自己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總是習慣於用負面方式激勵自己,比如此時自我厭惡者會說:「我難道連這點事都干不好嗎?」「我要是連這個問題都解決不好,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總是喜歡通過種自我厭惡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威脅或者自我批評,以此來給自己動力,督促自己去改變。

  • l 容易把他人的意見和看法當成指責

自我厭惡的人總是對自己的做法沒有信心,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就還拿文章開頭那個小女孩來說,我們一起自助燒烤,在操作的過程中媽媽告訴她油要怎麼塗、佐料怎麼放,烤到什麼程度為好,對普通孩子來說,按照媽媽的說法去做就好,可是她卻因此陷入了沉默,她把媽媽的這種行為當成了對自己的指責,她認為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導致媽媽責怪她,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教給她正確的方法。

03、為什麼人會陷入自我厭惡?

一說到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很多人很容易就聯想到家庭和父母,的確,每個人的性格形成都跟自己的家庭和成長道路上的經歷有著一定的關係,有的家庭中的父母對孩子過分苛責,孩子就會變得自我厭惡。

尤其是當父母的批評缺乏恰當的表達,而孩子又尚未有能力將對言行的批評與指責區分開來時,便會習得 「我什麼都不好」的感知與思維方式。為了獲得力量感,也為了迎合父母,孩子也會慢慢不再把自己當做小孩,逐漸地變得自我挑剔,對自我感到不滿和厭惡。

而有的家庭父母並沒有過度挑剔,孩子依然成為自我厭惡的人,那是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沒有及時給予孩子鼓勵,以至於孩子從沒在父母面前得到過肯定,這就傳達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信息:我做不到讓父母滿意,是我不夠好。


一般無法與父母及他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的人更容易自我厭惡,這種疏離感使他經常陷入孤獨的處境,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自我厭惡感反而能讓他得到逃避和解脫,因為比起改變他人,「使自己能夠做得更好」這樣的想法更能讓自己有掌控感。因此這類人常常會想「當我變得足夠好了,一切就都變好了」。

04、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厭惡?

自我厭惡者其實自身是非常矛盾的,他們一邊厭惡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想要做到更好,一邊又無法從心理上接受自己對有些事情的無能為力,所以常常會陷入自己的情緒中幻得幻失無法自拔。那麼我們如何擺脫這種自我厭惡感呢?

  • l 以優勢視角看自己

很多家長在孩子做完某事時,會習慣性地「挑刺」,比如孩子這次考試考了95分,大部分家長第一時間看到的不是孩子得了95分,而是失去了哪5分,這就是以劣勢視角在看孩子。如果站在劣勢視角看問題,那麼此時孩子存在的問題就會被放大,在自己的眼睛裡是100%的錯誤,因為此時的自己看不到孩子的優勢。

家長看待問題的方法和角度完全影響孩子的視角,自我厭惡的孩子更多地也會從問題角度看自己:「我有哪些不足需要改正」「我怎麼樣才能避免下次再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樣我才能變得更好」,我們要引導孩子從優勢視角看自己,比如讓孩子多關注一下自己有哪些特長,做了什麼事情能讓自己快樂,面對挫折的時候自己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等等。

以優勢視角看自己能給予自己力量,從而不需要再通過自我厭惡的方式來逃避自己的無力感。

  • l 站在他人視角看自己

我們常常會寬容他人的錯誤,可是卻對自己的缺點耿耿於懷,我們都知道,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優點,只不過這個優點很多時候被自我厭惡的心理所掩蓋,自己發現不了而已。

當你覺得自己很有挫敗感或者做了一件很失敗的事的時候,也可以試著忘記自己的立場,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看自己所犯的錯誤,換句話來說,把自己的錯誤當成是別人犯的,看看自己會是什麼樣的態度。

有一本叫《不是你的錯:超越自我憎恨》的書里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一個人,像你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你,你早就離開Ta了。」更多時候自己對自己比對他人更加苛刻,當自己能站在他人視角看自己的時候,想必就會對自己更加寬容,減少許多自我厭惡感。

  • l 改變歸因方式

比如考試沒考好,自我厭惡的孩子就會想「我怎麼努力都沒用,我總也考不好」,其實在這樣想的同時,他已經把原因歸結於難以改變的事情上,如智力、運氣之類,那麼他就容易變得消沉,這種歸因方式會讓他覺得無能為力,強化無助感。

如果能夠把原因歸結於可改變的事情上,比如考得不好,正確的想法應該是「這次的試卷主要集中在應用題上,我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把錯題歸集起來攻克掉」,那麼就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進不足上,而不是質疑自己的能力,從而變得更加厭惡自己。

除了以上幾種方式,自我厭惡的人也可以列舉出自己的優點寫在紙上,放在自己的面前,時刻提醒自己多關注自己的優勢而非劣勢,多肯定自己的突破和進步,不消極評估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可以慢慢改變自己的自我厭惡情緒,變得積極自信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歸因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