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小歡喜》從丁一自殺到英子跳河: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小歡喜》從丁一自殺到英子跳河: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小歡喜》並不歡喜,除了劇中「最溫柔的媽媽」劉靜患癌症這件事大家接受不了,還有就是丁一跳樓自殺和喬英子跳河未遂,並患上中度抑鬱症,也讓大家直呼心裡「有點堵」。

可是有觀眾居然說,丁一自殺、英子跳河,太過「矯情」?可見,太多人,都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不容忽視。

社科院做過一個調查,有一些高考狀元工作後,表現不再出眾。為什麼呢?因為很多學習特別好的小孩,都是家長威脅出來的。就像英子和磊兒,其實都是被逼出來的。

被逼出來的小孩,當時很努力,也取得了令大家驚喜的結果,可是長此以往,孩子內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被破壞了,那就是安全感。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被破壞掉了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隨著孩子長大,人格逐漸成熟,焦慮被掩蓋了,但是內心深層次的安全感被破壞後,終身都會對他有影響。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在於家長的教育模式。這幾種教育模式,最容易引發焦慮。

◆父母的過度控制

《讓孩子遠離焦慮》書中提到,有一種父母稱為「直升機父母」。家長天天在孩子身邊「飛」,什麼事都要管,吃東西、穿衣服、走路全要盯。

劇中宋倩就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高中三年,英子從沒有吃過學校的飯,都是宋倩做好飯送到學校。英子想吃豆漿油條,不允許;想吃火鍋,怕上火,也不讓。甚至逼著英子早晨生吞海參。

英子想要考南大天文,她不允許,想盡辦法干涉,所以最後導致英子患上抑鬱症。

丁一的情況也是這樣,他爸爸說,孩子喜歡地質,可是他們非逼著他學習金融,結果雖然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但是睡不好,才有了休學以及自殺事件。

◆焦慮解釋的模型

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總是為了外部的評價,忽視了孩子內心的追求。

劇中,童文潔也是一個焦慮的母親,在第一集,就對孩子說,如果你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這一輩子就完了。

同樣,季勝利也說,如果季楊楊考不上大學,他該怎麼辦?

幸運的是,方一凡通過藝考,拿到了大學的通行證。季楊楊,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理,雖然後來他放棄了北理選擇了慕尼黑大學。

我們去衡量一個人的時候,標準不要只盯著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人品、情商、個人特色、氣概、探索精神,都比學習重要。

學習不好,不代表人生就完了。成功的人生有很多種,並不是只有學習這一條路可走。

◆容忍或鼓勵迴避行為

如果家長建議或者幫助孩子迴避,就像房間里的大象,每個人都假裝沒看見它。一個家庭明明有問題,但是不能說,大家都假裝沒有。這會令孩子養成一個習慣,知道某件事情是不能提的,他會產生焦慮。

劇中,劉靜住院,他們夫婦瞞著季楊楊。季楊楊從蛛絲馬跡里,感覺到了爸爸媽媽有事瞞著他。那一段時間,明顯能感覺出他的焦慮。而且家裡的氣氛也怪怪的。

所以,不要在家裡設置禁區。

◆拒絕或者批評

經常性的拒絕或者批評,都會讓孩子產生焦慮。

◆衝突

父母要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

孩子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行為習慣就是自我歸因,小孩兒看到兩個人打架,哪怕不認識這兩個人,都會認為跟他有關係。

劇中,宋倩跟英子每次吵架,英子都會責怪自己。甚至,為了讓媽媽少生氣,讓爸爸從博雅書院搬走了。即便是想要跳河,說的還是對不起,我不配做你們的女兒。

積極的家庭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減壓。管理孩子的焦慮狀況,可以嘗試這樣練習。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受。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的失敗。你應該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這很正常,因為媽媽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

而不是說:你別難過,這事不要緊,做壞了也沒人說你!這隻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讓他更加焦慮。

宋倩沒有理會過孩子的感受,總是跟英子強調自己的感受,所以讓英子也忽視了自己的感受,才有了後來的崩潰。

第二步:給焦慮的大腦重貼標籤。

面對孩子的焦慮,盡量少提「焦慮」這個詞,父母越過度關注孩子的焦慮行為,他就會越強化這件事。平常心對待就好。

也可以給焦慮起個其他的名字,把它叫做「恐慌先生」、「擔心妹妹」,當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焦慮時,就能控制住它。因為焦慮就是這樣,當你可以盯著它看的時候,它就離開了。

第三步:啟用第二反應。

《論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也就是說,季文子遇事都要考慮三次才行動,孔子說,想兩次就可以了。

一個人想干一件事,一想就去干,這很危險。一想,停下來,再想一下,再干,此時既想干,又有行動力,行動力與考慮之間是一種和諧關係。但是你想得太多,可能這件事就做不了了。

焦慮的人,在面對選擇時,可能會有一個抵抗的心理,這個時候,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看可不可以改變。

一旦你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機會,也許很多決定就會改變。

第四步:關掉身體的警報。

身體一發警報,人就緊張。所以,我們要學會呼吸,平靜自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慢慢地感受呼吸,就能減輕緊張、焦慮的情緒。

第五步:學會讓孩子做主。

俄國著名革命家、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該讓每個人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依賴任何人,無論他怎樣愛這個人,怎樣相信他。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也說: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財富,那就給他尋找財富的信心,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智慧,那就給他獲得智慧的信心,如果我們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給他生活的心。

試著把主導權教給孩子。有時候,你把權力給他,他不需要再去跟自己的內心或者家長做鬥爭,焦慮就會少很多。

第六步:鼓勵

在你幫助孩子做出這些改變以後,要給孩子更多的鼓勵、更多正面的力量。千萬不要擔心表揚孩子多了,孩子會翹尾巴,人這一輩子因為翹尾巴所犯的錯誤其實不多,大量的錯是因為不敢做而犯的,一個有自信的人是沒錯的。

有句話說:永遠自信,即便在犯錯的時候。

自信的孩子,很少焦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歸因 的精彩文章:

教育心理學簡答常考31題,高分秘籍在這裡!
孩子考不好總是有借口∣做到這幾點,教給孩子正確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