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越愛孩子越自私,缺乏同感心?不妨從孩子「健康恥感」入手

為什麼越愛孩子越自私,缺乏同感心?不妨從孩子「健康恥感」入手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小櫻懷上二胎之後,8歲的女兒開始百般哭鬧,最後乾脆給自己爸媽下了通牒:

「你們想要二胎也行,必須要提前留遺產,家裡面的房子車子所有都寫上我的名字,要是不簽字,你必須去流產!」

小櫻看到之後委屈了大哭。她不知道自己用生命來疼愛的女兒,昨天還躺在自己懷裡的女兒,為什麼轉眼間就變得如此自私冷血?一夜之間,只認錢不認人了。

虎媽說: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優秀。可同時也越來越自私。這究竟是怎麼了?答案或許就藏在我們每位父母身上。

雖然父母的愛孩子本意都是好的,但是也在無形之間增長了孩子的自私。

孩子自私的表現

①凡事只為自己考慮不懂謙讓。

作為一個孩子,大概在三歲的時候就會學會分享,懂得自己和家人之間的親情關係,懂得謙讓別人。但是如果孩子已經很大了,依舊認為所有的好東西只能是他的,不懂能和別人謙讓。這個時候孩子已經開始朝向自私的方向發展了。

作為家長,應該從小給孩子樹立尊老愛幼的道理,讓孩子懂得與人相處當中的人情,懂得和別人進行謙讓。這樣才能為孩子與他人之間建立友好的關係奠定基礎。

②凡事都依賴父母,不懂獨立

很多家庭都對孩子進行一種「包辦式」培養,從小對孩子的一切都進行包辦,對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有求必應。這樣也讓孩子從小就喪失了獨立的能力,凡事都依賴父母,對父母的依賴心也越來越強,變得一無是處,一無所知。

③不分場合的亂髮脾氣

有些被父母嬌慣的孩子,就喜歡亂髮脾氣,當自己的需求父母達不到時,他們就會在公眾場合對父母大發脾氣,無論其他人怎樣進行勸導都沒有效果,孩子也只會越來越暴躁。

這些都是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當中一次次嬌慣出來的結果。孩子從小就在不斷的觸及父母們的底線,而對於疼愛孩子們的父母來說,也在一次次的失去底線,最終也讓孩子變得難以管教。

孩子出現自私的原因:

1.孩子出現自私的表現,有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的原因。

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更關注於自己本身。而很少考慮到他們以外的人以及世界,這種自我中心的認知貫穿到兒童所認知的所有領域,影響著兒童們的自覺語言和社會活動。

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兒童自我中心的形成無論是在社會水平上還是物理水平上,缺乏知識只是一個次要的因素,主要的因素還是在於主體自發的態度。

兒童的自我中心思維,導致兒童們以自己為尺度,根據自己的看法來進行判斷一切事物。不能準確的把握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這種思維模式影響了兒童的注意力,使兒童不能完整的把握幾個事情的處理。

皮亞傑認為,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當中,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不是一次性發生的。而是在反覆進行和不斷發展的,通過不斷的進行發展,個體逐漸達到完善的過程。

而兒童的自我中心思維的改變,需要家長們讓孩子與社會進行更多的聯繫,讓孩子更多的參與具有合作性和社會性的遊戲。使他們更能了解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改善自我思維模式,並且更好的建立他們「同感心」的發展。

2.缺少「同感心」

生活中,很多家長原本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孩子,充滿同情心的孩子,但是突然間,孩子好像變得自私,變得冷漠。

其實孩子之所以變得自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們沒有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能理解孩子和體諒孩子們的感受。因此如果不想要讓孩子變得自私冷漠,需要做到兩個「同感心」

①第一個「同感心」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其中很好的反映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你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父母沒有「同感心」的體現,再有關於家長和兒童之間的關係時,家長們其實也需要更多的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曾經有一個寓言的小故事:牧場裡面養了三頭動物,分別是豬羊牛。有一天,主人將豬捉了出去。租在牧場外發出了凄厲的叫聲,綿羊和牛嘲笑豬這樣的嚎叫,並且抱怨,豬叫的太丟人了。

兒童聽到之後卻十分的火冒三丈,他告訴綿羊和牛,主人養他們是為了他們身上的羊毛和乳汁。養它卻是為了它的肉。

從這個小故事當中,我們也應該了解到,應該適當的將自己和他人進行位子互換的思考,從而更能夠了解到孩子正在想著什麼。

②第二個「同感心」

在社會活動中,任何一種關係,但凡想要做到良好的可持續性的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

對於父母來說,需要利用「同感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那麼同樣的,孩子們也需要懷著「同感心」去體會父母的處境和難處。

曾經有一部劇《恰同學少年》播出時,有一個情節:劉老爹認為劉俊卿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一定是要做大官的,所以在生活當中,無論家境在如何的貧窮,他都不會讓劉俊卿吃一點苦。

可是在這樣的培養觀念下,最後劉俊卿卻沒有成為一個大官,反而成為了一個自私自利的敗類。在後續當中做出了很多殘害同學,出賣民族的事情,將「小人」這個詞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能劉老爹也沒有想到,自己為了培養孩子吃盡了一切苦頭。最後卻將自己孩子培養成了一個「小人」。而劉俊卿也在劉老爹悉心培養之下,從來沒有受過苦,所以到最後也逐漸成為了一個自私孩子。

孩子自私的其他原因

教育學家洪蘭說:「過度餵養的愛,剝奪了孩子關懷他人的能力」

父母的差別對待

很多自私孩子的家裡面總會有一個無私的家長,因為父母無私給孩子的每一份呵護,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父母們所關愛的,慢慢的知道自己在家中擁有著「特權」,最後也讓孩子成為了自私的人。

其實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父母們無私的關愛,更需要的是讓孩子了解到家庭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無差別的,孩子和父母是兩個對等的個體。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養成獨立的能力。

沒有培養孩子分享意識

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但是有些孩子卻不懂得分享。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但是在培養他們的過程當中,卻忽視了對於他們品德的培養。而一個優秀成功的孩子,卻是需要懂得一定的分享。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能夠懂得分享。

缺乏對孩子「健康恥感」的培養

周末張姐的同事來到張姐家裡面進行做客,張姐對於同事表現的很熱情,但是張傑的孩子卻好像對於同事不是很歡迎。張姐讓孩子和同事進行打招呼,孩子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最後場面弄得十分的尷尬。

在吃飯的時候,張姐讓孩子乖一點,沒想到孩子直接就賭氣說不吃了。等孩子走了之後,張姐向同事表示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越來越不聽話,自己也沒有辦法。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應該怎樣進行面對呢?

其實家長們不妨嘗試一下「健康恥感」的教育方式

什麼是健康恥感?

它其實是指孩子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擁有一定的自尊心,在發生錯誤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合理的消極情緒,這種消極情緒其實也是孩子們建立行為品德上的基礎。有利於孩子進行糾正,錯誤行為。

適當的「健康恥感」有利於孩子進行積極的改正錯誤,並且能夠激勵孩子努力的提升自己,讓孩子更加能夠積極向上。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讓孩子對自我產生一定的約束力。

其實孩子都不是一天之內學會自私的,所以只要在生活中,父母能夠給孩子給予正確的引導,教會他們去愛,教會他們去分享,孩子也能夠逐漸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如何教會孩子付出?教會他們去愛?

《少有人走的路》當中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有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以及有效的監督。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小女孩兒因為拒絕做家務而被媽媽訓斥,之後媽媽問她:

「你要做家人還是要做客人?」

小女孩含著眼淚說「我要做家人」

而家人就是無論有什麼事情。大家都需要互相幫忙。在一個家庭當中,不需要給孩子特殊的對待,也不需要給孩子額外的照顧。

應該讓孩子從小事情方面,體會到做家長的付出和辛勞。否則很容易讓孩子在父母和他人對孩子的付出時,那孩子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這樣就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

家長們應該從言行舉止當中為孩子做榜樣

俞敏洪小的時候,有一次下大雨,母親竟然帶著他越過了自己家的田地而去收別人家的地。媽媽告訴他:不能光想著自己。

從這裡,俞敏洪就懂得了體諒和無私的含義。

而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言傳身教,更容易讓孩子體會到教育的真諦。

對孩子愛的表達,父母應該有正面的回應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滿心歡喜的捧著儲蓄罐,帶著媽媽去珠寶店,想要給媽媽買一條鑽石項鏈作為生日禮物。可是媽媽卻不以為然的開玩笑,點了店裡面最貴的珠寶,讓孩子知道自己無法進行購買。孩子當時就傷心的痛哭了。雖然媽媽的好意是讓孩子知難而退,但是這也無形當中對孩子進行了一個暗示:「我不需要你對我好,你對自己好就可以了。」

但是當孩子的愛得不到回應的時候,他就會關上自己的心門,之後也會忘記體諒別人。

?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付出和感知辛苦,才會讓孩子學會理解,之後才能夠真正的長大。

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會培養出一個自私的孩子,都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和其他人進行分享,這也需要家長們注意平時對於孩子的培養,從生活中的小事情進行影響孩子。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中心思維 的精彩文章:

我們不一定要報培訓班 丨 才能讓孩子有繪畫美術的天賦
孩子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家長的正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