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販賣焦慮的時代,你能戳破自己的「假修行」嗎?

販賣焦慮的時代,你能戳破自己的「假修行」嗎?

販賣焦慮的時代,

你能戳破自己的「裝修行」嗎?

作者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孔老夫子的故鄉是魯國,那時候魯國有一條法律,如果有人在外看到有魯人淪為奴隸,能夠出錢贖回者,便可領取國君的獎勵。孔夫子的學生端木子貢卻高風亮節,在外贖回同胞以後,竟然婉拒了國君的補償。

要是放在今天,那可是值得宣傳與炒作的大事。但孔夫子卻心懷憂愁:「子貢,你錯了!從此以後,魯國還有誰會去國外贖回同胞呢!要知道,即使領取獎金,也無損你的品格,而不領取獎金,別人還怎麼會去贖回同胞呢!」

而孔夫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有一次在外救下了一位溺水的同胞,並欣然接受了他的家人以耕牛作為謝禮。孔夫子卻十分開心:「魯人必會踴躍地施救於人了!」

孔夫子當然明白子貢高潔的情操,但他更加讚賞子路寬厚的德行。對子貢與子路的批評與讚賞,可謂「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誠然,陷入名利羅網的善行,都不是與空慧相應的善行,而面對社會的讚許時,如何來對待自己那顆追求「自我滿足」的心,則是更加艱巨的考驗。

/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都渴望安全感與認同感,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渴求「完美」,希望受到更多人的肯定,滿足自身的價值觀,我們希望按照這套的價值觀塑造自己的人生。

特別是在滿世界都在「販賣焦慮」的時代,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確認「我是對的,他們都說我是對的」,而我們的價值觀又一次一次謹慎地尋求同道,渴望受到別人的讚揚,以確信「我」真的是「正面」的、「正直」的、「正確」的。

後來,發現好多東西並不是自己所陶醉的那樣,失去了對解脫的追求和自我的觀照,所謂的「善行」只不過是包裝地越來越完美的「自我滿足感」,與向善向上的「初心」多有偏離

許多人穿著棉麻的袍子,選擇中國風的用具,報名參加各種文化課程,或者四處去拜訪「身心靈」的大師,不斷提醒自己,自己在「斷舍離」,走在修行的道路上,自信這種生活方式就是讓自己真正快樂的秘訣。

可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和星座書上指引的方式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它都是為了讓我們找到一種自我的歸屬感與安全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合情合理,乃至是要「遇見更好的自己」。

/

幾年前在網上看到有人介紹了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有一集很有趣,便去找來看了看,那一天一休和尚白天下山去化緣買東西,可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受人欺負,一休便為她出頭,把錢掏出來為她解圍,這位母親很感激她,承諾他一定會親自去寺里向他道謝。

一休回到安國寺時,住持師父很嚴厲地批評他,不僅沒有在關山門之前就趕回寺院,還沒有完成採購的任務,便狠狠地責罰他。可是一休一點兒也不委屈,一句話也不辯解,心甘情願地接受了懲罰。

到了第二天,那位母親親自來寺院向住持師父頂禮,並向一休道謝。一休以為師父一定會理解自己,可是沒有想到師父更加生氣了,加重了對他的責罰,讓他一個人在山裡思過。

心中充滿了委屈的一休在寒冷的夜風中流下了淚水,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做了好事還要被責罰。這時候師父出現在他的身後,慈祥地撫摸著他光光的腦袋……

原來,一休一開始安心接受責罰是因為自己做了好事,心中十分陶醉,卻缺乏坦然的平常心,他料定那對母子會到寺里向道謝,那時候師父就會滿懷愧疚地給他道歉,這個時候他就「事了拂塵去,深藏功與名」,十分瀟洒。

沒想到師父看透了他的小心思,知道一休和尚這時候心中有一種傲慢心,自以為做了好事,就很了不起嗎?為了讓一休意識到他這種對自我成就的「滿足」和對師父的「圈套」,所以才要狠狠地責罰。

/

行菩薩道的人,確實需要「多務多緣」,但很多時候分不清「菩薩道」與「人天善法」乃至是「自我陶醉」的區別,無非就是搞不清楚這些善行真正的價值,更缺乏出離的願望罷了。

最終,不過成了一個樂善好施的生意人、佛學題材的藝術家、有信仰的活動家,同時成了修行道路上的怯懦者

相對而言,許多生活表現得不那麼「高大上」的人還實在一些,能弄明白什麼是利益,什麼是自己的所求,不會被虛頭巴腦的東西迷惑。

而思量思量自己,想做「菩薩」,但根本覺察不到自己對「自我」的貪戀,反把熱惱當成功德,墮入了煩惱的坑塹而不自知。

《是法非法經》中說,若是佛子自恃大姓、容貌端正、善語善說、年高多聞、持戒謹嚴,卻生起傲慢,反而是非法之事,譬如說:

「或時是聞一者比丘,年大多知識,相知富饒,余比丘不如,便從年大從多知識,從是自譽、自憍、欺余,是非賢者法。

「賢者復不爾,賢者但念學計是我不必從年大故,亦不從多知識故,亦不從多得福故,能斷貪慾、能斷瞋恚、能斷愚痴。

「或時比丘年亦不大,亦不多知識,福亦不饒,但受法,欲隨法,欲隨法行多少,便從是得譽得名聞。是從法隨法諦,不自譽、不自憍、亦不欺余,是賢者法。」

「一切法無我」,在通往覺悟的路上,需要的並不是粉飾得完美,而是如實,如實地面對這個缺點毛病一大堆的「我」,才有機會命中靶心,徹底穿透對「我」的執著。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我們總說來日方長,卻忘了生命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