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刷臉啟動馬桶、wifi全免費……中國誕生最美公廁,別再羨慕日本了!

刷臉啟動馬桶、wifi全免費……中國誕生最美公廁,別再羨慕日本了!

深圳南山區「無界之廁」 攝影:張超

提及公共廁所,

大家總想到全世界公廁標杆的日本:

乾淨衛生,設施人性化。

而中國人,似乎總是重「入口」,而輕「出口」,

廁所更像是一個五穀輪迴之地,

不需要太多的講究,能用就可以。

1997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提出廁所升級改造的倡議,

在中國等國家開展「廁所革命」。

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

我國各地的公共廁所從外觀造型、

設施配件,再到承載的功能,

已經悄然發生了許多變化。

我們約訪了多位參與到這場

「廁所革命」的設計師們,

看看那些在城市、鄉村或是風景區里,

讓人驚喜的中國公廁。

自述鍾喬、房木生、李竹

編輯成卿

「無界之廁」攝影:張超

2018年7月,深圳南山區的街頭出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廁所。

幾段光亮亮像鏡面一樣的不鏽鋼弧形拼成整個廁所,反射出周圍的樹木和來往行人。牆頂和底部種植了苔蘚,旁邊還有休憩座椅,彷彿一個小公園。

不遠處開小商鋪多年的張先生讚歎說,「以前這裡的公廁很臭,捏著鼻子進。現在這個,讓人耳目一新。」

攝影:張超

「無界之廁」還是一座「智慧公廁」

深圳築博設計工作室的總建築師鍾喬,是這座新奇公廁的設計者,他給這個小公廁取名「無界之廁」,希望城市裡的公廁不再是讓人們捂著鼻子躲開的地方,能真正「無界限」地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以下為鍾喬自述。

建築師鍾喬

2017年,深圳南山區的馬家龍社區,要對社區里原有的一間公廁進行重建,負責這個事情的城管部門通過朋友找到了我。

接到項目之後,我立刻去那裡看了一下:馬家龍社區是個很普通的居民區,周邊除去居民樓,就是些餐飲店、維修鋪子。原公廁在大家印象中,就是一個四四方方的盒子,走進去就發現又臟、又臭。

原馬家龍社區公廁 來源:築博設計

重新建造的「無界之廁」攝影:張超

這是我和團隊第一次給公共廁所做設計,但我們樂意做這樣城市裡的小項目,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

但設計建造前,我們選擇不走訪周邊民眾。廁所這個東西,在中國人固有的印象中是個污穢、沒有積極意義的地方。早早跟老百姓們說要在這建廁所,他們也無法預判會變成什麼樣。

攝影:張超

一座「消失」在綠植中的公共廁所

現在大家看到了這個廁所,很多曲線型繞來繞去,而且都是鏡面的金屬板,會說太反常了,怎麼想到的?

其實原因有兩個:首先這裡本來就是一片小樹林,之前來考察的時候,發現這裡就在十字路口旁邊,大家都喜歡走捷徑,綠地上被人為踩出了一條道兒。

「無界之廁」內部攝影:蕭穩航

「無界之廁」內部 攝影:張超

我們不想砍掉這裡任何一棵樹,再結合大家「走捷徑」的需求,現在的廁所,有樹、有草坪,它像一個小院子,可以從中間隨意穿行,大家不用再捂著鼻子從旁邊跑過去。

第二點,既然大家對廁所總有厭惡情緒,用鏡面金屬板做外牆,反射出的都是周邊的樹木,這個廁所彷彿就「消失」了。你從旁邊的大道開車過去,可能都留意不到它的存在。

「無界之廁」圖紙和模型 來源:築博設計

當然,用金屬板材做曲面牆,很費事,跟做雕塑藝術品一樣,不留意重物一磕,表面上就會出現個坑兒,曲面的接縫也會出現對不上的情況。過程中難免有工人抱怨說,怎麼造個廁所費這麼大勁兒。後來工期也延了一段時間,但還是把它造了出來。

造出來的效果就特別好,很多媒體都開始報道,聽說周邊社區的人們早上都排著隊來使用。委託我們的城管部門也沒想到廁所還能蓋成這個模樣,很快列成了他們2018年的標杆項目。

攝影:蕭穩航

廁所不分男女、幼兒戶外如廁

這個公廁沒有分男、女的衛生間,做了三個無性別的隔間。

公共廁所使用起來,常常女廁要排隊,男廁那沒什麼人。地本來就不大,既然做不到給女生足夠的廁位,那我們乾脆做了不分性別的廁間。

但留足了地方,放一個無障礙衛生間,或者用現在流行的叫法,叫「第三衛生間」,殘疾人、老人、父母帶異性孩子都能用。

攝影:李駿達

我們還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 —— 一處幼兒戶外衛生間。外觀是一個綠色的桶,裡面有一個兒童洗手池和兩個兒童小便器。

這在全中國可能是第一例,但在國外,是有先例的。我自己也有小朋友,小朋友當尿意來臨,是沒有什麼憋尿能力的,常常看到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在樹下、路邊大小便。在這裡廁位本就不多,可能會引起排隊,有這樣一個幼兒戶外的衛生間,對父母孩子都更便捷。

雖然外觀新奇,但內部設施還是標準化的設計,沒有複雜的地面或牆壁。清潔的時候,水一衝就乾淨了。一個好的公廁設計,並不會增加保潔人員的工作量。

深圳蓮花山頂新公共衛生間攝影:張超

「廁所革命」在深圳

這兩年,大家都在討論「廁所革命」,深圳在整個城市範圍都開始了公廁的改造、新建。

前些時候,在深圳蓮花山景區山頂的公廁重建事件,引發爭論。那裡之前有一個2002年建的公共廁所,當時的設計很先進,獲過許多獎。

但後來蓮花山景區人流量越來越大,原先這個廁所「不堪重負」了,城管就進行了拆除。很快網上就炸了,許多網友表示不滿:這個曾經「深圳代表性的公共建築」,怎麼能輕易就被拆除了!

深圳蓮花山頂新公共衛生間攝影:張超

今年,這裡新建了公廁,我也特意跑去看了一下。

新廁所比之前,面積大了十倍都不止,裡面從設施到環境都很舒服,許多市民或者遊客都會在這裡休息,看的出現在新的設計理念讓廁所越來越被人們接納了,不再是遠遠躲開的態度。

「無界之廁」 攝影:張超

回過頭看自己設計的這個馬家龍公廁,因為外觀、設施都有了新的東西,也聽說了一些人來拍照發到網上,似乎有了點「網紅」效應。

我覺得挺好的,能把這個體現了很多人文關懷的公廁宣傳出去。當然,「網紅」效應也不會持續太久,新奇勁兒過去後,大家會越來越接受它。

土峪村「鄉村舞台」後的廁所來源:鄉建院

房木生是一名建築師和景觀設計師,出生在廣東連南的瑤寨,這些年奔波在全國各地做鄉村建設。

2016年一整年,房木生帶著團隊往返山東淄博的三個村子近20次,為村民們建起一系列的民宿、遊客中心、鄉村舞台等配套設施。

這其中,還包括五座造型巧妙的公共廁所,一時成為村裡的熱議話題。

以下為房木生的自述。

建築師、景觀設計師 房木生

現在的許多農村,人口一直在減少,許多房子都被空置下來,村裡平日也是以老人、兒童居多。但到了節假日,這些外出打工的人們,像候鳥一樣,又會回到村子裡住上幾天。

2015年年底,山東淄博淄川區政府找到我,和他們去轄屬的土峪村、東庄村看了看。這兩個村離著淄博市市區不遠,交通也便捷。村裡希望我能來做一些建設,讓城裡人在周末、節假日能來度個假,給村子帶來一些活力。

但這一進村考察,先遇上了一個現實問題:村裡沒有公共廁所。要麼去老鄉家裡借,要麼就是去村委辦公室的院子里。即使是村委的那個廁所,也稱不上是公廁。

這人有三急嘛,吃喝拉撒睡,誰不上廁所呢?

建公廁,成了我們「鄉村振興」建設的第一步。用了一年時間,在土峪村和東庄村,建了五個公共廁所。

淄博淄川區西河鎮東庄村來源:鄉建院

五個鄉村公廁

東庄村在一條道路的盡端,村子後面是山,有很多爬山活動,地貌高低錯落不平。

這個村子的村支書特別有幹勁,村裡設立了公廁建設的專項資金。我們依著地勢,在村子的上中下三個位置建了三個廁所。

來源:鄉建院

1、月亮門後的公廁

村頂部的廁所朝著一塊平地,和鄉村舞台、廣場、民宿、遊客服務中心連在一起。

特意在公廁入口的地方做了個月亮門,夜晚透出的燈光給人感覺像個畫框。

來源:鄉建院

2、夾縫中的半圓公廁

這個半圓形廁所是用廢棄的豬棚改造來的。

雖然地不大,像在夾縫中造房子,但用大大小小的石塊砌筑後,很有鄉村樸拙的氣質。把周邊的香椿、槐樹也都保留下來了。

來源:鄉建院

3、荷塘邊的公廁

還有個廁所背靠著山崖,面朝著村中的荷塘和餐廳,特意做成了三個兩坡頂的房子相連,和對面餐廳的模樣呼應。

造的時候還有個有趣的事情,廁所和道路連接的地方修台階,淄博這邊村裡,台階的級數一定要做成奇數。村裡的工匠特意在這裡花了許多心思,來滿足這個講究。

廁所建完之後,有村民覺得特別好看,說可以改成民宿來經營。雖然是開玩笑,但也是他們的認可啊。

來源:鄉建院

4、石崖下的公廁

土峪村離城很近,十幾分鐘的車程。我們便把這裡的第一個公廁,建在了村口不遠處。

我們選中的地是以前開採石頭後的山崖下剩下的一大塊空地,廁所外的空地,就做成停車場。現在許多村民經濟條件好了,家家都有了車,村裡面停車的地方比城裡還局促。

來源:鄉建院

土峪村有「石頭村」的名號,有許多高低錯落的石頭民房,還有一座100多年前石頭建造的哥特式天主教堂。

這個公廁我們特意用附近出產的石頭砌成,從外觀上看,整個廁所低調地隱藏在這塊曾經的採石場里。

來源:鄉建院

5、舞台後的公廁

第二個公廁在山谷,也在全村人氣最旺的舞台廣場的背後,周邊還有鄉村市集、投籃場、休閑亭廊等等。

這個廁所沿用了村裡一種叫「磚包石」的方式砌成:方正規則的紅磚砌牆角、門窗的牆體,用不太規則的石塊再填充。

有了這個公廁後,村裡的表演活動、每晚上村民的廣場舞,都能方便地在這裡舉行了,公廁里還配了更衣間。

啤酒節在公廁前的鄉村舞台舉辦 來源:鄉建院

公廁為村民提供更多公共生活空間

今天大部分的中國農村,各家各戶相對獨立,村民之間也缺乏公共活動的地方。現在通過建鄉村舞台、廣場、公廁這樣的公共空間,再把大家重新聚集起來。建公廁,不只是簡簡單單解決沒有公廁的問題。

現在發現我們這些建設都非常有效,村裡的啤酒節、篝火晚會等等都在用這些地兒了。

來源:鄉建院

而回到鄉村廁所本身,一方面從人的體驗出發,都用上了水沖廁所,我傾向在廁位上面開個高窗,把自然光線引進來。自己用過之後,都覺得對比之前的衛生條件、舒適度,都提高了不少。

另一方面,我們又多花些心思,盡量讓公廁有美感。比如廁所門外再做上兩個小院子,把廁所和風景相連。

石崖公廁門口的人形圖案來源:鄉建院

半圓公廁的泥人兒來源:鄉建院

我還特意給公廁入口的石牆,畫上過幾個人形圖案,讓大家都能對這些好看的公廁關注一下,有些人還拿著手機來拍拍照打個卡。

蓋房子施工過程中,老鄉們有時候會弄錯些細節,不想返工修改,我團隊里這些城裡的姑娘們,也學會了怎麼去打交道,撒撒嬌、說幾句好話,不斷地去指揮這塊石頭怎麼砌、那塊磚怎麼鋪。

房木生與團隊在土峪村的鄉村舞台前來源:鄉建院

對我自己來說,在鄉村裡建房子似乎滿足了自己的「鄉愁」。即使回到了北京,也時常記掛著這些廁所。

有次在北京的一個幼兒園裡,看到小朋友們捏的泥人,我特意要走了兩個,帶回到東庄村裡,放在半圓公廁的牆上,好像加上了個吉祥物。

牛首山景區名為「埡口」的廁所 攝影:鍾寧

牛首山景區名為「地衣」的廁所攝影:鍾寧

牛首山景區名為「駐足」的廁所攝影:鍾寧

70後建築師李竹,是東南大學建築設計院的建築師。2014年,他在南京著名的牛首山景區里,一口氣做了8個「顏值超高」、各不相同的公共廁所。

2016年,國際知名建築設計網站Design Curial更把它們收錄進了全球最美公廁的榜單。至今聊起這八座公廁,李竹的言語中依舊透露著「藏不住的自豪」。

以下為李竹的自述。

建築師 李竹

我在山城重慶長大,小時候看到的公廁都是 「一個方盒子,左右兩個門」的模樣,廁所里的污物也都是以旱廁的形式存放。

上世紀80年代初,家鄉建起了一座長得像美式木屋別墅的公廁,裡面還是真正的沖水式廁所,聽說乾淨無異味,在當地很快就出了名。那時候的我還在念小學,總擔心這樣的公廁會有「高」收費,從來沒敢進去過。

「臟、亂、差、還要收費」就成了我成長過程中對公共廁所的印象。後來成了建築師,再來到南京工作,卻沒碰過廁所設計,隱約中好像在「高大上」的建築設計領域中,造廁所是個「卑微」的活兒。

直到2014年,我帶著3個人的小團隊,在南京著名的牛首山景區,設計了了八個公共廁所。

南京牛首山景區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用設計給公共廁所正名

牛首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整個區域也是南京的四大名勝之一。2010年之後,為了供奉釋迦摩尼佛的佛頂骨舍利,這裡建成了佛頂宮、佛頂塔、佛頂寺一系列宏偉的建築。

整個景區很大,一年來這裡遊玩的遊客量能超過百萬。

2014年年初,負責這裡景區規劃、開發的旅遊集團找到我,希望在景區里能做上一批公共廁所,滿足遊客們上廁所、遊玩當中找個地方歇腳的需求。要求聽上去很簡單,「要足夠隱蔽,不能搶了景點的風頭」。

景區里常見的公廁 來源:ATA工作室

想想過去景區里的公廁,幾乎都是做成仿古建築的樣子,看似想融入周邊自然,實際很突兀。

牛首山是一片充滿禪意的風景區,在13.4平方公里的景區里,按照地理位置和需求,放置了8個公廁,而每一個公廁,都針對周邊環境進行設計,風格迥異,跟之前大家印象中的景區公廁截然不同。

除了如廁的功能,它們還是景區里最佳的觀景站和休息區。我還特意給每一個廁所都起了個有意境的名字。

名為」眺望"的廁所 攝影:鍾寧

這座叫「眺望」的廁所,藏在牛首山吟龍湖旁邊的小山丘後面。

當時現場勘查地形時,發現就在這個位置能將牛首山頭、佛頂寺、佛頂塔都盡收眼底。所以用了古典園林里「框景」的手法,把一個個錯落的盒子連接成一個廁所,給每個盒子開不一樣的口。

從外延空間向外眺望 攝影:鍾寧

現在人們來上廁所,順著走廊,隨著每個開口的擴大,依次能看到景區里的雙塔、佛頂宮、牛首山……

一直來到休息廳,一面大落地窗呈現出牛首山的全景畫卷。

名為」竹吟"的廁所 攝影:鍾寧

往佛頂寺走有一條步道,就結合了旁邊竹林里的窪地,造了這個叫「竹吟」的公廁。

外面有竹林,屋檐下用竹筒做成了風鈴的感覺。坐在休息區,吹著竹林的穿堂風,能聽著竹筒間撞擊的「噼噼啪啪」的聲音,不正好就是「竹吟」嘛!

曾經來考察的領導說這是個最適合「禪修」的廁所。

名為「隱匿」的廁所 攝影:鍾寧

公廁「隱匿」建在一片有五六十棵樹木的小樹林里,表面全部採用了鏡面不鏽鋼,像鏡子一樣,投射出周圍樹木林立。

景區試運營期間,指路標識還沒設置,很多遊客以為這裡開設了一個畫廊或者茶室之類的高端場所,要反覆和保安、保潔人員確認,才意識到:「原來這是公廁啊!」

後來聽說這裡有時還會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取景地。

「隱匿」的細節 攝影:鍾寧

當然難免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說,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把廁所建造得像茶社、禪堂一樣?

廁所,特別是景區里的廁所,解決人們基本「三急」需求之外,也是旅遊時候人們邂逅的一個地方,希望能跟風景一樣,成為人們享受美的窗口,這就要靠設計來解決。

牛首山景區名為「謙卑」的廁所攝影:鍾寧

牛首山景區名為「平靜」的廁所攝影:鍾寧

「網紅」公廁 ≠ 一個好的公共廁所

把公共廁所做得有設計感,並不為了追求「網紅」效果。良好的如廁體驗才是核心。

景區裡面有自己的門票收入,可以有更多的投入進行廁所的升級,但同時要應對的問題也要多很多:比如黃金假期,景區會在特定的日期里出現人流的暴增,人流散去後又要解決保養問題。

左:彈性廁位 右:通用廁位

來源:ATA工作室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設置了一組「潮汐」廁所,一部分廁位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分別與男廁或女廁連通,在景區淡季時還能完全關閉,減少保潔人員管養的壓力。

別的解決辦法還有男女都可使用的彈性廁位、靠移門進行靈活變化的通用廁位等。

母嬰室 來源:ATA工作室

第三衛生間 來源:ATA工作室

還有過去爸爸媽媽們很少帶嬰兒出遊,就是覺得不方便。公廁里就要有個母嬰室,配置好尿布台、哺乳沙發,甚至食物加熱、污漬清洗、吹乾衣物這些設備。

我有個女兒,自己經歷過她小時候帶她去上廁所的尷尬。現在公廁里除男女廁之外,我們非常強調再放一個「第三衛生間」,方便父親帶女童、或母親帶男童如廁。

裡面配置好扶手等等,還可以方便殘疾人,及兒女帶行動不便的父母使用。

棲霞山景區驛站「樹的容器」

來源:ATA工作室

景區廁所承擔複合功能,升級為「驛站」

景區公廁的外延空間,承擔起觀景、休息的功能,遊客也在此整理行囊、補充供給,升級成為「驛站」。牛首山的八個廁所里有一間旁邊開了茶室,一間旁邊開了麵館。

當然一開始規劃的時候也有過擔心:老百姓觀念裡面廁所是污穢之地,在旁邊做餐飲是不是不合適?

結果景區有位領導,他的一句話解決了我的憂慮:「難道不能認為是茶室或者餐廳,配備了洗手間功能嗎?」

棲霞山景區驛站「聽澗」

來源:ATA工作室

同樣的事情後來在南京棲霞山風景區設計公廁時也發生過,去考察地形的時候,碰到了一對與父母親一起來爬山的小夫妻,路途到一半,一家四口發生了意見的分歧:年輕夫妻意猶未盡,老人卻不想再往上走。

這事情給我觸動很大。這時候有一個「驛站」就能解決了。我們把公廁設計成了一座兩層的驛站「聽澗」:一層有如廁、茶室的空間,二層設置一座跨越山澗的人行橋直達下面一個景點。

棲霞山景區驛站來源:ATA工作室

在棲霞山景區裡面我們做了六個公廁,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驛站」。這裡有古樹參天的環境,把這些六層樓高的楓香樹都完好地保留下來,融合在公廁的建築里。

建造完成後,還特意在公廁上掛了解說牌,讓人們在這裡等候、休息的時候,了解一下這些設計的由來,接受個美學的教育。

通過設計,把公廁變美,也給這些最不受待見的公共建築正個名。

圖片提供:

深圳築博設計 鍾喬

中國鄉建院城鄉共生工作室 房木生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ATA工作室 李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成年人起點色心,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