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小米「退燒」,雷軍面臨「中年危機」!

小米「退燒」,雷軍面臨「中年危機」!

2010年4月6日,北京中關村銀谷大廈。

一群年輕人正圍成一個圈,中間的單腳桌上擺著一鍋小米粥,熱氣騰騰。

這群年輕人,每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在米香飄逸與熱氣升騰間,小米科技就此成立。

這是雷軍和初創團隊的第一鍋小米粥,也是小米夢想的起點。

而這鍋意義重大的小米粥,來源於初創團隊中的黎萬強,這是他老爸在凌晨五點摸黑起來煮的。

而如今,黎萬強還是離開了小米。

11月29日下午,小米集團進行了新一輪人事任命。其中王翔晉陞為集團總裁,盧偉冰出任中國區總裁,何勇晉陞集團副總裁,而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因個人原因離職,改任高級顧問。

雷軍在發給全體員工的內部信中表達了對黎萬強的感謝,並在個人朋友圈表示,希望「阿黎從此徹底放飛自我,快意人生」。

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黎萬強還是選擇了追隨白月光。

黎萬強是小米的核心聯合創始人之一雷軍曾回憶,2009年底,黎萬強離開金山後找到他,說想去玩商業攝影。他告訴黎萬強,自己計劃再創業,要不要一起干。黎萬強不假思索就答應了。

2010到2012年,黎萬強負責MIUI整體研發、設計和運營,2011年組建小米網,負責小米手機的運營、營銷、服務、電商、物流等業務,其間,還創造了包括F碼、米粉節、手機控等等與小米相關的熱詞。

系統、硬體和電商平台被認為是小米互聯網模式的三個必要條件,而一手打造了MIUI和小米網的黎萬強可謂功不可沒。雷軍曾評價他「小米創業五年,阿黎已成功拓荒兩次。」

對於小米的這次組織調整,外界有感慨,但並不意外。

雷軍認為,沒有一勞永逸、一步到位的組織調整。小米要從游擊隊變為正規軍、集團軍,「建設不好組織體系就是風險管控遠遠不足,這事關企業的生死存亡。」

公開資料顯示,這已是小米今年第六次組織架構調整。

頻繁的人事和組織變動,是否在預示著什麼?

01

財報陰雲

2019年11月27日盤後,小米集團(1810.HK)發布了2019年Q3及9個月業績公告。報告顯示,Q3營收536.6億,同比增長5.5%,略高於市場預期。經調整凈利潤34.7億,同比增長20.3%。

看似超預期的背後,小米的日子並不好過。

公告顯示,2019年前三季,小米三大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手機913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426億、互聯網服務142億。其中手機銷售收入占營收的比值從2015年的80.4%降至2019年前三季的61.1%。

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智能手機領域,小米出貨量躋身前列,年化出貨量1.2億部,已經相當成功。但與「友商」相比,小米大體上處於守勢,據虎嗅網估計,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風險高。燒錢、砸錢未必能讓手機銷量暴漲,搞不好會大傷元氣;

二是小米不是純硬體公司,有其它「錢途」: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已接近營收的十分之一;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本質是「定製電商」,收入為互聯網服務的三倍、增速將近四倍,成為推動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

「冬天已經來了,2019年我們即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沒有一絲一毫盲目樂觀的餘地。在這個冬天,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過。」

2019年初,雷軍在小米集團的年會中這樣說道。

今年已過四分之三,小米發布的Q3財報如同人們事先預期的那般,手機出貨量繼續下降,營收增速依舊緩慢。

去年上市時,雷軍那句「要讓投資人賺一倍」的豪言依舊在耳。而時隔一年後的小米股價,卻仍在腰斬區苦苦掙扎。

02

「性價比之王」的困局

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機1第一次正式網路售賣。

從這時起,小米產品開始走進大家的視線,小米手機以強大的性能和極致性價比迅速獲得用戶的認可,獲得口碑和銷量的爆髮式增長,並快速吸引了一大批「米粉」。

那時候,小米打出的口號是「為發燒而生」,「米粉」們一度把小米稱為「國貨之光」「性價比之王」。

小米手機也乘著這陣東風,一路高歌猛進。

在超級性價比階段之後,國內所有主流手機品牌都在升級,都在模仿。這個時候,小米的護城河已經開始潰敗。

主打的低價、高性價比也不再是小米獨有的標籤。樂視手機、格力手機、華為榮耀系列、ovio與oppo雙雄,無不在蠶食小米手機的市場。雖然樂視、格力已經夭折;但華為榮耀系列、ovio與oppo雙雄卻憑藉著渠道優勢快速成長,逐漸壓縮小米的市場份額,小米手機出貨量增速開始減緩。

小米還在追求高性價比,技術不如華為,時代感不如OPPO、VIVO,多少有一點掉隊的感覺。

打「性價比」,走得就是「薄利多銷」的模式,但這一模式賴以生存的前提是:用戶量夠大

一旦用戶量減少或流失,這種「薄利多銷」的模式就成了殺向自己的刀刃。

從2019年三季報來看,小米手機本季度收入共計323億元,同比下跌近8%,這也是手機業務自小米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業務萎縮情況。

手機出貨量本季度為3210萬部,低於IDC此前發布的3270萬部,同比在去年低基數的基礎上再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滑4%。

此外,根據此前IDC發布的小米出貨量趨勢,三季度小米國內出貨量大幅下滑31%,市佔率從去年同期的13.6%明顯跌至本季度的9.1%,手機業務當前基本全靠國際業務撐著。

而從客單價上來看,小米年初提的雙品牌戰略似乎未見任何水花:

本季度手機客單價1005元,小米提出雙品牌戰略以打入高端市場後,本季度客單價竟然還跌4%。據見智研究判斷,主要原因是因三季度小米系列新機缺位,紅米銷量拉低了客單價。

此外這個季度小米大陸手機售價上升了4.6%,較前幾個季度兩位數的增幅明顯放緩,而國際手機售價則下滑了4%。

手機業務整體上,無論是從出貨量、售價上,都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形勢非常嚴峻。

03

估值,泡沫逐漸變小

2018年7月9日,小米也曾無限風光。

以17元港幣的發行價,小米敲響港交所的鐘聲。如果不是上市前突然中止,小米差點還會成為我國第一支CDR,在內地市場同步發行。

當時,無論資本市場監管部門,還是股民都曾歡欣鼓舞。

CDR沒有發行,接著股價短暫沖高之後,一年來小米股價整體是往下,市值少了1500來億港幣。

儘管此前略有回升,但說小米股價接近腰斬,基本屬實。

其實早在小米發布招股書之時,問題已經浮現,小米的確被高估了。

據易簡財經,當時小米的估值和市盈率高得嚇人。

彼時,小米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智能手機,佔到總營收的7-8成,招股書中也明確提到了「對智能手機業務存在重大依賴」。由此看來,將小米定位為「硬體企業」,似乎更符合客觀情況。

但是,根據第一財經的報道,當時大家普遍給出的估值在750億美元到850億美元之間,摺合人民幣大概510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小米的市盈率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30倍!

並且,從利潤水平來看,2017年小米盈利39.45億元,對比同樣是高端製造業的格力,盈利在200億元以上,格力的盈利規模是小米的5倍。

同時,格力已經在白電產業形成寡頭壟斷,沒有競爭對手。而小米則需要面臨華為、蘋果甚至OV的衝擊,不小心的話分分鐘被人打趴下。

不得不說,作為新經濟公司,小米享受的估值溢價可以說是驚天動地。

但如今,當資本市場冷靜下來後,小米身上的泡沫開始回落。

「原來講的硬體導流、靠軟體賺錢的故事,很難讓人相信了,」一位小米的投資人認為,「當故事無法被驗證,市場就會將多餘的泡沫擠凈。」

2019年6月初,小米股價一度跌破9港元。此後的一個月內,小米連續發起近20次回購,直至股價穩定在9.5港元至10港元之間。

在2019年的小米年會上,雷軍曾坦言,小米即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沒有一絲一毫盲目樂觀的餘地」。

對於許多小米員工來說,股價的「降溫」使大家逐漸從「上市前的亢奮」中冷靜下來。與此同時,一個疑慮在許多人心中慢慢升起——小米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04

核心技術缺失

小米一度對外宣稱自己「黑科技很多」。

據易簡財經,此前小米在招股書上表明,自己已經實現了眾多技術突破,並且還儲存了16000多項專利。

但細看之下,這些所謂的「黑科技」都是些雞肋般的邊角料(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等),手機的核心零部件技術,小米一直處於起步階段。

讓我們來看看小米此前公布的專利,其中放在最前面的16個發明專利,今年就已經到期了,而後的基本都是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

據易簡財經,在核心技術方面,小米的招股書顯示的基本是在外觀和系統UI方面的技術,而在晶元等重要技術上,小米並沒有任何的核心技術產品。

可以說,即使對比中興,小米的專利也簡直慘不忍睹。

絕大部分都靠別人,小米基本上處於整個產業鏈的下游。國內有點技術的整機企業,實際只有華為等少數幾家

05

生態鏈雖完善,但前景不明

2019年7月,小米首次登上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成為繼阿里、騰訊和京東之後第4家登榜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榜單中,小米被定義為「互聯網服務和零售行業」企業。

從上市到成為世界500強中最年輕公司,雷軍眼裡的小米,早已不是當初「七八個人、喝了小米粥幹革命」的階段。

年初,小米啟動了「手機 AIoT」雙引擎戰略,在研發、設計、生產、供應鏈、渠道等多方面加碼中國市場,應對4G切換5G的市場機遇。

「5G AI IoT就是下一代超級互聯網。」雷軍認為5G不僅將給智能終端帶來巨大的機遇,更為重要的是將賦能AIoT,成就下一代超級互聯網。

賈躍亭沒有搞成功的生態裂變,雷軍確實給了更多的想像可能。

在雷軍橫空出世之前,我們都覺得蘋果應該是把生態做得最大最好的企業了。然而,雷軍規劃的版圖,遠比蘋果帝國來得還要龐大。蘋果只不過是圍繞著iTunes打造自家的平板、MAC、智能手機等系列產品罷了。而小米是希望打造一個物聯網。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在小米手機上輕輕點幾下,就能輕鬆控制家裡的小米凈水器、小米空氣凈化器、小米智能情緒燈……簡而言之,雷軍追求的是用小米,完全智能化你的生活。

但要把生態做好,靠想像是做不成的,最核心的還是要有自己的技術。

正如前文所說,發展到今天,小米也難以拿出一項真正屬於自己的原創技術。OPPO有VOOC閃充,VIVO有極致HIFI,華為有麒麟晶元……小米呢?唯一能想到的,還是此前旗艦小米手機5的發布會,雷軍一口氣說了十多個黑科技,但結果這全都是人家高通驍龍820處理器自帶的東西。

剛開始,小米高喊著「為發燒而生」。短短幾年時間,小米從一個意氣風發、壯志凌雲的青年,變成了如今乏善可陳的模樣。

隨著第一代小米粉逐漸變禿,步入中年,小米手機在國內也陷入了「中年危機」。AloT、產品細分化、遠漂海外這三駕馬車能否喚起小米的第二春,還需接受市場的考驗。

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

對小米來說,可能真的挺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年危機 的精彩文章:

人生感悟之――中年危機
面對婚姻中的「中年危機」時,不要蒙頭瞎撞,從「三個方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