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問答】成長小組,怎樣的一種存在? | 存在主義成長小組項目十問十答

【問答】成長小組,怎樣的一種存在? | 存在主義成長小組項目十問十答

寫在前面


2019年伊始,我創建了一個圈子:

這個圈子很「純粹」,創建之初,我就想過它可能只能吸引一類人:熱愛心理學,願意在這條路上長期、穩定、持續地走下去;

這個圈子很「專業」,讀書會研讀心理學大師的理論,成長小組探索「孤獨、自由」等存在議題,還有文獻閱讀與督導小組,浸泡在這個圈子中,你會將心理學滲透到人格當中。

這個圈子很「包容」,你可能來了又走了,走了又來了,沒有關係,用梁實秋先生的話說:你走,我不送;你來,無論多大風雨,我們都接住你。

2019年8月1日,我給這個圈子起一個名字——Relational Home,歡迎回家!回到我們闊別已久的家!

存在主義成長小組

十問十答

(8月20日報名有優惠)

1.什麼是成長小組

問:什麼是成長小組?存在主義成長小組是什麼?

答:成長小組從直觀上看就是一群人圍坐在一起談論一些事情,這容易讓人聯想起同學聚會吃飯,形式上很像,但內容上完全不同,帶領者需要將談論的話題往「成長」主題上引導,比如探索「我是誰?我如何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等主題,小組成員、團體的目標和方向都圍繞「成長」這個主題展開。

存在主義成長小組主題更聚焦一些,探索四大存在主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歐文亞龍稱之為「終極關懷」,這些存在主題我們平時很少討論它們,但每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面對, 它是既定的事實,根本迴避不了。

第二期我們探索「自由」主題,這個事實你一定不陌生,「按部就班」的生活、「朝九晚五」的工作,「996」的加班等等。我想創造一個環境,在周六的下午,給自己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來探索心靈深處的存在主題,或許我們真的能感受到許巍歌中所唱的: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2.成長小組與團體治療

問:成長小組和團體治療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答:非常好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一對一的個體諮詢中也常遇到,因為特別常見,我就一併回答了,在個體諮詢中,我的來訪者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訪者是想探索自我,想在自我實現的路上走得更遠一些。一類來訪者是被癥狀折磨,需要了解癥狀背後的作用機制。前者定義為個人成長,後者定義為心理諮詢。

前一類來訪者組成的團體就更傾向於成長小組,後一類來訪者組成的團體就更接近於團體治療。二者在成員和目標上都有所不同,帶領者所要引導的方向也不一樣。團體治療更常見於一些專科醫院組成的類似「抑鬱症團體」「戒酒團體」等等,而成長小組更關注於個人成長議題。

3.適合什麼樣的人參加

問:老師,這個小組適合什麼樣的人參加?

答:我們的小組聚焦於「成長」,這個成長更多的體現在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方面,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來源於對自己的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感覺被「別人的事情」推著走等等。舉個例子,有人學了心理學,也考了證,當要開始從業的時候,總覺得沒有準備好,那限制你的到底是什麼?這個需要去探索,去了解,了解清楚了,可以更堅定的走接下來的路,這樣的「個人成長」其實很有必要。

以人群來劃分的話,這個小組特別適合有「個人成長」需求的心理諮詢師參加,對自己理解的越透徹,對別人才能理解的越透徹。在多人組成的小組中,別人,很多個別人,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透過別人可以更清晰的看到自己,這就是小組的優勢。

也許有人會問,我不想當心理諮詢師,但很想搞清楚自己,適合參加嗎?我的回答是:特別適合。心理諮詢師只是一個職業,各種原因做不做均可,但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更多的是和我們內心的體驗有關,職業只是一個頭銜而已。


4.關於存在主題

問:老師,為什麼會選存在主題?存在主義成長小組又是怎麼發起的?

答:2014年11月我開始參加心理動力學成長小組,從中獲益很多,詳細情況可以閱讀這篇文章:自由的嘗試,一起探索生命的真相。因為自己從中獲益,就很想實踐出來,於是後來有針對性的參加團體帶領的培訓,但在培訓中我總覺得缺少點東西,具體是什麼,似乎又很難講出來。

2018年4月,我和我的小夥伴開始精讀歐文亞龍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到今天還在讀,快一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找到了培訓中缺少的東西:深度!這個深度從四大主題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來: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

我們讀這本書是從死亡主題開始的,一開始其實有點艱難,但之後就相對輕鬆一些。存在主義成長小組第一期選擇了孤獨主題,第二期選擇自由主題,之後依次是無意義主題,死亡主題,我們計劃用兩年的時間來探索我們自身的「既定事實」,也就是歐文亞隆所說的「終極關懷」。


5.兩周一次的頻率

問: 老師,成長小組每次2.5小時,每兩周一次的設置是如何考慮的?

答:一般的成長小組都是一周一次,一次1.5小時至2小時,我們的小組設定了每次2.5小時,每兩周一次,這個設置我要特別說明一下。

2018年,我帶的小組是一個月一次,持續了8個月,實踐下來,「慢」的功力逐漸顯現,而且我講課、做諮詢的經驗都給了我一種啟發,心理學的學習、體驗、成長需要慢下來,尤其是深入探索的時候,有時候觸碰了一個「情結」,需要好多天來消化和反省,基於這樣的考慮,成長小組設定了「兩周一次」的頻率。

經過第一期孤獨主題成長小組的實踐,我們繼續沿用了每次2.5小時的設置,存在主義成長小組的觀察員會在最後給大家一些「攝象機」式的反饋,幫助學員重新回顧整個過程,這塊是大家反饋特別受益的地方,我們在二期會更好的優化這一環節。

最後,我想說:慢的過程一些體驗才能夠充分,如果你平時都是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一定會在這個慢的過程中體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不管是否參加成長小組,都希望各位能夠有「慢下來」的體驗。


6.如何更有效的成長

問:老師,我想知道,什麼樣的人在成長小組中是進步最大的,或者說成長最為明顯的?


答:首先想說明的是個人成長也是有節奏的,就像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一樣,可能有些孩子在認知方面發展得快,有些孩子情感上更早熟一樣,成長小組的優勢就是你在團體中,或者說你在一個不同個性的人組成的團體中,成員的一舉一動是可以「照見自己」的。
更專業的講,在團體中,團體成員的功能就是重新建構出一個類似家庭的系統,小組成員可以將團體中的經驗內化,去抵消或修正可能阻礙其成長的內在客體。所以僅僅只是定期和小組成員接觸,就能獲得成長。
至於說想進步更大,我這裡也給一些建議,第一:你來!第二:每次來!第三:帶著「放空」的心態,來!能做到這三點,你自己就能感受到答案。

7.是否要摘下面具

問: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戴著面具生活的,小組中是否要試著摘下面具,如果都摘下面具,場面豈不是會很混亂?

答:這個問題非常好,能看出一些擔心,可能也替其他成員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在個體諮詢中,會有來訪者問這樣的問題:老師,我想更快的解決問題,應該怎麼做?我的回答通常是:你越敞開,解決問題的效率越高。

回答這個問題也是一樣,在社會上戴著面具生活出於保護自己,小組中或許別人的敞開對你是一個榜樣,即使最後你沒有摘下面具,那其他人的呈現也會帶給你啟發,總之,投入的參與其中,按照自己內心的指引就好。


8.對於從業的幫助

問:老師,我的目標就是要當一名心理諮詢師,這個成長小組對我從業有怎樣的幫助。

答:這個成長小組我希望它能更多的起到一個穩定的支持力量,參加的人員一部分是心理諮詢師,我本人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從新手到現在經歷了很多的變化,人員的變化,工作團隊的變化,還有生活的變化,每一個變化其實都會有考驗,最大的考驗來自於情緒的穩定性。

這個成長小組我希望能夠給參與者一種支持,在面臨變化的時候,有個人的體驗師、督導師,同時還能有這樣一個成長小組幫到自己,在一種安全、真誠、穩定的氛圍中讓自己能夠更從容的面對外界的變化。

9.需要做什麼準備工作

問:需要做什麼準備工作?

答: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最開始帶領團體中發生的事情,當時我每周要去一個學校做老師的減壓團體,之前會寫特別詳細的方案,結果每次去方案上的內容都需要做很大的調整,之後我調整策略,每次做活動前都給自己一個時間和空間來「放空」,即什麼都不想,不去預測什麼,只是根據現場的狀況去反應,這樣反而效果越來越好。

所以,對於參與者,你可以什麼都不準備,人來了,心也來了,就夠了。


10.關於觀察員

問:觀察員的設置是如何考慮的?

答:為什麼要設置觀察員,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觀察自我」和「體驗自我」兩種身份,當沉浸在某種情緒中的時候,「觀察自我」就會弱一些,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會讓我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

觀察員就類似我們經常說的「第三隻眼」,像攝像機一樣觀察整個團體,並且把觀察到的反饋給大家,通過這樣一雙眼睛,我們去審視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這個角色可能會帶給你啟發,讓你想想生活中的角色,促進自己的領悟和內省。

End

學員分享一:成長小組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原來衝突、對抗可以讓關係更近,而非破壞關係,這令我的生活有了改變,更有力量對抗。

我想對帶領老師說,那次很快速的對話,讓我在潛意識裡產生了變化,原來跟我媽媽說上一句「我不想回家!」是那麼痛快!!我能跟得上媽媽的反應了!那次幾秒鐘的對話,真的很神奇!

我還想對自己說,感謝自己那麼勇敢,在小組中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感謝自己那麼真實,對生活、關係充滿期待!未來如果我沒有成為自己想像的那個優秀的人,那就做自己也挺好!我也很喜歡……

學員分享二:我想要說的話很多,通過成長小組的幾次學習、照鏡子,看到了自己好多不足的地方。

我的感悟是:心理學是很神奇的科學,學了心理學以後,我各方面都有了一些小變化,在成長小組中感悟很多,我慢慢去消化……

我自己受到的啟發是:凡是我自己的原因,主觀上找原因。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別人傷心的事,我共情不了。

最後我想對自己說:相信相信的力量;用心去感受身邊的愛;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學員分享三:成長小組讓我對自我的能量和狀態有了一些觸動性的思考,讓自己換個角度去重新定義,找到了我之前的固著或限制。

印象最深的是帶領老師的提問,老師整體話不多,卻可以引發我很多的思考活動,是啟發、觸動,也是溫柔的、打開的問詢,這種問詢潤物無聲,卻有一波接一波的力量去推動我。

我想對自己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過去的那個自己已經做了那個時候所能做的。現在去看看、去想想那個未來的自己,她一直在遠方等著我。別著急、也別遺憾,我等著自己想要的樣子,交給時間,學會等待……

學員分享四:我在每次的活動里跟大家的互動,以及在與大家的互動中的體驗都覺得很踏實,好像有一種很安全的感覺。

透過成長小組我覺得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一些情緒的輪廓和由來,也慢慢能試著抽離出一些情緒看看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我並不是特別另類,還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困擾,並願意探索自己。

當我可以比較平靜地感受到這些,也就能比較從容地探索自己,而不是站在假想中的「別人」的眼光里不斷不定和對抗。

未來我還可以再多一些打開自己,多看到一些自己的能量。慢慢地,我能更好地愛自己。

最後想對自己說:找到無法和解的結,好好對待自己。

學員分享五:我最開始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加入成長小組的,很關注帶領老師和觀察員的引導和反饋,但最後發現其實給我最多啟發的是小組成員,小組成員的分享經常有讓我找到自己的感覺,「原來她也是這樣的!」

「知道你過得不好,我好受多了!」這話我們很開心地說出來,但我知道這背後是很深的共情,還有梁老師放的音樂也能讓我有這種「在一起」的感覺。

成長小組中發生的很多沒有辦法用文字表述,但深刻的體驗讓我更接近自己的內心,感謝所有的小夥伴。

學員分享六:每天的生活都挺忙碌的,但成長小組的體驗是慢的,兩周一次的周末來到這裡讓自己專註於自己的內心,探索自我,挺奇特的體驗。

從開始到現在,感覺自己越來越放鬆、越來越隨性,組員們給到的啟發很受用,我喜歡這個詞——聯結,我在這裡感受到了和每個人的聯結。

感謝這段經歷!

感謝學員的反饋!

眼睛休息,休息一下!聽歌吧!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

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心在一起則走得更遠,

歡迎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

心理治療譯叢|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心理諮詢師鄭世彥:電影就是一場每秒24格的心理治療 | 書目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