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怎樣打造一個聰明的學齡前兒童——心理學教授分享

怎樣打造一個聰明的學齡前兒童——心理學教授分享

我向一位兒童心理諮詢教授諮詢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打造一個聰明的學齡前兒童?教授脫口而出:「玩,很多很多的玩,很多很多正確的玩!」教授的話告訴我們一個很關鍵的早期啟蒙重點:玩很重要,玩是孩子的學習方式,也是孩子的工作,更是孩子和這個世界連接的渠道。

但有時,父母容易將「玩」的意義狹隘化,於是「陪玩」也變得很片面。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下,家長如何正確地陪學齡前兒童玩。玩要增強親子關係如今,早期啟蒙的重要性不斷被強調,以至於很多父母忘記了「玩」的真正含義。

他們常常感到委屈和焦慮:我經常陪孩子玩,我給他讀繪本,但他不感興趣;我教他認識圖形,他也不看。孩子出生不帶說明書,而和孩子玩就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通道。教授說,玩好比孩子發出的邀請,讓父母去他的「家」做客。做客的基本禮儀就是要接受主人的要求,要客隨主便。但很多父母的陪玩方式是「不請自來,攻城略地」。

但有時,父母容易將「玩」的意義狹隘化,於是「陪玩」也變得很片面。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下,家長如何正確地陪學齡前兒童玩。玩要增強親子關係如今,早期啟蒙的重要性不斷被強調,以至於很多父母忘記了「玩」的真正含義。

他們常常感到委屈和焦慮:我經常陪孩子玩,我給他讀繪本,但他不感興趣;我教他認識圖形,他也不看。孩子出生不帶說明書,而和孩子玩就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通道。教授說,玩好比孩子發出的邀請,讓父母去他的「家」做客。做客的基本禮儀就是要接受主人的要求,要客隨主便。但很多父母的陪玩方式是「不請自來,攻城略地」。

千萬不要因為父母自己的偏好,而人為給孩子設置了「短板」。玩要有社交環境這位教授還告訴我,很多孩子上學後出現各種讓人頭痛的行為問題,其實追根溯源,都是因為學齡前的玩耍不夠充分。所以,教授的一部分工作就是通過玩耍來矯正孩子的問題。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問題,比如不合群、不聽從指令、容易暴怒等,都是因為孩子從小的玩耍環境沒有創造足夠多的社交體驗。這其實也是很多父母的一個認識誤區,

一談到玩,就想到認知啟蒙;一談到認知啟蒙,就被局限在看繪本、認識顏色和形狀、會不會數數等這些方面。這些方面都是對孩子一個人進行的,從而忽略了玩有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通過玩學會和同齡孩子互動。

一般來說,1歲半以後的孩子開始意識到同齡孩子的存在,儘管互動不多,但會願意讓同齡孩子待在身邊,然後各玩各的。這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多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和其他人在一起舒服的感覺。

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第一步,就是累積和人在一起舒服的體驗。孩子2歲後,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協同合作的遊戲。比如,邀請一些孩子共同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大家雖然各畫各的,但是共同使用放在中間的顏料,這就是分享的雛形。再比如,引導幾個孩子一起玩「紅燈停、綠燈行」的遊戲,來學習服從指令。以上總結的這些,看上去似乎孩子沒學到什麼,但這些社交能力對於孩子今後的發展有長遠的影響。

讓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人」,是育兒的一大關鍵。教授分享完這些後,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兒童啟蒙這個話題真的好大,大到可以分支出很多課程來。那麼,對於普通父母來說,怎麼確保自己在養育孩子時不會走偏呢?

教授說,其實很簡單,時刻記住3點:

●我們在培養一個多維度的人,而不是生產一個達到一定標準的商品,這會提醒我們「全面的孩子」的標準;

●我們在培養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會語言、數學、顏色的學習機器,這會提醒我們「社會的孩子」的標準;

●最關鍵的是,玩首先是有趣、無壓力、輕鬆的,這是親子關係的紐帶,親子關係是「1」,親子啟蒙是「0」,沒有前面的「1」,所有的啟蒙都將是「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家庭教育:父母指責性語言會虐待孩子的心理健康
兒童的身心健康請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