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相對論、量子力學、弦理論,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相對論、量子力學、弦理論,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2019年12月1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以「色即是空」為題,從四個角度為現場六百餘位聽眾作主題講座。

「色即是空」的意義

潘教授指出「色即是空」的意義在於「解決個人苦惱」。個人煩惱來自於對自然規律的違背,比如為了工業生產而砍伐樹木,興建工廠,導致如今的空氣污染等等,而自然規律便是佛教所說的「空」、「因緣果報」。

但「空」只有到佛菩薩的境界才能明白,就好像觀世音菩薩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我們作為凡夫只需要慢慢從「色」體悟「空」。

隨後潘教授分別從因、緣、果為聽眾們解釋「空」的特質:即世事變幻莫測 (無常),事物不會單獨存在 (無我)。

世事變幻莫測

一切事物、現象、意識不會突然發生,必先有因,配合環境條件(緣)才會發生(果)。理論上,如果像化學實驗一樣能控制所有的條件(緣),便能肯定結果,但現實中卻並不可能,在不同助緣的推動下,萬事萬物不停變動,佛教稱之為無常。

事物不會單獨存在

每件事、每個人也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即沒有固定不變的獨立個體(我),比如身體每一刻都在新陳代謝,前一秒和後一秒的「我」都不同,又比如一個人在家人、朋友、寵物眼中也都不一樣,佛教稱之為無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潘教授向聽眾們說明佛經中的「色」是指物質、身體、一切有為法,它們變化無常,不離開空性而存在,佛教稱之為「色不異空」;而反過來看,空性也不能離開物質而呈現出來,佛教稱之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的修行

關於「修行」,潘教授從「觀色即空成大智」、「觀空即色成大悲」兩句偈子講述了從「自度」到「度他」的修行階段,並指出「自度」、「度他」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能令我們更深刻地體證空。

「色即是空」的科學觀

相對論

「物質是一成不變的,時間也是固定不變的,小至每一分、每一秒...」這是許多人對物質、時間、空間的認知,但愛因斯坦卻不這麼認為。

愛因斯坦相對論告訴我們,物質是變數,它會受到速度的影響,根據質能互等式E=mc2(E=能量;m=質量;c=光速),質量與能量可以交換形態展現。

從這個角度看,佛教的「生老病死」、「無常」,也是物質與能量在遷流不息的轉移變化。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則告訴我們物質由分子、原子乃至更細微的微觀粒子構成,而粒子的狀態不可確定,可以以「粒子」或「波動」兩種形式存在。

而人類的意識,作為能量的一種,可以與周邊微觀世界的能量互動從而被其影響,如「看到下雪」的南方人異常開心,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心隨境轉」

反之,如果經由修行,壯大自身的意志、提升自身的能量,便可以反過來影響現實,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境隨心轉」,最後「一切唯心造」。十方諸佛的凈土世界或許便由此而來。

弦理論

根據弦理論,物質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藉由弦震動的能量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這些粒子依環境條件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能量。

而根據愛因斯坦E=mc2,能量以某種形態展現出來,也就有了一切人、事、物「無常」的顯現。

生活實踐

在生活實踐中,潘教授通過個人修養、工作、人際關係、管理四方面闡述了「色即是空」在生活方面的應用,在此僅舉一例:

就好像老師授課,需要通過自身對外界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能教導學生(色即是空),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再次圓滿此前的認識(空即是色)。

兩小時的講座至此圓滿,潘教授從「色即是空」的意義、修行、科學觀、生活實踐四個角度為大家闡明佛教並非消極、並非迷信,也並非不科學。

講座的最後,潘教授勉勵聽眾們要通過修行,增長智慧與慈悲,令心境安樂自在,從而共建祥和社會、人間凈土。

主講人

潘宗光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及高級理學博士,在加州理工學院、南加州大學及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潘教授在1985年和1991年兩度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潘教授屢獲殊榮 : 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傑出領袖獎(教育)等。並曾被委任六年香港立法局議員及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創辦精進慈善基金,資助內地貧困學生完成大學課程。

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現專修凈土法門,著有《心經與生活智慧》《感恩這一課》《佛教與科學》及《佛教與凈土法門》等。

編輯 | 遠山

攝影|儒文

責編|二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古人一到秋冬天就喝這個潤肺,簡單易學,你在家就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