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淳固城:春秋古鎮,時代新篇

高淳固城:春秋古鎮,時代新篇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固城街道,古稱固城。5000多年前,花山之麓,固城先民向山而生,傍水而居,朝墩頭遺址見證了原始漁耕生活的古代文明。2500多年前,瀨水之濱,吳楚鏊兵金戈鐵馬,烽火連天,子羅城興廢透露出「金陵第一古城」的恢宏歷史。

側耳傾聽,花山樵唱蕩氣迴腸。暮秋時節,羊腸小道,穿過光禿的古藤虯枝,登上花山之巔極目遠眺,群山環峙,湖水清寒。忽有白髮老樵,肩擔柴薪,踏著獨特的山歌一路走來,悠長的嘯唱在山谷久久迴響。

回首瞻望,一條胥河千載流淌。春秋時期,吳王採納伍子胥的建議,開鑿了現有記載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運河——胥河。自開成後,東行溧陽連接太湖,西接固城湖,經蕪湖抵達長江,使古代中江成為一條貫穿東西的黃金水道。

這裡有獨特的山水稟賦。登臨青山,遊子山、花山、秀山、禪林山、九龍山峰巒疊翠,俯瞰碧湖,「日出斗金,夜出斗銀」,固城湖煙波浩渺。花山坐落於固城湖畔,清朝秀才胡齊佳撰楹聯:「大花山迤邐而來,勢若長蛇,靈鍾善地。」小南湖生成入畫,形同明鏡,照透人心。深山藏古寺,古老秀氣的玉泉寺靜卧山腰,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因山泉清冽,久旱不枯得名,泉因寺著,寺以泉名,甚是有趣。寺內廟宇莊嚴,古木蓊鬱,白牡丹的傳說更添仙氣。

這裡有厚重的人文底蘊。春秋的故事、漢代的驛道、唐朝的墓葬、南宋的祠堂、明清的建築……都濃縮散落於此。歷代文人墨客遊歷此地,為之傾醉,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至今仍被傳誦。崔致遠與雙女墳結下奇緣,《仙女紅袋》纏綿悱惻,搭起中韓文化交流橋樑;綠水盈盈的黃金港,訴說著浣紗女捨身救助伍子胥的動人傳說;樹木掩映的西毛庵,據說曾是乾隆下江南的下榻之處……一處處歷史遺迹,令人浮想聯翩。

這裡有璀璨的民間文藝。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必然少不了龍騰獅舞的助興。石山拖尾龍、周崗抬龍、咀頭抬龍、盛前雙龍、高家崗的黃龍打滾、廟崗的龍雲同舞,風格各異,陣法相同。劉家隴、茶壺灣的獅子燈,能上高台表演。橋頭大馬燈聲名遠揚,竹墩頭、牆屋、響堂、飲馬井、後埠的小馬燈歷史久遠。近年來,固城在民間文藝的傳承發展中不斷創新,蔣山村武五猖、打蓮湘、十番鑼鼓頻頻登上舞台,展示非遺藝術和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漫步固城,感受四季變化,找尋內心的平和安寧,時間彷彿也慢了下來。固城的春,是復甦時節種子在泥土下的低吟輕唱,是春寒料峭蟹農投放蟹苗時的喜悅期待。輕輕抖落蟄伏了一冬的寒氣,走進田野,享受陽光撲面的和煦,感受萬物有靈,向陽美好。固城的夏,是屋檐上五彩斑斕的磚瓦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是天空澄碧,纖雲不染,照映阡陌交錯的田野和星羅棋布的村莊。固城的秋,是飽滿的稻子頷首低眉,轉身翻起金色波浪,是靜美的粉黛亂子在暮色流彩中與天地交融。這個金秋,蔣山村成為高淳人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與半身高的粉黛亂子擦肩而過,粉色溢出屏幕。固城的冬,是叢叢煙樹、淺淺雲巒素裹銀裝,天地靜得只聽得見雪花飄落的聲音,是晨起推門,千山暮雪,沙汀相連,看大自然鬼斧神工,畫下一幅白描作品。

七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一個嶄新的固城崛起在春秋古戰場上。如今的固城,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城鎮建設與自然生態完美結合,立足新時代,擔當新使命。

佳作點評

一縷陽光 袁宙 攝

點評:碼放整齊的庫房,一束「丁達爾效應」光線傾斜而下照亮手推車上的陶器,打破了暗調的空間,讓畫面有了活力和生機。作者用穩定、均衡的對稱構圖與冷暗的主色調突出中心的主體。但人物神情狀態僵硬,有擺拍的嫌疑。

漁歌 江斌 攝

點評:作者定格了漁民撒網捕魚的瞬間,逆光中形成剪影的主體人物,在藍色冷色調中層次分明,簡單突出。穩定的構圖和有動感的肢體烘托出主題的意境。但前景的植物限制了河道空間的拓展,後期應適當裁剪或換個角度拍攝。

大美高淳 潘新才 攝

點評:清晨的陽光透過雲層蔓延大地,為城市帶來生機。作者用無人機的高角度,視野開闊地攝取了城市的全景,展示了高淳在晨光中的魅影。主體清晰,主題明確,光影、色彩與畫面質感把控到位。

繁忙的高淳陶瓷 成蓉 攝

點評:慢門的使用虛化了忙碌中的工人,又清晰聚焦了即將進入電窯的素坯,展現了「繁忙」的主題。但過高的飽和度令場景顯得有些喧囂,如若採用黑白色調,則能突顯處於視覺中心的「素坯」的材質,也令畫面更耐看。

一絲不苟 楊金龍 攝

點評:鏡頭透過燒制而成的瓷器,聚焦在專註「釉上彩」工序的女工臉上,冷色調與暖色調形成對比,加以畫好的色彩輔助,將觀者注意力引導至主體上。但此構圖常見,可嘗試換個角度,多一些細節,增加一些看點。

暮色 胡傳祺 攝

點評:錯落有致的建築披著溫暖的落日餘暉,與遠景的河流形成對比。未完工的橋樑引導視線順著河道由近及遠,令畫面在逆光中層次豐富,空間感強。畫面布局合理,疏落有致,色彩舒適而不張揚。

美麗山村 張良 攝

點評:此作以適宜的環境、勞作的主體、畫中有畫的場景,彰顯出美麗山村的主題,色彩飽和、通透度也把控適中。但構圖的不嚴謹,使陪體人物的出現影響了主體的表達,建議沿陪體人物窗口處裁剪,使畫面完整統一。

美麗鄉村 荊業 攝

點評:作者通過水麵、小船與民居的靜動關係,以及綠與紅的色彩對比,展現了秀美雅緻的美麗鄉村。但畫面右邊植物的出現縮小了視覺空間,建議裁剪為方畫幅,令畫面簡潔、突出主體。

陶瓷火焊工藝 翁毅 攝

點評:暗調背景下,跳躍的火苗照亮了專心致志的主體,聚焦人物面部和雙手,彰顯工匠的精神。冷暖色調搭配,對主體有著較好的烘托,但前景火苗和左邊虛化的瓷器壓縮了主體的展現空間,使畫面略顯促狹。

變廢為寶 朱永紅 攝

點評:作者抓拍社區廢舊資源兌換的現場,利用小光圈、大景深,使主體人物與陪體各自不同的狀態以及兌換列表聚焦清晰,後期的平衡校正也到位。畫面彰顯了垃圾分類這項利國利民事業的有序開展,但少了些視覺張力。

專註 陳安全 攝

點評:畫面展示了女工將加工成型後的坯擺放到木架上晾曬的瞬間,利用光線和對角線構圖突出了主體專註的神情,眼神光更是點睛之筆。但弱光環境下的成像質量不高,後期提亮後主體面部噪點過於明顯,可嘗試轉為黑白。

歡樂農家 武剛 攝

點評:蔥綠的農家小院,飄著裊裊炊煙,滿面笑容的主體人物與圍觀的陪體似乎都在期盼香氣撲鼻的食物,主人腿邊的小狗更為畫面增添了趣味看點。作者以平凡的農家瞬間,彰顯了生活的真實與生動。

秋意 錢咸華 攝

點評:秋枝秋葉秋草黃的季節里,擔著挑子的主體人物在暖陽中緩緩走過,通往遠方的上坡道路使畫面具有空間感。構圖、色彩、意境都不錯,但因拍攝時機、角度沒把握好,令照片少了意蘊。

光影固城湖大橋 何丹婭 攝

點評:航拍下的城市橋樑與河流的交集,在大面積的綠色中,點綴著橋樑的橙色和建築的紅頂,令畫面舒適而養眼,駛過的小船更為畫面增添了鮮活氣息。建議增加對比度,加大橋的光影效果,使畫面更有層次感。

村口 紀廣俊 攝

點評:作者用長焦截取了村口池塘鷺鳥飛過的瞬間,以豐富的色彩、柔和的光照、低飛的鷺鳥、倒影的房屋,營造出了一個不直接顯見、卻又恬靜舒適的鄉村畫面。妙趣的標題更令觀者生髮聯想,透過倒影去尋找「村口」。

傳承 孫葉 攝

點評:畫面展現原生態儺面舞后台裝扮的場景。作者利用前景虛化儺面的「滿」與遠景格柵的「簡」形成呼應,結合光線恰到好處給予主體人物面部補光,清晰突出了人物有條不紊的扮裝狀態。但色調略顯偏灰,色澤亮度有待提高。

女工倩影 茅尚彥 攝

點評:作者用超廣角記錄了幾位女工為素坯上釉的程序,清晰呈現了暖色調下工作的環境,以及她們專註而投入的神情。色調穩重,曝光準確,體現出了勞動的美感。如裁掉雜亂的前景和右邊女工,畫面會更飽滿。

收穫 戴曉輝 攝

點評:人們在院子中摘取柿子,顯出「柿柿」如意的意境。主體人物快樂的表情和一致向上的眼神,成功地將視線引向高處的果實。但構圖過於緊湊,令畫面顯得擁擠。

綠色田野 耿黃平 攝

點評:綠色大地延伸向遠方,紅色屋頂點綴其間,池塘映襯著藍天,勾勒出一幅美麗鄉村的安然家園畫。相比於多見的俯視角度,作者的取景角度既帶來延伸到遠景的空間感,又有著近景的清晰細節。

國瓷小鎮走向世界 曹寧 攝

點評:作者用航拍攝取了國瓷小鎮的標誌性建築,雖拍攝到了小鎮的全稱,但也失去了黃色琺琅瓶雕塑的高大與質感。建議換個方向,從瓷瓶位置反方向、30度角拍過來,兩者則可兼顧。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88期·11版

文:李明

點評:楊智軍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麼訂閱2020年報紙

2019年9月15日-12月31日

前往郵局訂閱或撥打郵政訂閱熱線11185諮詢

登錄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訂閱

掃描中國攝影報在線訂閱二維碼支付

我就知道你「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2019 「多彩非遺新浦江」全國攝影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