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這4種人,命苦福薄,有你嗎?

佛教:這4種人,命苦福薄,有你嗎?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幾乎每個人的一生,都難以一帆風順,因為生活中總有種種不圓滿伴隨我們。佛家稱娑婆世界為「堪忍」,苦多樂少,所謂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佛教的宗旨,正是救拔眾生,離苦得樂。

譬如,《賢愚因緣經》中就記載了一則「賣貧得福」的典故。昔日,迦旃延尊者外出遊化,遇到了一位貧苦的老婦人,她正在河邊取水。尊者對她說:「把你的貧苦賣給我吧,你將得到富足。」隨後,迦旃延尊者又為她開示有舍有得,布施得福的因果。老婦人內心十分詫異,竟然有人要買貧困,但她說自己身無分文,就連取水的瓦罐,也是富人家借來的。尊者對她說:「佛法不分貧富,任何人都可奉行。你就用這一瓦罐水,作為對阿羅漢的布施吧。」老婦人因為她布施清水的功德,得生忉利天。所以,命苦福薄的人,無非不懂布施的真義。

其一,慳吝少施。

所謂「善財難捨」,無始以來的身見、我執,使得眾生慳吝習氣深重,心量因此變得十分狹隘。殊不知,自私自利的人,讓他去修任何善法,都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布施並不一定要舍財,菩薩六度,布施為首,而布施又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隨緣布施,以衣物、飲食等等救濟深陷貧困的眾生。所謂法施,就是以出世間的佛法,開啟眾生的心智,毫不吝嗇地為眾生宣說。無畏布施即施於眾生以安樂,譬如持戒不殺,眾生就會有安全感。釋迦牟尼佛說,他曾在累劫中,以財物布施,耕種甚深福田。常能布施,近則得人天福報,遠則開啟涅槃之門。

其二,愛佔便宜。

慳吝是不舍,愛佔便宜則是貪求。《涅槃經》上說,真正明白因果的人,是不會去佔便宜的,因為吃虧的人不會一直吃虧,佔便宜的人不會一直佔便宜。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若貪圖占別人便宜,那身邊感召而來的,也是愛佔便宜的人。再者,常占他人便宜,久而久之,善緣也會離自己遠去,缺少助緣,事業、修行更加難以成就。譬如,很多人覺得學佛人布施是「傻」,因而只受施,自己卻從不布施。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貪小便宜吃大虧,古訓誠不欺人。

其三,心懷輕慢。

誦讀過《妙法蓮華經》的善信,想必對常不輕菩薩的開示印象深刻。他見到年長的比丘,內心恭敬,見到才出家的沙彌,也非常恭敬。菩薩云:「我不敢輕慢於汝,汝等將來皆得做佛。」同樣的道理,我們行善布施的時候,也不應有輕慢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別人接受我們的布施,是給我們種福田的機會,應當對他們心懷感激之情。

佛經中說,「不輕慢施」功德無量,現世得大福報。何為不輕慢施呢?就是不以輕心、慢心而行布施,對受施者恭敬尊重,專註供養。

其四,施而望報。

昔日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自我登基以來,布施齋僧,修寺造佛,功德有多大呢?」達摩祖師回答,並無功德。梁武帝事佛花費巨萬,按理說功德應該很大,為何祖師卻說他沒有功德呢?《金剛經》云:「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梁武帝雖然表現得對佛法極為誠懇,卻仍然住於「功德相」。假如我們布施行善時,施而望報,甚至舍少求多,豈不成了世間人做生意,又有功德福報可談。

如果上文這項你毫不沾邊,那麼要隨喜讚歎你。因為如法布施,懂得布施為因,得福為果,即便現在有些難處,也一定會雲開霧散。假如因過去不明白布施的真義,有些違犯,若能當下真心懺悔,人生的光明也會愈強,未來同樣可期。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 的精彩文章:

中國佛教名山,是四座還是五座?到底誰才是第五座佛教名山?
佛教里的極樂世界真實存在嗎?用不同的視角看佛教